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杂剧作家与散曲作家:马致远与《汉宫秋》

导语:元朝前期,是我国戏剧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以大都为活动中心的杂剧作家群,其中最出名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与王实甫。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马致远、白朴、高文秀等一批优秀的杂剧作家。

元代杂剧作家与散曲作家:马致远与《汉宫秋》

关汉卿

这些作家共同创造了元杂剧的辉煌,给后世文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是《汉宫秋》,他的杂剧作品以文采见长,对后世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致远的散曲创作

马致远不仅是个优秀的杂剧作家,还是以为著名的散曲作家。在《东篱乐府》中,共保留了他的一百多首小令和十几首套数。《太和正音谱》中,将马致远称之为"古今群英"之首。他的作品具有深沉宏丽、放达豪迈的特点。

马致远擅长写景,并能创造出深幽的意境,达到寓情于景的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天净沙·秋思》,借由"枯藤"、"老树"等意象,组成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将愁思与景物融为一体,天然浑成。

元代杂剧作家与散曲作家:马致远与《汉宫秋》

《天净沙·秋思》

他还创作了一些超脱现实、看破红尘的作品,这些作品带有一定的虚无主义的思想感情,例如《夜行船》,就表达了历史都是虚无的,而现实之上过眼云烟的消极的思想感情。

但是,他所否定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质,其实是上下交力争的世态人生,他指出要走另一条路,这样的情绪虽然有些消极,但是却流露出了深沉的愤慨。代表作是他的《借马》,在文中塑造了一个拘谨的人物,寄托了他对现实的讽刺,作品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语言极具个性化。

马致远的杂剧创作

历史中关于马致远的介绍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能知道的大概只有以下一些内容。

首先,根据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猜测出马致远大概与1321-1324年间去世。他在青年的时候,表现出了对功名富贵的向往,并且想走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元代杂剧作家与散曲作家:马致远与《汉宫秋》

周德清

可是据他创作的《双调·拨不断》,我们还可以推测出,他要走的这条道路是十分艰难的,所以他才在这篇散曲中发出了布衣登楼难的感慨。

据《录鬼簿》记载,马致远曾经担任过"江浙省务提举"一职,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大概在元世祖二十二年之后,因为在这个时间段,才有了"江浙行省"。这个官职只是一个五品的地方官,马致远要想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基本上是没有戏的。

坎坷不顺的仕途,黑暗腐败的现实,使得他在中年时期,就归隐了田园。归隐林泉后的马致远,仍然表达了对于现世的留恋与追怀,但是在这之后他的作品中的思想倾向都是偏向于恬淡、消极的。这种消极倾向,是对现实生活的幻灭和否定。

马致远一共创作了十五部杂剧,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七部了。除了杂剧之外,据《东篱乐府》记载,他还创作过一部南戏-----《牧羊记》。

元代杂剧作家与散曲作家:马致远与《汉宫秋》

牧羊记

他是元朝时期永贞书会的成员,与当时的很多杂剧作家都有比较密切的交往。和他关系最好的杂剧作家是王伯成,除此之外,他还和一些作家合作写过杂剧,例如《黄粱梦》就是他和别人合作写的。

马致远在当时受到了很多文人的推崇,推崇他的主要原因在于杂剧和散曲语言的文采。马致远的作品语言具有典雅清丽的特点,这个特点渗透在他的写景、写情还有叙事等很多个方面中。

马致远的《荐福碑》被收录在了《录鬼簿》、《元曲选目》等书中。荐福寺中保存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荐福寺碑》,范希文想要叫人将这部作品给拓印下来,可是碑却被雷电给击毁。

元代杂剧作家与散曲作家:马致远与《汉宫秋》

马致远

在宋僧惠的《冷斋夜话》等书中,将这件事给记载了下来,苏轼的《穷措大诗》也与这件事有关。《荐福碑》便是以上面的记载作为参考的,这部杂剧主要讲述了书生张镐想要拓印《荐福寺碑》,作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费用,可是在拓印之前,石碑却被击毁了。这部作品带有极强的宿命论色彩。

马致远的《青衫泪》则是讲述了白居易和裴兴奴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部杂剧的内容都是根据《琵琶行》虚构的,整部剧体现出了人世沧桑、怀才不遇的感慨,后世的《青衫记》便是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

剩下的几部作品,如《黄粱梦》、《岳阳楼》等,都是根据全真教的故事改编的。全真教是当时道教的两大教派,马致远生存的时代正是全真教的鼎盛时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神仙道化剧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存在密切的关系。

元代杂剧作家与散曲作家:马致远与《汉宫秋》

黄粱梦

《黄粱梦》准确一点来说,并不是马致远一个人创作的作品,而是他和李时中、花李郎等合作写成的杂剧。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钟离权度脱吕洞宾的故事。

《汉宫秋》的成就

最能代表马致远艺术成就的作品,还得是《汉宫秋》。这部作品大概与1279-1294年被创作完成,是他早期的杂剧作品。这部杂剧是根据《汉书·元帝纪》中的内容改编而成的。主要是讲的王昭君与单于的爱情故事。

元代杂剧作家与散曲作家:马致远与《汉宫秋》

马致远 雕像

汉朝之后,这件事在民间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流传,很多文人都以这件事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后汉书》记载的故事已经被改编了很多次,只能算是民间传说。这些文章,都表现了对于王昭君的同情,还有对统治者的讽刺,带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寄托。

唐宋时期,很多文人将王昭君的故事撰写成诗文,这些诗文都是根据葛洪《西凉杂记》的记载创作的。面对昭君和亲的历史事件,文人们将焦点放在了谴责汉文帝上面。

《汉宫秋》便是根据正史的记载,还有民间流传的传说改编而成。第一幕描写了匈奴单于要求与汉族公主和亲,而贪婪的毛延寿正在奉旨挑选美女入宫,毛延寿并以此要挟这些女子们给与贿赂。

而王昭君不止出身贫寒,再加上正直的性格,就拒绝了毛延寿的贿赂要求。于是毛延寿就将王昭君的画像故意画得很丑,汉元帝看见王昭君的画像后,就将王昭君打入了冷宫。

元代杂剧作家与散曲作家:马致远与《汉宫秋》

汉宫秋

几年后,毛延寿的罪行暴露了,汉元帝也发现了王昭君的美貌,并且想要将毛延寿杀掉。毛延寿逃到了匈奴,并鼓动匈奴单于将王昭君作为和亲对象。可是汉元帝却拒绝了单于的要求。

面对国家与爱情,王昭君主动选择了出塞和亲,在黑水处,又投水身亡。单于对王昭君的行为十分感动,主动交出了毛延寿。可是汉元帝虽然斩杀了毛延寿,却十分怀念王昭君。

元朝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因此他创作的《汉宫秋》不仅只是在写王昭君与汉元帝、单于之间的爱情纠葛,更是在保持了王昭君故事的基础上,强调了两个民族直接的矛盾冲突。

据史书记载,单于是在与汉民族关系较好的情况之下,要求与汉族和亲的。可是在《汉宫秋》的剧本中,却是单于强迫汉元帝同意王昭君来和亲,要不然就南侵。

元代杂剧作家与散曲作家:马致远与《汉宫秋》

王昭君

因此,昭君和亲的成功与失败,实际上是意味着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汉元帝与其他的臣子却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法,只能被动地行动,这就导致整部杂剧的基调是压抑的。

并且与历史的不同的是,在正史的记载中,王昭君并没有投水身亡,而是成为了单于的妻子,为两族的和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这部杂剧中,王昭君却选择了死亡,这是作者在赞美民族气节。

《汉宫秋》中,还加大了对于毛延寿的描写,联系元朝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出,马致远是在借毛延寿的人物形象,表达统治集团的无能昏庸,会导致民族矛盾得到进一步的激化。

汉元帝作为汉朝的统治者,却没有办法保护王昭君,以至于只能生离死别。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得整部剧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这也是汉族文人,在面对宋朝灭亡后,对于特殊时期民族情绪的反映,也隐喻了对于宋朝君臣无能的批判。

王昭君虽然不是整部剧的主角,她却是一个美丽且具有民族大义的光辉形象。面对国家安危,她放弃了自我的利益与爱情,选择了前往匈奴和亲。而本剧的主角汉元帝,是一个精神世界及其复杂而丰富的人物形象,作者在批判他无能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结语:《汉宫秋》在语言抒情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在描写汉元帝送别王昭君这几幕上。不仅描写了汉元帝的焦躁、怨愤,也体现了他对王昭君深沉的怀恋,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元代杂剧作家与散曲作家:马致远与《汉宫秋》

白朴

马致远不仅是个优秀的杂剧作家,还是一个散曲作家。他的作品具有语言典雅工丽的特点,在文学成就上取得了极高的成绩。马致远与白朴、王实甫等人,是元朝中期优秀的作家,他们给后世文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参考书籍: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