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视野下《汉书》中刘邦的形象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他从平民发展壮大,推翻了秦的统治,从封建社会的最低层升至最高层,成为开国元勋。汉朝统一成立。这一变化使他的生活成为传奇。同时,他的传奇人生经历也使他的身份变得相当复杂。

身份视野下《汉书》中刘邦的形象

出身乡野但屡显征应且有志向的泗水亭长

《汉书》中记载刘邦出生在沛县丰邑中阳里,他的出生就不同于普通人,具有神异的征应,神奇的出生经历预示着刘邦的不平凡,个人充满着神秘色彩,民间尚存"赤帝子"等诸多说法,真乃"自古帝王受命而兴,必征引符瑞以表其灵异",并立下大志向,这种大志向在他于咸阳服徭役时初显,当他看到秦始皇出行的盛状之后,他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这句看似无意识的话语,暴露了刘邦对于权力和财富的向往,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身在乡野的亭长胸怀之远大。这时的刘邦虽然有着天命所归的征应和不同于普通人的大志向,但由于他出身于低微,即便他已经是泗水亭长,但这时的他骨子里还是有着一些下层人粗俗散漫的性格缺点,比如他爱喝酒,又经常在酒馆赊酒,即使是被押送途中,也要同人喝酒。刘邦除了爱喝酒,还十分懒散,《汉书》中记载,刘邦从来不从事一般的生产劳动,整天游手好闲,经常和朋友们到他嫂子家吃饭,以至于他的嫂子用勺子刮锅制造声音,假装羹汤没有了,来赶走刘邦和他的朋友。刘邦不仅懒散,而且还傲慢无礼,经常侮辱他人,县中的官吏没有不被他侮辱过的,即便是在祝贺吕公搬迁的宴会上,刘邦也要为了轻视这些官吏而告诉收贺礼的人贺钱一万,实际上什么都没拿,可见其痞。虽然刘邦有着这些性格缺点,但也正是这种性格给他的成功之路提供了助力。

身份视野下《汉书》中刘邦的形象

刘邦虽然游手好闲,从不从事生产劳动,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粗俗傲慢的性格,使这时的刘邦不同于出身高贵的人,他不重礼法,处事随性,所以性格也十分豁达。正是这种豁达,刘邦在押送囚犯去骊山的途中,能够说出"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的潇洒话语,使得其中的一些壮士愿意跟随他,为他组建起义军提供了最初力量。也是这种豁达,使得刘邦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不少都是他后来争霸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刘邦虽然性格中有着一些缺点,但这些缺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刘邦发展的助力,共同促使刘邦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身份视野下《汉书》中刘邦的形象

有谋略且志在反秦的沛公

为了达成自己的野心与抱负,这时的刘邦在做事时便不同于以前的随性而为,而多了一些谋略,这些谋略展现了刘邦的聪明与智慧。可以说任沛县县令一职是刘邦的转折,让刘邦意识到智谋的重要性,在这种野心与谋略作用之下坚定了他反秦的信念。当是时,人民深受秦之苦,渴望有人能带领他们脱离苦海,在陈涉起义后,许多郡县的民众都杀死秦的长吏来响应陈涉,当时的人民多是支持反秦起义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刘邦顺应潮流树立了坚定反秦的信念,在反秦的初衷上,项羽是因为想要报仇才反秦,而刘邦是自始至终都是为了家国和人民才要攻秦的。在坚定的反秦信念下,刘邦在起义中顺应民心,以德抚民。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的残暴统治使人民纷纷起义,刘邦正是借着这股力量壮大了自己的武装势力。这时的刘邦相较于泗水亭长时期已有了变化,由胸怀大志发展为具体的反秦信念,从随性而为到开始运用手段去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这时的刘邦性格中粗俗无礼的一面还是存在的,只是这时的刘邦能够不断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如在郦食其求见刘邦时刘邦却踞床而见。在当时,踞床而见宾客是十分无礼的行为,但是,这时的刘邦能够在郦食其的劝说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并立刻改正,这说明刘邦的性格随着他身份的变化在不断优化,其自身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时局的变化。从泗水亭长到沛县县令,刘邦确立了坚定的反秦信念,并在反秦起义中逐渐意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并积极运用谋略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任沛县县令是刘邦人生的转折点,正是这一事件的后续力量及影响,才使刘邦逐渐在乱世中崭露头角。

身份视野下《汉书》中刘邦的形象

争霸战争中哲迪智慧且知人善任的汉王

刘邦的聪明之处不仅仅表现在着眼于大局的谋略上,在一些极精细之处也有展现。这些细节之处也正是刘邦取得胜利的关键,表现了刘邦的智慧。如刘邦在彭城兵败于项羽,想要征将领来攻破楚军时,《汉书》曰:"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已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这时的刘邦已是汉王,但他在征将的时候仍然很谦逊,"下马踞鞍"四个字就展现了刘邦谦虚的求将之心,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却能让士兵们感受到尊重,从而在战场上更加奋勇杀敌。这当属刘邦的聪明之处。刘邦的这种聪明还表现在项羽要攻打他,而他见到项伯时的举动,刘邦在见到项伯后,没有第一时间为自己辩解,而是先与项伯约为婚姻,一旦约为婚姻,那便是一家人了,这样就使自己的话更加有说服力,于情于理刘邦都占有优势。当刘邦和项羽对战广武时,刘邦更是展现了他身为一个政治家的聪明。项羽此时抓住了太公,并威胁刘邦要烹杀了太公,面对项羽的要挟,刘邦十分冷静,因为这时的刘邦很清楚,着急和混乱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极有可能会动摇军心,于是刘邦说出了这样的话:"吾与若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看似无情又无赖的话,却使得太公保全了性命,也使得局势相对稳定。

身份视野下《汉书》中刘邦的形象

刘邦不仅有智慧有谋略,而且还积极地招揽人才、任用人才。刘邦非常清楚两集团相争,争的就是人才,所以他为了增强自己集团的实力开始广纳人才。刘邦深知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不仅需要武力,还需要众人的智谋,并知人善任。刘邦的知人善任主要表现在能够善知人、善安人、善利人,充分安排好每一个人,没有像项羽一样招而不用,而是了解每一个人的能力并将他任用在适当的位置上。由此可见,刘邦不仅对于自己部下十分了解,而且对于当时其他集团的人才也十分了解,在作战时能够派遣合适的部下来应战,所以才能自信地说出"吾无患矣"。正是因为刘邦知人所以能够善任,才能在作战中取得胜利。刘邦在用人上,不仅能够知人还能安人,当陈平被诽谤有受金、盗嫂之罪时,刘邦还是能重用陈平,并给陈平黄金四万来离间项羽君臣,不问钱的出处。刘邦的用人不疑,可以说是刘邦将将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当项王劝降韩信时,韩信能够说出"背之不祥"。项羽的招而不用使得部下与其离心,刘邦的招而重用使得部下愿意为刘邦出生入死。

身份视野下《汉书》中刘邦的形象

刘邦还能够善利人

除此之外,刘邦还能够善利人,在争霸过程中,刘邦能将胜利的果实与士卒同享,在入关时,能将秦室的宝物分给士卒;当刘邦与项羽在彭城交战失败后,刘邦能够对部下说:"吾欲捐关已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刘邦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将自己的胜利的果实分享给部下,一方面展现了自己胸襟的宽大,另一方面也给了部下勇于征战的积极性,这点上,项羽虽然有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但却不能与部下分享,而刘邦正是因为能够与人同享胜利,善利人,所以人们才愿意追随他,这也是刘邦在用人上比项羽聪明的地方。还有一点,即刘邦还能虚心听取部下的建议,从而避免了项羽式的刚愎自用。在刘邦争霸过程中,因采用部下的建议多次从险境中逃脱。在入关后,幸得樊哙、张良的劝谏将秦宫里的财物封在库中,才避免了项羽的责问;在为汉王后,是萧何的劝谏才阻止了刘邦盲目地攻打项羽;在项羽与刘邦约定分天下时,也是张良和陈平的谏言才使得刘邦能够乘胜追击取得最终胜利。可见,刘邦一个人的力量在争霸中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所以刘邦知人善任并且虚心听取部下的谏言,既取得了胜利,又获得了人们的拥戴。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