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的“幸与不幸”

4月2日晚间,身披光环无数的中概股瑞幸咖啡自曝财务造假,举世哗然。公司公布调查显示,其COO刘剑以及部分员工伪造交易价值大约22亿元人民币。同一时间,瑞幸股价暴跌,盘前暴跌85%,开盘20分钟内三次熔断。

所有人都震惊了,包括没有喝过瑞幸咖啡的。两个月前浑水发布做空报告掀起的轩然大波刚刚停息,瑞幸就抛出了这样的弥天大谎,堪称举世罕见的资本泡沫。而此番严重造假,瑞幸可能会因此破产倒闭。


瑞幸之“幸”

2018年1月,瑞幸咖啡实验性门店在北京银河soho试营业,从此开启蓝鹿疯狂扩张的步伐。

成立不到1年时间,瑞幸门店数量就达到2000家,超过英国咖啡Costa,成为国内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

瑞幸如此疯狂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无疑是其不惜血本的补贴,各种“买一赠一”、“买五赠五”的花式补贴和优惠持续砸向市场。按照这样的烧钱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每卖出一杯咖啡就是在送钱。

瑞幸送钱的底气在哪里?

资本!!!

瑞幸成立之初,首轮融资2亿美元,投后估值10亿美元,直接就是金色独角兽。

前三轮中,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是瑞幸的主要投资方。就在申请IPO前5天,瑞幸咖啡火速完成1.5亿美元融资。星巴克股东贝莱德(BlackRock)作为领投投资财团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资1.25亿美元,投后估值29亿美元。

成立18个月后,在仰慕和惊叹声之中,这只背负着巨额亏损的“蓝鹿”抵达了大洋彼岸的金融舞台。

投资人看中的是什么?

巨大的客流量。

互联网时代,巨大的客户流量被视作企业最大的资产,瑞幸借助疯狂的优惠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也就成为投资人眼中的“聚宝盆”,就带来了瑞幸高涨的股价。

根据机构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瑞幸咖啡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去年第四季度,机构增持达到2.89亿股,新进机构持有股份1.45亿股。

2020年1月,瑞幸咖啡曾最高涨至51.38美元,最高市值达123亿美元。经过二级市场的一波洗牌之后,瑞幸的大股东阵营也已经变了模样。

目前前十大机构股东分别是资本研究全球投资者(Capital Research Global Investors)、孤松资本、Alkeon资本公司、美国银行、Melvin资本管理公司、瑞银、Darsana资本、瑞信、Janus Henderson和Sylebra资本。

如果按照这个剧本继续下去,瑞幸或许将成为将成为传奇。

可惜现实从来不存在如果。



瑞幸的“不幸”

咖啡产业虽然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和价值,但是咖啡在国人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里都属于小众产品;

对比星巴克和瑞幸:

“星巴克知道A-C品类的咖啡店业务需求远远大于瑞幸专注的D品类。因此,星巴克在中国愿意为空间和风格支付高昂的租金和装修费用。中国消费者乐于为会议或休闲提供饮料/食品的时尚场所买单,而不是咖啡本身。

星巴克在中国的运营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消费的大部分不是咖啡:咖啡只占总销售额的40-45%(70%以上的星巴克中国销售额来自饮料,在饮料中,咖啡占59%),根据星巴克在中国投资者日的披露。摩卡、拿铁是咖啡中最受欢迎的。美式咖啡/意大利浓咖啡等功能性咖啡属于少数。其余的饮料是茶、星冰乐和其他饮料。

只有10%的星巴克收入来自D类功能需求:根据行业研究,星巴克成员贡献了50%的总收入,而功能饮料的用户只占了20%的会员收入。

咖啡行业作为高端市场(或者说小众市场),想依靠低价吸引客流,然后将客流量转换成利润是不现实的;

这类市场因为客户群有限,通常采用高利润,低销量来维持获利。

瑞幸通过低价吸引的客户,通常是尝试族、优惠族等没有粘性的客户,一旦活动结束,也就没有了回头率。

你什么时候见过低价的奢侈品和稀缺品......


结语:

2013年12月,《网易科技》:现在中国有一种走火入魔的现象,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投机取巧,以这种概念或者所谓创意吸引投资,梦想一夜暴富。

“创业焦虑症”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年轻人做梦都在想点子成立自己的公司,而中国的“互联网思维“更多包含的不是创造,而是个人的成功学和发财梦。

客流量不是客户黏度,不代表回购率,更不代表高回报率。互联网时代用“低价客流量”画饼的都是骗局。

人潮退去,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