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興業強農 繪就發展藍圖

◆通訊員 譚昌國

陽春三月,巧家縣處處鳥語花香,充滿生機與活力。高原曠野上,一排排生豬、肉牛、家禽飼舍“破土而出”;平壩田地間,一個個水果蔬菜大棚星羅棋佈;千丘百壑裡,一樹樹花椒核桃提質增效;兩江大峽谷,萬畝甘蔗催生小碗紅糖“甜蜜事業”;藥山山麓,5萬千瓦集中式光伏、140座村級光伏發電站、7164戶戶用光伏“借光”脫貧。巧家縣借脫貧攻堅東風,興業強農,築夢小康。

2015年以來,為了徹底改寫農業產業“小弱散”的歷史,在全省打好“三張牌”和市委“三個全覆蓋”及“三個有”產業發展思路指引下,巧家縣委、政府高度重視產業發展,邀請相關專家對產業發展“問診把脈”,編制了《巧家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巧家縣果蔬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了馬鈴薯、生豬、肉牛、林產業、果蔬、熱區特色經濟作物6大主導產業,繪就了農業產業發展藍圖,整合各類扶貧資金10.39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09個。

為了打破產業發展瓶頸,巧家縣突出內培外引,強化科技支撐,抓好風險防控,助推農業產業快速發展。培育了縣內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巧家教投公司、長江絲綢有限公司,鞏固提升了20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了廣東溫氏集團(世界五百強企業)、廣東百康肉業等17家知名企業,推動“8個萬”(萬畝優質草莓基地、萬畝蔬菜基地、萬畝馬鈴薯基地、萬畝林下仿野生食用菌基地、萬畝甘蔗基地、萬畝蠶桑基地、萬頭生豬養殖小區、萬羽蛋雞養殖場)及“9個千”(千畝種薯擴繁基地、千畝種苗繁育中心、千畝軟籽石榴基地、千畝火龍果基地、千畝荷蘭豆基地、千畝花椒新品種引試基地、千箱中華蜜蜂養殖基地、千頭肉牛養殖場、千頭黃毛烏金豬養殖場)產業示範項目發展,實現強強聯合。

巧家縣還加大與高校和農業科研機構專家合作,建立徐永豔、張躍彬等專家工作站,實施科研項目11項,開展技術培訓2.8萬人次。在科技創新的強力推動下,老店鎮尹武村、東坪鎮道角村等地種養循環的生態農業初見雛形,林下仿野生食用菌和中草藥種植、核桃乳加工、冷鏈物流等快速發展,15種農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巧家小碗紅糖獲批地理性商標,夏季草莓獲有機食品認證。

巧家縣還被列入全國471個“光伏扶貧工程重點實施縣”之一。縣委、政府因地制宜,努力探索了一條在貧困戶不出錢不出力的情況下,依託自然資源創收的具有巧家特色的光伏扶貧產業發展道路,群眾從“靠天吃飯”轉變為“靠光增收”,先後引進了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分佈式戶用光伏扶貧項目和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目前,投資約3.6億元的光伏發電項目已驗收,根據測算,安裝用光伏的貧困戶平均每戶每年發電收益可達3000—3500元。

“現在的政策真好,我們不出一分錢,坐在家裡就有收入。”白鶴灘鎮中村村群眾何啟聰說。

發展成果讓廣大群眾共享是產業發展的初心和歸宿。巧家縣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健全以“黨支部+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建立了固定資產託管產生收益、資金入股固定分紅收益、基地建設按股分紅收益和土地入股、就地務工獲取收益等多種方式並存、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全縣產業扶貧項目全部與集體經濟組織和建檔立卡貧困戶雙掛聯。179個貧困村都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萬元以上,在產業基地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年務工收入1萬元以上,貧困戶通過產業幫扶獲得的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通過開發就業崗位、公益性崗位和進行積分制管理,對貧困戶進行獎勵性補助等形式,進行二次分配,充分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巍巍大藥山,山環水繞,萬物萌動,產業助推脫貧攻堅;高峽出平湖,移民後扶,鄉村振興,巧家縣未來發展可期。(來源:昭通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