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都城豐鎬遺址在哪裡?出土了什麼青銅器?

機會大發現


西周都城豐鎬遺址在現在的西安市。當時,豐鎬不是一座城市,而指的是兩座城市,稱豐京和鎬京,合稱豐鎬。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有專家認為,豐鎬分別在灃水東西兩岸,兩地一橋相連,是一座城市的兩個不同功能區,就像現在城市,不同區域劃成不同的功能區,如行政區、商業區、教育區、工業區、高新區等。當然現在豐、鎬都在西安市區,現在名副其實為一名城市了。

周文王滅崇後,在灃水西岸建造了豐京,位於今西安市西南,將都城從岐周遷到豐京;周武王在灃水東岸建立了鎬京。豐京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作為西周的都城沿用了近三百年。史上又把豐鎬稱為“宗周”。這裡誕生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周禮”。

西周時期,銅器製造已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出土的青銅器較多,其中以出土的多友鼎和孟簋最著名,皆為西周重器。

多友鼎上有銘文,銘文長達277字,記載西周厲、宣之際周人與獫狁之間的戰爭。

孟簋亦有銘文,共49字,記載周王內宮后妃遴選宮人宮婢之事。

(多友鼎)

(孟簋)


關山聽風


豐鎬即宗周,是豐京與鎬京的合稱,而與宗周東西呼應的,還有一個成周。

而在宗周與成周興建之前,周室的都城在今寶雞岐山,扶風一帶,被稱作岐周。

岐周曾長期作為周室都城所在,即使是周文王後期,周室的都城遷至宗周,但岐周也並沒有被遺棄,依然發揮著祭祀宗廟等重要作用,而許多周室貴族也因此留在岐周。

再加上後來周王在寶雞一帶分封了許多諸侯國,這就是為什麼寶雞會出土如此之多青銅器,又被稱作是“青銅器之鄉”的原因所在。

宗周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的灃水兩岸,是周王朝建立後,周王朝的都城所在地。

史籍記載,周文王建豐京,周武王建鎬京,兩京以橋相連,合稱豐鎬。

而成周則在今河南洛陽一帶,是周武王時期,為了鎮撫東方,並控制商王朝舊部而興建,到成王時期,成周興建完成。

在宗周,即豐鎬,考古工作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即正式開始,1951年正式發掘,在豐鎬遺址,共發現了400多座墓葬及車馬坑。

出土了有孟簋,多友鼎,犧尊,井叔鍾等重要青銅器。

而僅僅在張家坡一帶,就有西周墓葬上千座之多,其中的文物可想而知會有多麼的豐富。
當然了,前提是沒被盜墓賊光顧過的情況下。


Mr茶農姚


西周早期蠶紋方鼎

西安市長安區豐鎬遺址花園村出土。長方體,長方形口,雙立耳,折沿方唇,腹上下有收分。腹部四周稜角與每面中各有一扉稜,大面上層鑄4只“S”形蠶紋,雲雷紋地,蠶紋下飾勾連紋,其餘部分飾乳釘;小面上部施兩蠶紋,下飾乳丁。四柱足上粗下細,飾獸面紋。腹內壁鑄銘文5行29字與族徽:“唯八月辰在乙亥,王才(在)豐京,王賜□□進金,肆奉對揚王休,用作父辛寶□。”此鼎時代為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鳳鳥紋方座簋

西安市長安區豐鎬遺址花園村出土。敞口束頸,鼓腹,圈足,下連方座,腹兩側設鳳鳥形耳。口沿下飾4只鳳鳥紋圍繞一週,其間飾浮雕獸面;腹部4只鳳鳥佈滿,以扉稜相間,圈足飾變形竊曲紋;方座四面各飾鳳鳥6只圍繞一週,中間長方形內無紋飾。通體以雲雷紋作地,形成三層紋飾。整體以鳳鳥紋為主,形態略有差異,其圓目,尖喙,高冠,長尾,或昂首或回首,生動活潑。內底有銘文3行18字:“唯九月,□叔從王員徵楚荊,在成周□作寶簋。”西周早期器。

西周晚期吳王姬鼎

西安市長安區灃鎬遺址出土。折沿方唇,立耳,圜底,蹄形足。口沿下有兩道弦紋,其間飾一週竊曲紋。內腹有銘文3行20字:“吳王姬乍(作)南宮史叔□(飼)鼎,其萬年子子孫孫寶用。”其造型與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銅鼎相似,應是西周晚期之物。該鼎是在“文革”期間出土的。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見到,生產隊得知為珍貴文物,應屬國家所有,遂派四位社員送到西安市文物局。

西周晚期環帶紋鼎

出土於西安市長安區豐鎬遺址馬王鎮一座西周墓葬。寬沿平折,方唇,立耳,圜底近平,獸蹄足。口沿下有6道扉稜,其間飾竊曲紋一週,腹部飾環帶紋。內腹部鑄有族徽與文字“□”“冊”。

該墓共出土大、中、小3件鼎,該件最大,應屬列鼎。對列鼎的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要求。張懋先生對此鼎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族徽與文字稱其為“寧戈鼎”。通過對寧戈方壺、梁其壺、史頌鼎和鼎的綜合研究,其具體時代為西周宣王時期。

西周衛簋

西安市長安區豐鎬遺址馬王村出土。平折沿,方唇,束頸,鼓腹,獸耳,圈足,下連方座。蓋、口下、腹與方座均飾饕餮紋。饕餮如牛面,形象兇猛,眉、眼、鼻突出,雲雷地。蓋與腹內底有銘文:“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於康宮,榮白右衛內即位,王曾令衛,易赫市攸勒。衛敢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朕文且考寶尊簋,衛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西周晚期叔父鼎

西安市長安區灃鎬遺址出土。敞口,方折沿,立耳,孤腹,圜底,蹄足。口沿下施兩道弦紋。內腹壁有銘文5行25字:“佳(唯)十又一月既死霸乙酉,叔□父乍(作)寶鼎,子子孫孫萬年永寶用。”後鑄有族徽。銘文字體嚴謹,圓轉秀美。從造型與銘文看應屬西周晚期器。

西周晚期太師小子簋

西安市長安區豐鎬遺址馬王村出土。斂口,鼓腹,耳下有珥,圈足外撇,下設三獸足。有蓋,蓋頂有圈形握手。蓋面緣與器口沿下及圈足各有一週重環紋,餘飾瓦紋。蓋與器內銘文相同,各為4行33字:“太師小子□乍(作)聯皇考室尊簋,□□眉壽康□純佑□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從銘文可知,鑄簋人是“小子□”。銘文字體圓潤,凝重,工整。從造型特點看,應屬西周晚期器。出土於窖藏。共出19件器物,計簋3件,鼎2件,鬲13件,器蓋1件。3件簋造型、紋飾相同。

西周晚期善父吉父鼎

西安市長安區豐鎬遺址馬王村出土。折沿,弧腹,圜底,立耳,三獸蹄足。口沿下施一週重環紋與一道凸稜。外底範線明顯。內腹壁有銘文15字:“□(許)男乍(作)成姜追母媵尊鼎,子子孫孫永寶用。”與該器同時出土的共有銅器5件,從造型、紋飾與同時期器物看,為西周晚期之物。

西周早期伯簋

西安市長安區豐鎬遺址大原村出土。蓋與器為子母口,腹部下鼓,圈足外撇,雙獸首耳,垂珥,蓋頂有圓形握手。蓋與器口沿對應設浮雕獸首,兩側由勾連紋組成夔紋,其夔紋又以獸面為中心兩側對應構成饕餮紋圍繞一週。腹部設同樣紋飾,圈足上變形勾連紋組成夔紋一週。在蓋與腹內底各有銘文:“白(伯)乍(作)彝”三字。

豐鎬遺址斗門鎮花園村出土的西周文物

1981年冬,花園村發現西周中期青銅器窖藏。

出土“伯鼎” 有銘文3字。“ 伯姜鼎 ” 有銘文。 “禽鼎甲 ”有銘文。 “ 禽鼎乙 ” 有銘文。 “輯蠅進方鼎 ” 有銘文。“ 磐蛆瓤” 有銘文。 “讀簋” 西周昭王時器物,有銘文。 “ 笛爵”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 作尊彝卣”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戍佩卣”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燕父卣 ”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作尊彝尊 ” 西周中期,有銘文。 “戍佩尊” 西周中期器物,有銘文。 “燕父尊” 西周中期器物,有銘文。“ 揖姐壺”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揖姐進壺”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公墼”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公蠶”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以上出土青銅器,均有銘文,大部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豐鎬遺址出土的西周文物

冊 鼎 1982年春,馬王鎮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有銘文2字為“冊嘲”現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作寶彝鼎 1967年,馬王鎮張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為方唇外折,立耳、圈底、蹄足、口沿下飾重環紋和絃紋各一道,通高32釐米,口徑32釐米,腹深17釐米,內壁鑄銘文為“作寶彝”3字i“作”與“彝”2字不清。現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作寶鼎甲 1954年,斗門鎮普渡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通高37.5釐米,耳高7.8釐米,口徑31.2釐米,足高13.5釐米,直耳,柱足,足上飾一獸面,頸飾花紋一道,銘文為“作寶鼎”3字,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作寶鼎乙 此器出土時間、地點及收藏單位均同“作寶鼎”甲。

臣重父乙鼎 1983年,馬王鎮張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為 圖徽,現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叔作旅鼎 1951年,斗門鎮普渡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通高15釐米,口徑18.5釐米,腹圍61釐米,口沿為夔紋,銘文為“叔作旅鼎”4字,銘文在口內,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木父丙祖辛鼎 1961年,馬王鎮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前段器物,銘文為“木父丙祖辛”5字,現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鼎 1982年1月,馬王鎮新旺村出土,西周早期前段器物,銘文為“富鋝作父乙寶鼎”七字,現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載鼎 1973年,馬王鎮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鼎為圓口深腹,雙耳為絢索狀立於口上,足上部稍粗,下端略細,口沿下有一週饕餮紋,分為6組,三足上部為獸面紋,其下有二道弦紋。通高74釐米,口徑55釐米,壁上銘文為“載作寶鼎子子孫孫永用”10字,現藏西安市文管會。

侯鼎 1964年l0月,馬王鎮張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為“私(蔡)醫(庚)蟄(獲)巢,粵 (掠)早(厥)金宵,用作輩(旅)鼎”12字,現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男鼎 1967年,馬王鎮馬王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侈口,雙直耳,扁平蹄足,口沿下飾重環紋一週和絃文一道,高38釐米,口徑38.57釐米,銘文為“釜(許)男作成姜逗(桓)母般(騰)晦(尊)痛(鼎)子子孫孫永寶用”17字。現藏西安市文管會。

作小仲姜氏鼎 1973年5月,馬王鎮馬王村出土,西周懿王世器物。敞口,淺腹、附耳、獸足,通高22釐米,口徑31.5釐米,銘文為“銜乍(作)文考小中(仲)姜氏盂鼎,街其蒿年子子孫孫永寶用”2l字,現藏西安市文管會。

史富鼎 1980年春,馬王鎮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銘文為“史蟲(惠)作寶鼎。蟲(惠)其遣月魍,捐化椏魔,寺屯魯令(命)蟲(惠)其子子孫孫永寶用”28字。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多友鼎 1980年10月,斗門鎮下泉村出土,西周貓王世(亦有認為是厲王世)器物,是一件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也是豐鎬地區出土西周銅器銘文最長的一件,全文22行,共277字,銘文記載此時西周王朝與嚴狁戰爭的情況,銘文為 (師)。易(鍋)女(汝)圭蕭一、湯(錫)鑲一睛(肆),臼f鏊百勻(鈞)。多友敢搜(對)搗(揚)公休,用乍(作)蹲(尊)鼎,用甸(朋)用各(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此鼎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伯庸父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器: 1961年10月,馬王鎮張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器物,此八器銘文均相同,銘文為“白(伯)章(庸)父乍(作)吊(叔)姬鬲,永寶用”10字,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寶獻 1954年,斗門鎮昔渡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通高41.2釐米,耳高7.6釐米,口徑27.2釐米,甑底有十字形簞,三獸足,銘文為:“寅獻”2字,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簋甲、乙二器 甲簋1980年出土於馬王鎮,現藏西安市文管會。乙簋1959年6月出土於馬王村,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均為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相同,均為:“Q”字。

魚簋甲、乙二器 1962年,長安縣出土,西周中期前段器物。銘文相同,均為“Q”字,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口父癸簋 1976年,馬王鎮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為“口父癸”3字,現藏西安市文管會。

畏父乙簋 1967年10月,馬王鎮大原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為“畏父乙”3字,現藏西安市文管會。

搔父辛簋 1951年,斗門鎮昔渡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為“欺父辛”3字,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長由簋甲、乙二器 1954年,斗門鎮普渡村出土,西周穆王時器物,通高2l釐米,蓋高28釐米,口徑20釐米,腹圍20釐米,圈足高2.5釐米,足徑17釐米,耳長2.5釐米,蓋及項各有花紋一道,器和蓋均有銘文,兩器銘文相同,銘曰:“長由乍(作)寅蹲(尊)(簋)”,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莫簋 1961年,馬王鎮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前段器物,銘文為“莫乍(作)日辛蹲(尊)寶99(簋)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幕”16字,現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史宣簋 1980年,馬王鎮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銘文為“史寅(惠)乍(作)寶9R(簋),寅(惠)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16字。

是宴簋甲、乙二器 1973年5月,馬王鎮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現藏西安市文管會,圈足、有蓋、附耳、蓋頂飾蟠龍紋,帶蓋高21.5釐米,口徑22釐米。蓋底銘同,銘文為“隹(唯)十月,是嬰(婁)乍(作)文考寶毆(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乙簋銘文與甲簋同,此2簋銘均鑄於器、蓋,銘文亦相同。

伯梁父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馬王鎮張家坡出土,4器均為西周晚期器物。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此4簋,器和蓋均鑄銘文,且銘文相同,銘曰:“白(伯)仍(梁)父乍(作)榔姑障(尊)毀(簋),子子孫孫水寶用。”

伯喜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馬王鎮張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後段器物。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器、蓋同銘,4器銘均同,銘曰:“白(伯)喜乍(作)膚(朕)文考刺烈)公蹲(尊)毆(簋),喜其萬年,子子孫孫其永寶用。”

孟簋甲、乙、丙3器 1961年10月馬王鎮張家坡出土,西周穆王時器物,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銘文為“孟曰:膚(朕)文考泉(暨)毛公,遣中(仲)徵燕需,毛公易(錨),朕(朕)文考臣自早(厥)工,封飄(揚)般(朕)考易(鋁)休,用宦斂(茲)彝,乍(作)早(厥)子子孫孫其圭

衛簋甲、乙、丙、丁4器 1973年5月,馬王鎮馬王村出土,西周恭王時器物,現藏西安市文管會。毆下有方座,上有蓋。蓋、腹、座皆饕餮紋,獸形耳,帶蓋高31.6~32釐米,口徑2l釐米,銘文57字。銘文為“佳(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格)於康宮,受(榮)白(伯)右衙內(人),即立(位)。王曾令(命)衛,蹋(錨)赤市(鈸),攸(鏊)勒。街敢封飄(揚)天子不(丕)顆休。用(作)膚(朕)文且(祖)考寶障(尊)毆(簋)。衛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甲、乙、丙、丁4器銘文相同,且器蓋銘文亦相同。

五年師 簋甲、乙、丙3器 1961年10月,馬五鎮張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後段器物,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銘文“隹(唯)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王曰:‘師 ,令(命)女(汝)羞追於卉’。僻女(汝)千五易(鍋)霧(簦),盾生皇耋內,戈碉gR、釋必(枇\)、彤沙(縷)。敬母(毋)散(敗)速(績)。旌敢易(揚)王休,用乍(作)寶毀(簋),子子孫孫永寶用。”此3器銘文相同,且器、蓋均有相同的銘文。

元年師旌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馬王鎮張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後段器物,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銘文“隹(唯)王元年四月既生霸。王才(在)減底。甲寅,王各(格)瑚,既(即)立(位),逞公人右師旌,既(即)立中廷。王乎(呼)乍(作)冊尹克冊命師旌曰: ‘倘於大左,官嗣(司)叟逞(苑),左又(右)師氏。易(錨)女(汝)赤市(軟),同黃(衡)鹿嬸。敬瓶(夙)夕用事,”旌捧(拜)頤(稽)首,敢封飄(揚)天子不(丕)額,魯休令(命)。用乍(作)膚(朕)文且(祖)益中(仲)障(尊)毆(簋)其遭(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簋甲蓋銘中“既立”、“既立中廷”,均作“即立”,“王乎乍冊尹克冊命師旌”中脫“克”字,“左又師氏”的“又”,均作“右”。簋乙器銘基本同甲簋,唯“既立”、“既立中廷”均作“即立”,“敢對飄天子不頸魯休令”的“飄”字作“易”,器蓋銘亦基奉同甲簋,唯“左右師氏”的“右”作“又”。丙簋器銘,基本同甲簋,蓋銘同乙簋。丁簋器,丁簋器銘同丙器,蓋銘同乙簋。

黴爵 1963年,馬王鎮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現藏市文管會。銘文“裹”1字。

山爵甲、乙2器 1967年,馬王鎮張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現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銘文“山”1字。

爵 1963年,馬王鎮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現藏西安市文管會











睜眼看西安


西周的都城根本不在豐鎬咧,宗周指得是額們寶雞岐山,豐鎬考古80多年成果寥寥,出土文物也是寒酸至極。

上博簡楚簡《鬼神之明》“此以桀折於鬲山而受首於岐社”。記載紂王首級受首於岐社,與《逸周書•世俘》裡記載的武王滅首後,紂王首級與戰俘獻與周廟。

漢代學者認為武王時的周廟在鎬京,楚簡《鬼神之明》記載武王時紂王首級獻與周廟發生在岐,就是說武王時的周廟在周原。

《國語·晉語八》:“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成王前期一面在成周用舉國之力興建新都,一面在周原舉行與諸侯的會盟,周幽王五年,周原發生了非常大的地震,引發了岐山崩,發源於岐山的涇洛渭三川絕。

《國語·周語》記載了(周大夫)伯陽父”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國必依山川的國指大邑國都,陽伯父認為岐山崩、三川絕是國都所依的山川發生山崩水枯,是亡國之兆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以及《竹書紀年》記載犬戎攻入宗周,殺幽王,均可知幽王的國都為宗周,而《國語》明確指出幽王國都宗周所依之山川為岐山,涇洛渭三川,而不是《史記》裡烽火戲諸侯所戲說的驪山。

周平王給秦國賜地”戎無道,侵我岐豐之地“,由於平王賜予秦國的岐豐之地是岐山以西的土地,所以不包括岐山東南三百多里豐鎬的豐,這裡的岐豐之地指周原,《竹書紀年》記載犬戎攻佔宗周,周平王在宗周被佔的情況下,最耿耿於懷的周原的岐豐之地,而非豐鎬之地。豐鎬在周代文獻裡也只是地理名詞,與政治活動完全無關


華老栓


陝西半胡雜吹噓三無假灃鎬挖了7-80年啥也沒有就!

西安所謂的西周王都根本就是無王城、無王冢、無王器,三無的假貨王都!

西安人裝逼的假灃鎬附近弄出來個小鼎,真麼小銅鍋也敢拿出來冒充西周王器?你們這些陝西半胡雜能再無恥點不?其實就是瞎扯淡!

去看看商代的王器杜嶺方鼎,子龍鼎,後母戊大方鼎什麼規格?西周王器應該更大!商代東周王器一大堆。唯獨西周沒有王冢出土王器,陝西半胡雜能不能不裝逼?

原來吹噓的十幾座周王墓事實都被證明是假貨,甚至都不是西周時代的,陝西半胡雜為了歷史造假也是夠拼的!

剛才有個叫“執觴話清晨”的陝西半胡雜裝逼說什麼西周王墓不封不樹,在陝西蛤蟆裝逼假周王墓那個是時候怎麼不見你傻逼逼說不封不樹的?是沒有王墓也行,西周王都的城牆呢?在西安哪裡?你指出來?指不出來你就是西安的窯姐生的!

商代王墓都能找到,西周找不到?商代城牆有,西周沒有?

東周王墓能找到,西周還是找不到?東周城牆有,西周還是沒有?

沒有就說沒有,陝西半胡雜不裝逼會死麼?,西安裝什麼西周王都你們?

你這麼無恥你媽知道麼?

你們陝西半胡雜沒什麼文化,歷史都是體育老師教的,不光歷史盲,連地理也盲!華夏文明發源地在鄭州這裡,不是洛陽,更加不可能陝西是鬼方!連軒轅黃帝都是我們鄭州人!中國官方說的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具體是5300年就是以鄭州西山遺址為歷史時間基點的!鄭州西山遺址是華夏文明最早的城,沒有之一,華夏文明西山遺址之所以稱為城,是要有:外有修築環壕城牆,內有規劃的道路廣場,廟壇殿堂冢齊備,才叫城,這樣的城市模式華夏文明延用了五千年,直到一百年前中國還在用,石茆上限才4200年,比西山遺址差了一千年以上,根本不具備廟壇殿堂冢的模式!還有西山遺址可不是單獨的一個城,周邊同時代的城邑遺址十幾座,成環形分佈,典型拱衛中心西山遺址,西山遺址推定為黃帝時代的都城或是國家中心城市!國家夏商周斷代史~華夏探源工程圈定六大都邑,根本沒有石茆良渚和三星堆,因為石茆是鬼方山戎獫獯,良渚是古東夷,三星堆是古蜀都是蠻夷胡擄,根本就是華夏文明就!

六大都邑全部在中原地帶,出來陶寺推定為堯之唐都,其他五個都在河南,三門峽鑄鼎原遺址推定為夏中前期軍事要塞用來防禦陝西戎狄,洛陽二里頭推定為晚期都城(但不是最後一個都城,所以不是大家所說的夏墟),剩下三個全部在我們鄭州,分別是:王城崗遺址推定為禹都陽城,新砦遺址推定為啟出生地黃臺(皇臺)城,大師姑遺址推定為夏晚期軍事要塞來防禦商人進攻,這還沒有算上鄭州東趙遺址和望京樓這兩個夏、商雙代城市遺址,鄭州更有仰韶延續戰國時代古城寨遺址(很有可能黃帝的軒轅丘),夏的範圍已經非常明確了,就是鄭州為核心,在洛陽許昌一帶主要區域,西至三門峽,東不過開封,北到晉南臨汾,南到漯河平頂山一線!

你個陝西半胡雜,不懂別裝逼!不然大家還不知道你無知切無恥!下回出來裝逼之前先百度一下,不然出來胡扯八道不過就是自取其辱罷了!你趕緊滾回去多看點書!

再對比一下我們鄭州商城什麼規模!

王器見過沒?就只說我們鄭州商城的吧!圖四是商代第一鼎~杜嶺方鼎

太多,多的都貼不下,其實青銅器西周的都不帶玩都!











eagles華夏


吹了80年了,至今為止沒有任何官方表態與聲明,也沒有任何出土,身處苦海的西安人為了圓謊不得已又做了和2007年轟動一時的華南虎事件一樣的行為——實地造假和輿論導向造假,無奈何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簡直就是脫褲子拉磨——轉圈丟人,所以才有了這場鬧劇,再次證明歷史造假不得人心啊😂😂😂😂




東峴匠


西周九鼎在洛邑~九鼎是王權的象徵,西周法理首都是洛邑。

《史記.周本紀》: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根據出土的銘文和《竹書紀年》記載,西周出土的銘文記載王在成周有近百次,西周都城變遷:周成王遷成周;周穆王遷西鄭;周懿王遷quan丘(咸陽);周幽王敗豐鎬(西安)

《竹書紀年》:“無事則都洛師,宅土中,以號令天下;有事別居關內,阻四塞以守

多如牛毛的青銅銘文都記載了西周諸王在成周洛邑(洛陽)的執政和分封情況。

《北京圉卣銘文》:“王蘡於成周,王賜圉貝”。《孟爵銘文》:唯王初鑄於成周。《靜方鼎銘文》:王在成周大室。《卿方鼎銘文》:唯四月,王才成周。丙戌,王在京室,賞貝。才安典卿貝,用作寶尊彝。《德方鼎》銘文:“惟三月,王在成周。

此外,成周鼎、成周王鈴、穆公簋蓋銘、令彝銘等等都記錄了西周諸王在成周洛邑執政的情況。

西安豐鎬只是西周的亡國之都和武王伐紂的軍事據點。

考古出土的銘文記載西周有兩座最重要都城~成周洛邑~(銘文記載近百次王在成周,九鼎也在洛邑)。另外一座是“宗周”。西周銘文從來沒有鎬京,一次也沒有,1933考古至今都沒能在西安豐鎬遺址發現任何與西周都城有關的考古證據,西安以前一直說自己是宗周,現在寶雞周原博物館已經把“赫赫宗周”的牌子亮出來。


CRESPO


【豐鎬遺址】











胡言酌


豐鎬遺址從1933年至今被挖了個底朝天,一沒有發現完整城牆,二沒有發現大型宮殿,三沒有發現大型青銅冶煉場所,四沒有發現大型祭祀場所,五沒有西周貴族墓葬;只發現了少量文物價值不高的青銅器以及漁網瓦罐等物品,因此豐鎬是西周都城可能是誤區!而且作為強大王朝,豐鎬遺址面積也小的可憐,還不到比之早幾百年的安陽殷墟面積的三分之一!要這就是西周都城是不是太寒磣了點兒?還有豐鎬是西周都城只有史記有記載,而大量史料都記載了西周二世成王遷都洛陽的歷史事件,綜上所述豐鎬可能根本就不是西周都城,西周唯一都城在洛陽!


平秦滅楚


西安號稱的西周都城其遺址只發現了漁網和糧食,更多的文獻及遺址證明了成周洛陽宗周寶雞的史實,而西安當時只不過是一個小漁村罷了。

1.首要的證據是鑄造於周成王五年、於1963年出土於陝西寶雞的何尊。何尊銘文:

“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爯武王豊禮,祼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茲)辥(乂)民。”

“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爯武王豊禮”,明確了周武王遷都成周、周成王在成周稱王的事實。

2、有50個出土文物金文和成周有關,有24個出土文物的金文和宗周有關,有22個出土文物的金文和莽京有關。但在出土文物和豐有關的僅有4個,和鎬有關的出土文物金文尚未發現。

3、在和成周有關的金文中可以看出成周的建築物有:大廟、大 室、京室、京宗、京大室、京宮、成大室、康宮、康昭宮、穆大室、康新宮、康夷宮、康刺宮;而與宗周有關的建築物僅有大廟、穆廟、大師宮。

綜上所述,洛陽作為西周的都城名正言順,那為什麼會有人認為西周首都是鎬京而非洛陽呢,其實全來自這樣一段話: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 。《史記》這句話就是說在司馬遷那個時期人們認為西周周成王是遷都洛陽了的,這個從史記婁敬的記載中也可以看出“婁敬說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這段話是婁敬勸說已經定都洛陽的劉邦遷都關中的話,如果關中的灃鎬是西周首都,那麼婁敬怎麼會這樣問。然而司馬遷的西周都灃鎬沒有給出任何證據,只是個人臆測不應成為西周都鎬京的證據,而他作為陝西人偏贊西安,私心杜撰也是有可能。可總有一些人奉司馬遷的話為“金科玉律”,然而我們現在已經證實在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中至少有兩處錯誤,其一為“共和執政”實際為“共和伯執政”,其二就是廣為人知的“烽火戲諸侯”然而烽火傳信是漢朝才有的,在西周不可能烽火戲諸侯。所以司馬遷認為西周都灃鎬的話自然不能全信。

漢武帝東巡河洛,思周德,東周時周德已衰,漢武帝到洛陽思的不是東周,而是成王定都成周的成康之治。北魏孝文帝建都洛陽的原因: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經略四海,此周、漢之所以興隆也。唐太宗攻東都之後作《古都感賦》“昔武王之克殷。築王城而定鼎”,就是唐太宗思懷武王滅商在洛陽定都,宋太祖欲遷都到家鄉洛陽,稱循周漢故事,周漢故事就是指周武王與漢光武帝,並未建都關中,而是定都河洛。因此才有周漢(東漢)之興隆。漢高祖、漢武帝、北魏孝文帝、唐太宗、宋太祖認為洛陽代表周朝之興隆,或者直接稱武王定都洛陽,依據的是周代文獻,周開國成王受武王遺命定都洛邑在周代文獻還是金文上都是沒有任何爭議的記載。

教科書上所謂西周定都鎬京的謬論,來自於周代幾千年後的明清民國學者。所謂的西周建都鎬京論,只是明清民國學者的主流觀點,他們僅依據西周中晚期金文政治重心在宗周的記載,就認為眾多周代文獻記載的周開國定都洛邑是錯誤的,為什麼周開國定都洛邑,但又出現平王東遷,原因在《竹書紀年》記載的比較清楚,就是西周中期出現了遷都,但是兩千多年來的學者並不重視《竹書紀年》的記載,所以漢代以來,由於西周史料大多被毀,漢代後所能見到的《尚書》《逸周書》等文獻只記載西周開國定都洛邑,西周中期遷都的記載缺失,一派學者根據周代眾多文獻記載定都洛邑,錯誤的認為周朝八百年首都都是洛邑,而另一派學者憑想象認為西周前幾百年首都都是鎬京,因此才平王東遷,實際是學術界從漢代以來長期是這兩種建立在想象基礎上錯誤觀點在爭論,一直到南宋,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依然是認同周開國定都洛邑,但是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又錯誤的認為周八百年國都都在洛邑,而不是按《竹書紀年》的周開國定都洛邑,西周中期遷都去理解。因此明清民國的學者僅發現金文裡記載的西周中晚期的政治重心在宗周,就認為足矣證明西周幾百年國都在鎬京,前代學者在沒有考古藉助的情況下又怎知金文裡的宗周是西周中期遷都周原,而非建都鎬京呢?史學界有句話叫東周以前無信史,所以對於東周以前的歷史,比如安陽殷墟、洛陽二里頭遺址,都是古代文獻與考古高度結合,古代文獻與考古對應之後得出的結論,難以想象安陽殷墟、洛陽二里頭遺址假如什麼重大考古發現都沒有,怎麼可能定為夏商重要的王都。可對於幾千年來學術界爭議最大的西周建都問題,所謂的西周建都鎬京,卻是明清民國學者既不依據考古、也不依據周代文獻的記載,完全建立的漢代以後各種以訛傳訛的錯誤觀點之上,明清民國學者把《尚書》《逸周書》《左傳》《竹書紀年》等周代文獻體系裡的周建都的記載全盤否定,所以才把考古上八十多年無任何重大考古發現,周代文獻裡成王之後數百年鎬京連政治活動的記載都沒有,竟然被明清民國學者定為西周數百年的首都。所謂的鎬京建都論與周代文獻、金文、考古均均完全不一致,只是周朝幾千年後明清民國學者意淫出來的偽史。西周開國都洛邑,中期遷都周原,成周是西周前期的國都,周原是西周中晚期的國都,這樣周代文獻、考古、金文三者才高度一致。明清民國學者竟然認為眾多周代文獻均記載周開國定都洛邑是周代的學者與史官普遍不清楚周朝歷史,這些學者對於西周歷史只是略知一點皮毛就把整體周代文獻體系全都否定了。

漢代後的部分學者認為既然平王東遷,那麼周開國應該是建都鎬京,由於秦朝的焚書導致西周史料絕大多數缺失,因此漢朝學者完全無法解釋為什麼武王定都洛邑,又出現平王東遷,部分學者認為周開國定都鎬京,這種推斷完全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上,晉朝出土的晉國與魏國史書《竹書紀年》記載(成王)王如洛邑定鼎,周開國定都洛邑《左傳》《尚書》《逸周書》《竹書紀年》等眾多周代文獻的記載完全一致,《竹書紀年》記載周開國百年後,西周中期穆王出現遷都,“以下都於西鄭”,近年來才發現帶有鄭的金文的青銅器大量出現在寶雞鳳翔,秦國的大鄭宮就在寶雞鳳翔,以下都於西鄭就是穆王之後的國都遷都到周原,為什麼《竹書紀年》完全不提怎麼西周怎麼建都或遷都到宗周,就出現懿王“王自宗周遷入愧裡”,因為鄭地就在宗周,都於西鄭就是都於宗周。考古發現西周中期,大概就是穆王時期,周原營建規模宏大王朝首都的都城,所以周定都洛邑,又平王東遷的原因是西周中期遷都到老家周原。在武王營建鎬京時,周的宗族無一例外全是生在周原、長在周原寶雞人,從鎬京出現到武王滅商的時間只有幾年,最多也只有十年左右,周朝開國時周的宗族周公、畢公、召公等全是寶雞人的情況下,寶雞人以宗稱之的老家宗周應該是哪,本來是再明確不過的事,結果因為漢代以後長安與陳倉政治地位懸殊的情況下,漢晉學者居然普遍認為周公等寶雞人所稱之為老家的宗周是鎬京,周原考古發現為王朝首都,西周重大考古發現不斷出現,而灃鎬只是普通的遺址,不具備王朝首都的任何特點,無西周重大考古發現,陝西所出土的西周青銅器絕大多數在周原而不在灃鎬,周原被發現核心面積十七平方里,總面積三十平方公里,考古界認為周原為西周中晚期世界最大城市,而西周王陵被發現也極有可能在周原的周公廟遺址。詩經裡所稱的赫赫宗周指的是周原宏大的王朝首都的都城,不是灃鎬兩座規模很小,文化內涵稀少,無重大考古發現的兩座蕞爾小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