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碰撞——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

《理想國》一書是西方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哲學歷史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在《理想國》中,柏拉圖通過對話辯論的方式,並在對話中設計了一個理想化政體,即理想國。

東西文化碰撞——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


首先,理想國是以“社會分工”和“等級劃分”為基礎。柏拉圖認為每個人天生秉賦不同,因而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也是不同的,他們在社會上的分工也就應該不一樣。他把公民分作三個等級。第三等級的人由最普通的勞動者構成的生產階層,他們負責為城邦提供物質需要,同時也受到統治者的保護。中間等級的是護衛者或者管理者,負責保衛城邦免受外來勢力的侵略。第一等級的是統治者,人數很少,但卻具備人類最高的知識和智慧。這種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職業政治家,他們是一些被稱為“哲人王”的人。他們具有美好的公德、自律精神和豐富的知識,他們是唯一能夠被人民委以國家絕對權力的人。三種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在哲人王的統治和領導下,他們發揮各自的美德和能力,相互協調,這樣就會使城邦安定和諧,各人就會得到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東西文化碰撞——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

表面來看,這種設計似乎很完美,人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整個國家和社會由處在頂層的精英來負責運轉以確保平穩發展。但是,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規定各個階級理應具備各自的美德,不能相互僭越,城邦才能實現“正義”。這就意味著階級固化,階級之間的流動會受阻,出現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胄攝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底層或者弱勢群體的精英無法浮動到統治階級;再者,既得利益者即處於統治階級的群體也勢必費盡心機維護自身與後代權益,甚至動用國家權力與犧牲整個社會的利益來謀求自身地位的穩固。“官二代”“窮三代”也會產生於各個階層內部,血緣成了階級固化的鎖鏈,缺乏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導致階層不能合理流動,損害社會公平,長期下去勢必激化社會矛盾,造成社會動盪或引發動亂。

在理想國的構建中,柏拉圖認為治理有效的國家就像痛癢相關的“一個人”,統一而且團結,理想國的正義是服務所有人,柏拉圖認為私有制和私有觀念是國家紛爭和災難的禍源,為避免內部產生糾紛,主張廢除私有制這種形式。平民可以擁有私人財產,但是擁有智慧的理想型正義者即護國者們被要求不得擁有任何私有財產,在統治者和護國者中間實行一種財產和家庭共有制度,財產共有,同時柏拉圖力主消滅家庭這一社會單位,妻子公有,將婚姻上升為整個社會的事而非個人,婚姻的目的是為了給理想國生育優良的後代,從而實現統治階級內部的意志統一和養成集體主義精神。

東西文化碰撞——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

誠然,柏拉圖大膽嘗試廢除私有制以期實現統治階級內部的和諧,不過他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土地歸誰所有?即土地這一重要的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柏拉圖沒有回答這一問題,一味強調公有而在關鍵問題上含糊不清。再者,公有制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消滅剝削,但理想國中所倡導的政治制度是為了服務奴隸主,本質上還是剝削。還有柏拉圖過分強調公有而忽視私有,集體利益凌駕於個人利益,忽視人性將人作為生育工具,泯滅情感。這種畸形的社會制度壓抑人的個性發展,忽視個人的合理訴求,不利於社會的和諧與長遠發展。

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樹立了諸多價值觀念,包括正義、智慧、勇敢和節制。《理想國》一開篇就展開了關於正義問題的辯論,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與當時流行的四種正義觀展開辯論。四種正義觀依次是正義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正義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正義是強者的利益、不正義比正義有利。就以上四個命題而言,準確地說,第一個正義說的就是誠實守信,第二個正義是義氣,兩者都是個人層面的品質,第三和第四則是政治意義上的,包含“強者”、“弱者”、“利益”等。在柏拉圖看來,以上四種關於正義的定義都是錯誤的,那麼真正的正義是什麼呢?《理想國》433A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表述:“我們在建立我們這個國家的時候,曾經定下一條總的原則。這條原則就是:必須每個人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賦的職務”,三個等級各司其職,兢兢業業,這就是正義。433B和434A進一步補充說,正義是每個人只做自己的事,不改做他人的事和兼做他人的事。如果一個人違背此原則,會對國家造成危害。實現了正義之後,會進而影響城邦的其他屬性。政治上的正義是國家的美德,國家的善,它有一種能力,“能使節制、勇敢、智慧這三種美德在城邦中產生,並且在它們產生之後一直保護著它們。”正義的城邦是智慧的,因為在這個國家中,首先就能清楚感受到的就是智慧美德,這種智慧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知識,而是指用來考慮整個國家的大政方針,改進它的內外關係,這種知識才能稱之為智慧,具有這種智慧的人很少,尤為當權的統治者所擁有。正義的城邦是勇敢的,在正義原則建設下的城邦具有勇敢,勇敢美德體現在為了保衛正義的城邦而上戰場參與戰鬥的人身上。“立法者和護國者挑選戰士並給予音樂和體操的教育也是要竭力達到這個目標,要像羊毛接受染色一樣,最完全的相信並接受城邦的法律”,這種信念,關於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且符合法律的正確信念的完全保持就是勇敢。正義的城邦是節制的,表現為人“靠理性和正確觀念幫助,由人的思考指導著的簡單而有分寸的慾望”。但是這種美德只會在少數人身上存在,即“天分最好且又受過最好教育的人”,又表現為“為數眾多的下等人的慾望被少數優秀人物的慾望和智慧統治著”,在政治層面體現在“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在應當由誰來統治這一問題達成共識”。

東西文化碰撞——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

這些價值觀念集中體現了柏拉圖對於理想國秩序維護的思考。柏拉圖所說的正義在我看來其實就是社會分工,各行各業的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柏拉圖對社會分工限制的過於死板,將一個人的貢獻只侷限於某一領域或某一工作,當然在當時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奴隸社會尚可實施,但隨著社會進步,社會分工會越來越精細化,把個人侷限於一個領域或角色很不現實,在社會進步的大潮中,一個人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複雜,這是生產力進步的必然要求。就當前大學教育來說,通識教育已成為共識,就就業而言,不一定人人從事的行業都符合自己所學或所長,有的人一生可以嘗試多種領域。柏拉圖將智慧只授予一部分人擁有,但是“人人皆可為堯舜”,有點類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文化面前人人平等。同樣,勇敢、節制這些美德也不能侷限於某一階層或特定人群,美德是可以集中體現的。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重視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柏拉圖認為首先要進行音樂與體育訓練與學習,二者缺一不可,同時也提到必須重視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辯證法的學習。尤其是辯證法的學習。他說“如果前提是不知道的東西,結論和達到結論中間步驟也就是由不知道的東西組成的。這種情況下結果的一致又怎能變成真正的知識呢?”所以僅僅靠這種學習是不夠的,必須要了解和學習辯證法,掌握辯證法,哲學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為原型,建設人間的理想國並守衛它。另外,《理想國》中也重視對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受到各種各樣的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發展最本質的涵義是指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發展。與科學精神相比而言,人文精神更能體現人全面發展的內涵,是人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受教者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更為可貴的是《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為,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同時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為“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以往的傳統觀念,認為教育面前男女平等,這就為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超時空的教育思想。與中國先賢一樣,《理想國》中也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圖將人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對應學習的內容都做了相關規劃與說明。他認為,先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和體操訓練,然後用十五年的時間到“地洞”裡接受考驗,積累經驗,到五十歲以上,那些通過了的優秀的人還要接受最後的考驗,要求他們將靈魂的目光轉移向上方,注視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這時候他們會見到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來管理國家和人民,剩下的歲月裡他們用大部分時間來研究哲學,走上統治者的崗位。不斷接受考驗最終才會看到善,走向頂峰。柏拉圖的終身教育論讓教育不再僅僅侷限於學校教育時間,在人一生中的全部時間都應該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值得肯定與借鑑。

東西文化碰撞——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