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岁》被缺失的父爱,所摧毁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别离的过程。

生命不息,别离不止。

生于别离,终于别离。婴儿呱呱坠地,是人生的第一次别离,别离了自己的母体。生命的历程由此开启,也开始了一生之中的悲欢别离。

01

陈乐人生命运的改变,始于4岁时父亲的别离。如果陈乐的父亲,没有抛下他们母子返回北京,也许陈乐会有个不一样的人生际遇。可是,没有也许,陈乐爸爸的抛妻弃子,年仅4岁的陈乐失去了爸爸,也开始了悲惨的一生。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成年后的陈乐由于一时冲动,为此付出了坐牢8年的惨痛代价。刑满释放后,重新获得了自由的陈乐工作很努力、很勤奋、对人也很客气,尽管如此,好运的天平似乎并没有向他倾斜。妻子离她而去,留给他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小康,自此父子俩相依为命。儿子是他的希望,他不想儿子和他一样没有父爱,他要做最好的父亲,给儿子更多的爱。

陈乐其实一直都在逃避,始终不肯承认小康有自闭症,之所以这样自欺欺人,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不敢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儿子是个自闭症,那将来会咋样?显然是没有什么将来的,所以陈乐一直都不敢承认儿子患有自闭症,更不敢送儿子去特教学校,一旦去了,就意味着儿子是有病的,这是陈乐所不敢想象的,也是陈乐不能接受的。如果儿子真的有病,那岂不是全完了,自己的希望就破灭了,剩下的就只有是绝望了。

《别岁》被缺失的父爱,所摧毁的人生


02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也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所以当主任说学校不能再容留小康时,陈乐是怒不可遏的,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不能上学怎么行,这会要了陈乐的命。这是让陈乐绝望的地方,让陈乐彻底失去了希望。

没有父爱的孩子是悲哀的,陈乐当然也不例外。由于父爱的缺位,他性格鲁莽、易怒、暴躁、冲动、甚至偏执。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也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绪。

在陈乐把主任当做人质时,看似因为陈乐失去了理智,其实陈乐是一直在在不折不扣的执行着潜意思里的命令。在他的内心深处是不容许小康有病的,否则,陈乐就将不再有任何希望,他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实际是接受不了自己的绝望,他不能看见自己的失败。所以,把他再次抓进牢房,是对他的解脱,也是他逃避的最好借口。就好像是对人们在说:你看,不是我不管小康,我都已经进监狱服刑了,真的管不了了。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把管理小康、养育小康、教育小康的事情推个一干二净。而且还可以让自己不必受到内心的谴责。

从心理学上讲,陈乐心里不能接受儿子是有病的这个事实,是因为他的防御心理在起作用。武志红说:“防御是将不愉快的情感的某个或某些组成部分(如想法、感觉或两者一起)移除到意识之外的一种心理操作”。

《别岁》被缺失的父爱,所摧毁的人生


03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母子关系指向亲密与融合,父子关系指向梳理和规则。”

一个孩子的规则意识往往是在父亲的帮助下习得的。陈乐从小就没有和父亲在一起,自然就没有建立起这种规则意识,所以要求主任把儿子小康继续留在学校上学,就是破坏了学校的规则。主任没办法答应他的无理要求,他就劫持了主任,如此的简单粗暴,当然也就没有任何规则可言。

挣断的风筝线不仅不会得自由,反而会一头扎向大地。——佚名

电视剧《安家》中宁馨在男友怂恿下跳单,就是一种对于规则的挑战,正所谓做贼心虚,因为跳单理亏才被娄山关恐吓。娄山关用非正常手段的要回的佣金也是对规则的破坏,作为房屋中介从买卖中收取佣金理所当然,但是采用的方式不对,就变成了违背规则的行为。所以就导致了娄山关被公司开除,并拉进了行业的黑名单。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有一定的规则。人生处处离不开规则,生活中时时都需要规则,只有人人都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才有秩序。

《别岁》被缺失的父爱,所摧毁的人生


写在最后

回过头来,我们反观陈乐,由于父爱的缺失导致了他没有规则意识,不会控制情绪,最终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总归来说,陈乐的悲剧是由其父亲的不负责任所造成的。由此可见,作为父母处理不好自己的婚姻,是对孩子的最大伤害。纵观整个社会,2019年全国有415万对夫妻离婚,如此多的离婚案中,必将会有很多孩子成为单亲,这些孩子的心理也必将受到一定的伤害,若父母对此处理不当,将来就会产生各种社会问题。所以,天下的父母们,无论婚姻是否继续,都要善待孩子,还给孩子应该得到的那一份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