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姜维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罪过还大过刘禅和黄皓?

历史零距离


黄皓和刘禅虽然跟昏庸,很腐败,但其对当时魏蜀之间的战略大局没有过多的干预,更没有直接下达明显错误的指令。

而蜀国拥有中国最险要的地形,又有诸葛亮长期的经营,却最先灭亡,不少人认为这其中的缘由是姜维的冒险策略。

当然,黄皓和刘禅也有责任,但姜维的责任更大,是姜维“输掉”了蜀国。

与诸葛亮和后来的魏延相比,姜维属于冒险家,其战略手段十分冒险,虽然曾经也打过胜仗,但实际上,胜少败多,损失惨重,

就连蜀国大将廖化也曾这么评价:部队不够精炼,贸然出击,就像玩火自焚。而姜维的智谋没有比敌人强多少,自己的部队又少于魏军,贸然出击的战略还用个不停,怎么可能长久?

由此,姜维的手段可见一斑。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在汉中的部署还是比较丰沛。蜀国的将领大多也很保守,步步为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到了姜维这里就变了。

姜维打算放弃汉中的防守,诱敌深入,殊死一搏。于是把蒋斌,胡济等人撤了下来。

殊不知姜维聪明反被聪明误,司马昭对此岂能不知?他见汉中空虚,便动了灭蜀之心,命令邓艾攻打姜维,使其不能返回汉中,同时命令钟会率军十万占领成都,汉中能够作战的部队极少,只有一万左右,但即使如此,蜀国还是拼命防守,若不是蒋斌临时叛变投敌,这还真不好说。

汉中一破,成都门户大开,当时姜维又抽不开身,于是成都的刘禅就变成了魏国砧板上的鱼肉,最终酿成了蜀国灭亡的悲剧呀!!

可见,这蜀国的灭亡,最大的罪魁祸首还不是姜维吗?


沧海侃史


姜维虽然一改费祎时期的防守策略,沿袭了诸葛亮、蒋琬的北伐精神,但是姜维的北伐战略和诸葛亮、蒋琬的北伐战略有很大不同。除了继承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中“西和诸戎”、“出秦川”的既定方针,又遵循了蒋琬提出的“联羌胡”的策略,最终形成了他独有的以陇西为战略中心的进攻策略。


姜维为何以陇西为战略中心

一、夺取陇西也就是夺取凉州,这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并不冲突,且能够联合诸戎。

二、因为长期以来魏国对于长安的防守配有重兵,而陇西一带的防守相对薄弱。

三、陇西对于蜀国非常重要,占据陇西可以联合羌胡,更能直接骚扰魏国边境。

北伐的不同之处

一、进攻方向不同。由于魏蜀之间隔了一座秦岭,想要跨越这座秦岭,就只有五条路可以选择。而诸葛亮的进攻方向多变,第一次北伐是在陇西和长安之间的天水、广魏、南安三郡,第二次北伐时在扶风郡的陈仓,第三次北伐是在陇西一带的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北伐则在天水郡一带,第五次北伐则是接近长安的五丈原,从诸葛亮的进攻地点可以看出他的行军方式变换多端,而姜维则不同,他有七次北伐都在陇西一带展开,将战场转移到了陇西。

二、战略目标的明确。从上述几次诸葛亮的北伐路线,我们可能会有点摸不着头脑,这诸葛亮发动的几次北伐,战略目标到底是什么?从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可看出,诸葛亮就是想吞下凉州。而第二次、第四次、第五次则是为了以攻为守,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是为了拿下武都、阴平二郡。姜维有所不同,他就是要联合羌胡,死磕陇西、凉州。



“敛兵聚谷”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魏国和蜀国的国力不在一个重量级,曹魏可调动十八万大军三路攻蜀,而蜀亡时全国带甲将士不过十万二千人。而魏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以消耗战足以拖垮偏居一隅的蜀汉。而姜维认为,“四川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无异于坐以待毙。”所以他仕途改变单纯防守的策略,提出了“敛兵聚谷”。

“敛兵”指的是由谷口诸围的分散防守变为以汉城、乐城、白水关等诸多关下要塞集中防御,组成诱敌深入的口袋阵。又命人在阳安关建立战略纵深防线,构成防御体系。而“聚谷”则是典型的疲兵之计,拉长敌军供给线的同时坚壁清野,从而以大规模的反击战,大规模的杀伤敌军的有生实力,拉平敌我军事差距。



“敛兵聚谷”的几点问题

一、姜维根基不深,与诸葛亮没法比。在蒋琬费祎死前他一直被压制,之后的几年,他作为陇西降将,一直被朝中各方势力所牵制,比如荆州、东州、益州三大政治集团与姜维均无瓜葛,所以姜维独木难支,地位也并不牢固。于是,本该由姜维统筹全局的责任,落到了刘禅的身上。

刘禅什么样我们也知道,关键刘禅就是“敛兵聚谷”失败的直接导火索。在魏国大举进攻前夕,姜维就已经准确判断出魏国的进攻方向。可是刘禅听信黄皓的屁话,拒绝了姜维的部署方案,致使阴平、阳安关两个魏军主要进攻的地方防御不足,致使蜀国陷入被动,最终被邓艾乘虚偷渡。

注:姜维认为应派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二、诸将不坚。关口主将守城意志不坚,受姜舒蛊惑违命出战,更在战败后,将粮食悉数送与魏军,“聚谷”的策略也就失败了。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姜维格格不入,诸葛瞻贻误战机,莽撞出战,丧失了蜀汉反败为胜的机会,致使“敛兵聚谷”的策略彻底失败。

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像诸葛亮一样的把控者,而在诸葛亮死后,没有人能有这样的威望,特别是刘禅的能力不足以统御三军时,配合战就打烂了。再加上当时内斗严重,姜维的影响力不足以控制朝局。如果说姜维的错误在哪,那就在于他提出这个策略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执行的难度将有多大。


再看姜维这个人

我们说姜维这人比不上诸葛亮,这个没什么丢人的,毕竟诸葛亮也就一个,但是姜维真的就是无能甚至有过的人吗,他的才华虽然不及诸葛亮,但是蜀国不是忘在他的手上——哪怕是被邓艾大军团团围住,他还是杀过了阴平桥、晃过诸葛绪、挡住了钟会,哪怕是在刘禅听说绵竹被攻破后直接吓破胆投降了,姜维还是在剑阁完美的挡住了钟会。

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是坚持策划复国大业,他说服钟会,搞定邓艾,写信给刘禅让他暂且忍耐几日,他一定会让社稷危而复安。就算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他也算是尽到了今后一份心。



姜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夹缝中艰难支撑,就算到了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他也依然坚持,这份精神是刘禅能比还是黄皓能比?对于这样一个矢志不渝的忠臣,把他和刘禅拿来对比都是一种亵渎。


邯郸醉


如果仅从历史上看,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有些极端了。

姜维是三国中晚期蜀汉朝廷中的重臣。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平定羌胡,与魏军大战多次,各有胜负。从公元238-262年,姜维共进行了11次北伐,有三次实现了战术目标,但是失败和相峙的次数仍然居多,而这恰恰就是蜀国败亡的原因之一。

1. 弱国之罪

连年征战致使蜀国财政大损,兵源不足。益州之地虽然在汉朝刚建立时被称为“天府之土”,但是受限于交通等因素,在汉朝长达四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益州已经不能与中原的生产能力相提并论。此外,巴蜀的自然条件很好,人口上的发展却很低。据《后汉书》记载:东汉中期,汉中郡有户五万余,人口数有二十六万余。蜀郡有户三十万,人口一百三十五万余。这两个郡国的人口就应该是蜀汉人口总量的大部分了。而魏国当中仅河东郡(户九万三千,人口五十七万)、河内郡(户十五万九千,口八十万余)、河南郡(户二十万八千,人口一百零一万)三郡的户口数加起来就比蜀国的要多。而这三郡最多仅是魏国天下的三分之一,在如此悬殊的数量差距面前,任何人都是难以扭转的。更不要说还经历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之乱和诸侯争霸的影响,人口肯定大有减损。所以,以蜀国的国力是支撑不起如此频繁的北伐的。

2. 乱国之罪

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有奸臣才会乱国,但忠臣如果不能掌握好事情的分寸,也会使国家陷于混乱。姜维执掌兵权却太过拘泥于君臣之纲,眼见黄皓惑主,却没有办法铲除黄皓。在大是大非面前,姜维显得很无力只能负气出走,这岂是明智之举?更何况他屯田沓中,将整个蜀国的布防策略改变,将蜀国的军事中心转向西方,这使得蜀国军政一片大乱。司马昭才有机可乘,趁此时机五路伐蜀,在魏国官方发布的《代蜀诏》中也写明“蜀之所赖,唯维而已,因其远离窟巢,用力为易。”姜维的所作所为无异于太平天国时期负气带兵出走的石达开,都只是意气用事却不顾及国家兴亡。

不过,姜维侍奉蜀国数十年也是兢兢业业,苦苦支撑危局也属不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宜过分苛求古人。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他和他的前辈诸葛亮一样,都是困于天时,非人力所能及。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让姜维来背,实在是不公平,这个锅姜维不背。

别的不说,就姜维那份执着,那份真心,那份忠诚,整个蜀汉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与之相匹的人,尤其是姜维在刘禅投降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行动和计划,让人禁不住热泪盈眶: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为什么为要北伐啊?

一是继承诸葛亮的遗愿,二是后主刘禅的命令,三是姜维的毕生的心血。

一个魏国降将,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遗志,先后进行了11次不同程度的北伐,姜维不贪恋钱财,不贪恋权力,不以权谋私,唯有北伐是他毕生的心愿,这份执着恐怕诸葛亮也比不上。


北伐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愿,同时也是刘禅的国策,终刘禅一生,姜维能够不断的北伐,完全是刘禅的支持,尤其是姜维在蒋琬和费祎当政期间倍受打击,如果不是刘禅,姜维根本没有机会北伐,姜维是降将,又在朝中没有势力,除了个陈袛支持过姜维北伐,蜀汉朝廷还真找不出人支持姜维北伐,哪怕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是坚定的北伐反对者。

姜维毕生的心愿唯有北伐,除了北伐,我们看不到姜维有任何作为,姜维与诸葛亮在道德品质上是一样的,这也是诸葛亮欣赏姜维的原因之一,在诸葛亮去世后的29年中,蜀汉是处在一个走下坡路,且国势日渐衰弱的时期,没有姜维,蜀汉谁能挡住魏国大军?


没错,姜维是改变了魏延的汉中防守战略,将魏延的”御敌于国门之外“改为”放敌入蜀,聚而歼之“,我们只看到姜维改变了战略,却没有看到姜维面对的局面。

姜维当上大将军时期,蜀汉是一个怎么样的局面啊? 朝廷中开始小人抬头,宦官弄权,而身为皇帝的刘禅却轻信小人之言,不断的让朝廷从清正走向浑浊,亲小人,远君子,蜀汉开始走桓灵二帝的老路了。



而由于姜维不断的北伐,造成了蜀汉穷兵黩武式的衰弱,我们都去指责姜维,却没有人去怪罪那个北伐最大的支持和发动者---后主刘禅,而这个皇帝仅仅因为宦官的一次占卜,而不相信前线的情报,这难道不是蜀汉灭亡的原因吗?这难道不是政治腐败吗?

姜维虽然身为蜀汉大将军,可是却在朝廷受到排挤,包括诸葛瞻、董厥等人,甚至联合黄皓来打击姜维,姜维一个大将军,却要躲在沓中屯田而躲避政治迫害,能安心负责蜀汉的军事吗?



到姜维真正主管蜀汉军事时,蜀汉的军队实力下降了很多,包括军队数量,都在不断的减少,而按照魏延前出各险要地势防守的话,蜀军人数严重分散,对于魏国绝对优势的大军来袭,是否能真正有效防守还是个未知数。

况且,蜀汉军中真正能打仗的将领还有谁呢?没人了,只有姜维,廖化之类的已经七老八十了,而负责防守汉中的蜀汉大将是右骠骑将军胡济,就是那个在姜维第七次北伐与姜维约好却没有来参与,导致姜维大败的人,这样的将领却是汉中都督,实在是讽刺。



一句话,蜀汉面临内忧外患,人才断层,实力不断下降,姜维迫不及得收缩防线,改变战略,先放敌人进入汉中,再利用地形优势打击敌人补给线,从而聚歼敌人,在当时蜀汉的实力背景,不失为一种办法。

任何一种战略都是有优势有劣势的,并不能就说明姜维的战略一定错,即使姜维的战略错了,他的本意也不是要灭亡蜀汉,况且整个蜀汉上下已经找不到像姜维一样既有能力,又忠不二的人了。



即使姜维没有改变战略,依然采用魏延的战略,谁又能保证蜀汉不会灭亡呢?

依我看, 蜀汉灭亡最大的罪魁祸首是后主刘禅,如果不是刘禅昏庸,用人不当,蜀汉也不致于政治混乱,军备松懈,被魏军长驱直入,而刘禅在蜀汉军队尚未丧失战斗力之前,就以皇帝身份投降魏国,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以皇帝身份投降,再去号令臣下投降,恐怕也只有刘禅是这样,这让九泉之下,经历九死一生才建国立业的刘备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讽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上讲究进成语的,

只能说姜维才差一招。没有姜维怕是更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一个国家的人才靠一个人远远不够,

本来蜀汉人才就少,白帝城又折损了一大批中层军事人才,蜀汉人才凋零。


星辉650


提问者,不是猪,就是狗汉奸。

《三国志·后主传》:景耀元年,宦人黄皓始专政。

《三国志》: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三国志·卷三十四·蜀书四·二主妃子传第四》: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

《晋书》: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

《三国志·姜维传》: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引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咸劝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臣闻人生於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晋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

《三国志·姜维传》:“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孙盛杂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姜维他还想要借着魏军内部的矛盾,重新恢复汉室。在给刘禅的密信里,姜维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自然一草


袁阔成:此乃逗逼标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