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村集体是如何“挣钱”的

武功村集体是如何“挣钱”的

一没资产、二没门面、三没经验,是许多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时遇到的困难。

俗话说“手里没把米,鸡都叫不来”。想让村民入股集体经济,就必须让他们看到效益,只有集体有实力才能吸引村民的目光。

在武功,记者走访了佑所、岸底、金龙、青口、小王5个村,从中看到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兴起、发展与成果共享的历程。

一块地挣两份钱

冬日气温已达到零下,在苏坊镇佑所村鑫城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47岁的村委会副主任陈广峰正忙着打电话,身着单衣却头上冒汗。最近村里在建养鸡场,但没钱买材料,他急得到处借钱,打了十几个电话,终于收到了8000元的转账。

佑所村集体鑫城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5月,但账上没有一毛钱。随后6月的一次村民大会上,陈广峰极力说服村民把资金入股合作社,但是除了贫困户入股的5.7万元产业资金,其他村民对村集体经济前景都不看好,怕钱打水漂,自然不愿出钱。为了凑足启动资金,村党支部书记耿告告与陈广峰各自拿了10万元钱。

启动资金有了,可选择什么项目呢?刚好县上大力倡导奶山羊产业,但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是盲目跟风。村干部多次跑到富平、乾县、扶风考察奶山羊产业,县镇也多次派专家到村考察、测试,最终才确定了村集体搞奶山羊养殖。这也让第一次搞集体经济的村干部们心里有了底。

“资金来之不易,我们要精打细算”,2017年10月村上闲置多年的凡村小学开始被改造成养殖基地,耿告告负责建设,没少忙活,“为了省钱,天天当工人,从不给自己发工钱”。

佑所村位于苏坊镇东边,村上群众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合作社在建养殖场的同时,将村上1110亩地集中流转给了周至玉胜苗木公司。“群众能在示范园里打工挣钱,加上流转土地的一份钱,村民在一块地里能挣两份钱。”

2018年6月,奶山羊基地建好了,65只羊也买了回来。耿告告要更多的操心,“养不死我俩不怕,养死了我俩都怕”。陈广峰更是当起了技术员,多次外出学习,平时除了给羊打防疫针,还管接生。

从2019年4月起,奶山羊开始产羊奶了,耿告告和陈广峰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除了卖羊奶,加上售卖小公羊羔、有机肥,村集体挣了2.5万元。目前奶山羊数目已扩大到120只。

经村民大会一致同意,2019年9月村集体回购了已流转出去土地中的30亩,建养鸡场,搞林下养殖。

“村上的集体经济产业基础打好了,下一步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好村集体经济,同时为乡村振兴做好基础工作,逐步将佑所村打造成美丽乡村。”耿告告满带笑容地说。

相距十里的游凤镇岸底村,2019年正值村上花椒第一年大面积挂果,宋选民正在为几个月后的花椒晾晒发愁。恰巧县上给岸底村拨付1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9年3月,宋选民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如何使用专项资金。谁知,村民的想法和宋选民不谋而合,岸底村花椒烘干厂建设项目得到会议通过。

加上贫困户入股的11余万产业扶持资金,岸底村集体的花椒烘干厂在村委会旁边建起了,并购置10台烘干机。

2019年,岸底村花椒烘干厂共加工出2700多斤干椒,村集体经济收入4800元。花椒烘干厂不仅解决了种植户晾晒花椒难问题,而且为村集体经济挣加工费。同时,村集体注册“阳光漆水河岸”商标,借助县上的电商平台,统一销售干花椒。

“2020年,村里的花椒总产量将达15万斤,村集体将大量收购湿花椒,烘干后贴牌销售干椒,为村上的花椒产业服务。”宋选民说。

武功村集体是如何“挣钱”的

小小的花椒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岸底村发展注入新能量。

不让地闲着

“村上有金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金龙村扶贫产业示范园,如今都见到了效益。”在苏坊镇金龙村村部,望着干净整洁的村子,村党支部书记郭川秦脸上笑开了花。

2017年前,金龙村级集体经济还是一片空白。而3年后的今天,利用县上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和贫困户的产业资金,种植园落户村里,金龙村集体经济逐步实现了个十百千万的突破。

从空中鸟瞰,金龙村宛如一颗皎洁的明珠镶嵌在漆水河畔,令人向往。如今,经公路进入金龙村,整洁漂亮的水泥路向着远方延伸,路旁便是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高高的大棚,看上去像是一座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

“2017年以前,这些根本就不敢想。”郭川秦告诉记者,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村上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拼,土地撂荒。村“两委”反复讨论,最终形成共识,农村,还要在土地上做文章,把这部分土地集中流转起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杀出一条“血路”来!

2017年,在多方支持下,金龙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50亩,当年就种上了秋葵。“务工工资发了3万多元,集体经济有了2万多元进账。”村委会副主任王拴保说。

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让金龙村“两委”很是兴奋,谋划着将集体经济做大做强。金龙村距离“文化名镇”——武功镇姜嫄水乡步行只需15分钟。近几年,随着姜嫄水乡旅游业的兴起,游客增多,时不时有游客沿河堤走到金龙村,但也仅仅只是溜溜弯而已。

“依托旅游业,搞大棚采摘”,在股东大会上,郭川秦的想法一提出来就赢得了村干部和村民的掌声一片。

2018年,借助贫困户入股的8.4万元产业扶贫款和金融扶贫贷款45万元,又流转了30亩地建起了温室大棚8座、拱棚11座,种植礼品西瓜、甜瓜、哈密瓜、草莓,最多时有40人来采摘,收入11万元多。

2019年8月,金龙村将县上拨的村集体经济15万元发展资金建了130平方米的冷库,存储秋葵,还帮村民代卖。目前,金龙村集体经济共流转土地150亩,全村1567人人均增收不低于1000元,集体账上又增加了近2万元。

2019年12月中旬,正是蒜苗上市季节,一大早,金龙村村民王科峰就到村集体经济的地里上工了。今天他与40名村民要将20亩的蒜苗拔出、把泥巴弄干净并打成捆。

现在,王科峰在家门口务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他还用1000元入了股,成了股东。2019年底,村集体经济会将收益的8%用来分红。王科峰想得很明白,“只要我们都把自己的活干好,那分红只会更多”。

“不让地闲着,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将有新突破。”郭川秦说,但还是有风险的,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钱,还要随时掌握市场信息。下一步,村上将继续盘活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与田园一体化深度融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大河奔腾小河潺潺

“村上一没有资产,二没有门面,哪里来收入?”谈及2018年前的村集体收入,青口村党总支部书记宁翔直摇头。

考虑到村委会副主任宁武战自2012年起就种龙须菜,技术成熟,销路稳定,每年收入12—13万元,村集体也想试一试。

杨凌专家多次到村里测气温、试土壤,确定青口村适合大规模种植龙须菜。村支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鼓励大家入股,可村民谁都不愿意冒险。宁翔和宁武战被泼了一盆凉水,但还是决定“有风险先担”,两人共垫资30万元,成立了青禾农民专业合作社。“失败算我俩的,成功算村集体的”。

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来农民撂荒的120亩地。“青口村”的第一个产业就这样建起来了。2019年8月,合作社见效后,很快并入村集体经济,现在村集体经济还兼种蘑菇,养土猪、土鸡。2019年产值70多万元,集体账上净利润18万元。吸纳劳动力30多人,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月均增收1200多元,村民第一次感受到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潺潺大河奔腾。

村级集体经济“有钱”了,村上的基础建设变好了。2019年7月,河道社区青口村北堡组70岁老人吴智特别开心,他家门口原本狭窄、泥泞的小道被一条220米长、3米宽的水泥路代替,一家人的出行比以前方便多了。

“修建这条路大概花了8万元,一部分费用来自村集体。”宁翔介绍,利用青口村集体资金,村上主动将村内道路进行水泥道路硬化,基本实现“户户通”,主干道全部安装太阳能节能路灯。青口村建成了咸阳市市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

村上的幸福院也办起来了。“每个月村上贴1200元。村上的老人可以在幸福院解决早中饭,一顿只需5元钱。”宁翔说,想要为村上办大事,村集体需要挣更多的钱。

在乾县与武功的交界处的代家社区小王村,村民李艳的公婆每天中午也在村上的幸福食堂吃饭,这都是村集体经济有钱后才开始的。

武功村集体是如何“挣钱”的

2019年以前,小王村是一个无集体经济、无特色产业、无经济项目的“三无”村。村里留下的大多是“九九三八六一”部队,即老人妇女儿童。到底啥能让村民致富,让村集体经济有收入?

村委会副主任杨爱国考虑自己曾在职校带过裁剪课,又有在南方干过服装加工,加上村里有大量的留守妇女,就提出在村里建服装加工厂。

在县镇领导及各部门帮助下,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组多次到兴平、杨凌等地考察,村上群众也很支持,2019年8月将县上发展村集体经济的65万元全部投入,注册了鑫美源服饰有限公司,社区工厂建成了。“服装厂建成后,村上留守妇女和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解决了。”村党支部书记张洪介绍。

2019年12月,小王村鑫美源服饰有限公司内一片忙碌,从这里加工出来的护士服被贴上“鑫美源”标签后送到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而加工衣服的工人都来自小王村本地。

“不要节省布料,要严格按照布纹线走。”工厂车间里,司保兰正耐心地指导着工人,这个踏实、肯吃苦的妇女,凭借着纪律性、事业心,赢得了工友们称赞。

而三个月前刚进厂时,司保兰还是个“不会踩电机,不会上裤腰”的农家妇女,从没出去打过工。从农民到产业工人,再到小组长,几个月间,司保兰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贫困户吴来子的感受更深,她在村子的厂子里打工,现在一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两个娃也有人接送了。

“现在服装厂能解决三四十号人的就业,村集体经济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小王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杨爱国笑着说,“原来感觉不到,现在感觉学缝纫学值了。”

杨爱国和其他干部正在谋划着,怎样将社区工厂办大办强。

本刊记者 刘洁玉

武功村集体是如何“挣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