《心经》的“无智亦无得”和《大学》的“虑而后能得”是否矛盾?

宝贝狐


字面看似矛盾,实则哲理统一。心经中“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意思是“不用智慧去强求,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大学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懂得停下来后才稳定,稳定后才能冷静,冷静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后才能有收获”。

“知止、定、静、安”对应的是“无智”,“无智”即是“虑”,虑后所得便是“以无所得故”这种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便是虑后所得。这跟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似乎有着同样的哲理。


不发光的金子7785


圣人之心如镜。不期待事物的到来,事物来之前不会提前去迎接;事物来了就照,整个世界清清楚楚,纤毫毕现,晶莹剔透;事物过了不留恋,跟着事物跑。

其实常人之心也是如镜,跟圣人无差,只是上面覆盖了尘垢,等清除尘垢之后,只是恢复其本来之明罢了。这就是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的意思。人人皆是圣贤,也是同样的意思。

但人先要知道自己的本心本来清明,只是覆满了尘垢,而且需要识得什么是尘垢。这就虑而后能得,所得的东西。这也是格物致知,所获得的知。物格而后知至,即是到了这一步。

然后,就能识得何为尘垢,起心动念时就不随念走,不随妄念走。或者说,诚其意图,就是知至而意诚,意诚而心正。如此不断修身,心正而后身修。心上的尘垢清理干净,就达到了本来的清明了。

中庸其实也是一个修道的指南,一般人把它当成纯粹的道德标准,这就偏差太远了。


槛内小红


一点也不矛盾。其实这两者只是用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同一个道理。前者是佛家的心经,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本身就是种得,是得的是大智慧。而后者是儒家大学的开篇之作三纲八目的追求。两者实际上都有所得,得到的是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什么?就是佛家的佛果、菩提果,以及先秦诸子百家所谓的最终极的那个天道。而不论是佛还是道,他们都是同出而异名。其实不论佛经还是道藏,有很多地方看起来矛盾,可实际上一点都不矛盾。比方说既然佛普度众生,可为什么佛又只度有缘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那到底哪个道是终极道?天人二道又是怎样的关系?南禅和北禅到底是顿悟对还是渐悟对?其实实际上本来没有矛盾,只是道体现形产生万般妙用后,才会用矛盾来便宜行事,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成道法门有八万四千种。当然这八万四千之数只是虚指,也许这所有的现存法门都不适合你,所以你只有重新再挖掘一种新适合你的法门来方便你得证大道,这就是矛盾,这就是道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时时事事有矛盾,也是前人所说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乾坤正法


心经无智亦无得,是对是故空中无色的一种分述,就是说一个人修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这种所说的现象都不存在了,都进入到了虚无的禅定状态,包括智和得,都不存在了,后面接着说“以无所得故”,空空如也,方能无得自得,与菩萨的心无挂碍是同一种境界,这就是般若。

大学的“虑而后能得”,是对知识的求取和探索,讲的思虑的重要性,与无智亦无得这种明心见性的开悟状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也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两种相反的价值观,“虑而后能得”是有为法,“无智亦无得”是心身禅定状态,是真空般若的虚无境界,用无为法概括都不贴切,不在同一维度,没法相提并论!

大家怎么看呢?





樵夫侃文化


不矛盾,但是两种概念。

佛经的无智亦无得是指开发人自己本具的大智慧。孔子的虑而后得是指用意识开发智力。智慧是先天,智力是世智聪辨。


05339341309


都是人类二千多年前追求智慧的境界所述的内容,一个创作于春秋,成书于秦汉末年,一个诞生于古印度。

人的欲望促人产生执念,想得到而得不到时烦恼莫名而起,进一步影响人的情绪,使人的智慧被蒙上一层世俗的尘埃,周而复始,受制于此而不得快乐。我们从无妄中来,最终到无妄中去,只有证得无妄之果,方得解脱进入佛的境界,也就是智慧的状态!“无智亦无得”,我们不受欲望的控制,没有本心的驱动,进入空无色的境界,“亦无得”什么都没有得,什么也不会失去,与万物同生,与宇宙同死,无妄无求!

明明德,《大学》教导我们,学习思考求证一切的结果是要进入“明明德”的智慧,明白,知道,掌握宇宙万物的规律,顺应它的变化。所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增长知识,“知而后能止,止而后能定……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切都有它的规律,“虑”是什么?“虑”是学习,是思考,是实证,是每个人能力智慧提升的过程,“得”什么?通过学习实证的不懈努力,最终进入智慧的境界,即为“明明德”。

应该都算是人在思考科学(即实证知识)和神学之外人类无法解释的疑问!不予盾!


蜂闻言事


这两句话不矛盾!因为不在一个层面上!

“虑而后能得”是思维层面的,“无智亦无得”是超越思维的空的状态下的得到!浅显的讲就是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一个还掺杂物质的一个是纯精神的!

所以两句话不矛盾,是两个阶梯,两个境界的问题!



盏眼看红尘


虑而后能得到无智亦无得。

矛盾了?


明镜静圆


没有矛盾,首先你要考虑:虑而后能得,是得到了什么?


玄阳先生


举个例子,《大学》是给梦中人讲的。

《心经》则是梦醒来的人说的。(大乘人)

这两者的关系,就是醒前和醒后的关系。

“梦中明明有大千,醒后空空无一物”。

迷和觉,好比一个手的手掌和手背。若无有我,便无我拳,即无我拳,便无我手。何来手掌手背。

《心经》则是明心见性了的大乘菩萨,在五蕴破尽后的境界。“无智亦无得”。

无所得,无生,空,无自性,无所有,不可得。寂静,无为,大涅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