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您怎樣理解其中的當代文化意義?

聿劍培訓師


《論語》的解讀一定要前後貫通,上下承啟的來看待。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句話,是《論語八佾第三》開篇語,

《論語》第一章學而,主要講為何學?

第二章為政講向什麼方向上來為學?

第三章八佾則主要講學什麼或者說學習的具體方法論。


季氏與孔子一樣,位列三公,同為治理國家的大臣,孔子在評價他時,不可能只是如潑婦一般罵一場了事的。孔子在這裡來‘謂’季氏,一定是對其修身治國的方法論的一個評價,要麼指正,要麼否定。


順著這個脈絡,我們對於一些不清楚的字詞再單獨分析一下,‘八佾’,據說是64個人一起表演的一種禮樂形式,卻只是天子才有資格享用,換句話說,用這種禮樂形式在自家庭院裡,就是想要擁有天子一般的榮耀,獲得國人對於自己天子般的尊重。


再來看忍字,說文解字中,忍字與能字相通,甚至讀音也相近。


至此,我們將這些因素串起來,總體的來看這句話的意思,似乎可以這樣來解讀了:


孔子評價季氏修身齊家治國,他說:季氏啊,想要修養自我,提高家族的地位,治理國家來獲得國人的尊重,卻不知道用正確的方法。禮樂,如果只是學外在的樣子,而不從內在自我的修養上自發的表現出來,能有什麼作用呢?


如果再直接一些翻譯就是:孔子評價季氏,將天子的禮樂放到自家院子裡來表演,以期獲得尊重,如果這麼學學樣子就可以,那天下間還有什麼事情不可以?


崇立一二


“禮”代表著一種修身與治國相結合的文化精神,它不僅是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的具體體現,還是治理國家的重要依據。孔子一直主張以禮治國,即利用禮樂規範君臣和官民的行為,讓每個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尤其是作為下屬,千萬不能越禮行事,否則就是對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為。如果任由這種僭越行為氾濫,社會秩序必將受到嚴重破壞,社會將陷入混亂。

為了正確理解孔子思想,有必要對“八佾舞於庭”作出解釋。在西周時期,貴族享用樂舞的等級,有著明確的規定,即:天子禮樂用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級。由於魯國公侯是出自周王室的貴胄,可享天子禮樂,但因等級不同,同樣有著嚴格的區別。如此一來,這句話的意思就非常明顯了,作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開在家中使用天子禮樂,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無視王權和君權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禮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憤怒,發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聲,要求嚴懲這種行為。

由於禮在政治運作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禮制,對於越禮行為嚴加懲罰,以保證政局和社會穩定。如果有做臣子的膽敢使用天子禮儀,那就是大逆不道,視同謀反。比如,西漢名將周亞夫就是因越禮招禍。周亞夫雖然賢能,並且立有大功,但由於對皇帝不夠恭順,所以漢景帝對他非常不滿。漢景帝賞賜給他酒菜,桌上只放了一大塊肉,但沒給他準備筷子。周亞夫認為皇帝是故意難為自己,就生氣地對侍者發火,這種失禮行為堅定了景帝決定除掉他的決心。後來,周亞夫的兒子給他買了五百件皇宮御用盔甲盾牌,準備將來給父親殉葬。有人對周亞夫父子不滿,就向皇帝告發周亞夫,說他購買兵器準備反叛。周亞夫本無反叛之心,但這種僭越行為卻解釋不清,對他心懷不滿的漢景帝便藉機將他下獄。作為一代名將,周亞夫不堪獄吏凌辱,在獄中絕食而死。再如唐代李輔國,仗著手握重兵,竟然矯詔率軍軟禁唐玄宗。後因擁戴唐代宗有功,對皇帝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他的僭越行為,令代宗忍無可忍,派人把他刺殺。

在國家政治上,如果沒有禮制約束,就會發生職責不清、政出多門、執行不力、推諉扯皮等種種現象,嚴重阻礙政治秩序正常運行,使政府和社會陷入混亂。而且,上級的越禮行為,很容易被下級模仿,這會使秩序更加混亂,乃至崩潰。

孔子的這種思想,放到現在同樣也很實用。作為古代特有的制度,禮制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禮制的精神仍有價值。現在,無論是政府、社會組織還是企業,都有著各種規章制度,明確各職各人的權責,這便是現代的“禮制”。只有嚴格遵守這些規章制度,組織和企業才能有效運作併產生效率,否則必敗無疑。比如,作為員工或是中下級管理者,就應當服從上級的安排,不能越級行事,否則整個公司或者單位就要亂套了。而且,這種行為很容易被上級誤解,嚴重影響事業發展。因此,無論是從政還是做公司職員,只有謹守本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才能受到領導的青睞,保證社會或工作的穩定。


聽書語


人要自律

原文是,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大意是,孔子評論魯國大夫季氏:“身為大夫竟然僭用天子八佾舞,像這種人,如果我們都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人不能夠容忍呢?”

我們理解這段話,是由現代意義的!

那就是人要自律!

我們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身份、人際關係、社會基礎,所以我們必須注意要自律。不能想怎樣就怎樣!我們要考慮自己的身份、考慮環境、考慮他人的感受!當我們自尊、自重的時候,他人也會尊重我們自己。

我們都是有自己的角色的,比方說是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他人的同學或者戰友、他人的領導或者下屬,等等,我們的角色由一系列的身份組成。所以,我們必須注意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處理不同的人際關係時,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轉換和自律,以做到恰到好處、自尊自重、人敬敬人。

傳統經典是寶藏,我們必須加以珍惜和善加使用,以期傳承我們的文化、做好我們自己、為社會進步與和諧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