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員工不幸福,企業再大也毫無意義

企業家都知道,要想做出一家全球500強,何其不易,但偏偏就有人能同時兼任兩家央企的董事長,並將其雙雙送進世界500強,他就是人稱“中國的稻盛和夫”的宋志平。


這樣的一位企業家,想必身上一定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今天常識君為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中,宋志平先生將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為大家分享一個十分重要的管理觀念——企業應是“樂生”的平臺。耐心讀完,相信你會有所收穫。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宋志平:員工不幸福,企業再大也毫無意義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我做廠長時,國家剛開始向市場經濟邁步,企業連同員工一起被迫“下海”。


在那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年代裡,我深深理解了企業與員工的關係:企業和員工就像船舶與船員,企業載著員工在大海中航行,只有全體員工齊心協力,才能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而對企業來講,不僅要為員工遮風擋雨,更要創造條件讓大家通過努力實現夢想、收穫幸福。


這些體會構成了我做企業的基礎理念。


01


下崗風波


國企脫困時期的情景,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1997年,作為百戶試點企業的北新,遭遇了一場刻骨銘心的“下崗風波”。按照上級要求,國企要裁減冗員,各城市要對裁減下來的人員進行安置或發放保險,於是有些企業一次性交給政府幾千人。


我女兒當時正讀小學,回家後常說,某某同學的父母都下崗了,家裡日子很苦。


有一次,女兒興高采烈地帶回來幾個嶄新的筆記本,說是一位同學的母親所在的工廠倒閉了,拿些剩餘的本子給孩子們分著用。我聽了很心酸。


那時北新有550名冗員,看著長長的名單,我好幾晚都沒睡好。


北新是那種“以廠為家”的企業,雙職工很普遍,也有一家幾口人都在廠裡工作的情況。我想,既然稱之為“家”,就絕不能把一個員工拋到半路上。


艱難權衡之後,我做了一個不裁員的改革發展規劃,即創造2000 個飽滿的就業崗位,通過企業發展讓富餘職工再就業。這個想法得到了上級的理解和支持。


那時,有企業提出“每減少一名職工就意味著管理前進一大步”。在北新,我們把每創造一個飽滿的崗位,每使一名富餘職工轉變為一名自食其力的、為企業競爭做出貢獻的職工當成進步。


我們把550名富餘人員從崗位上分流出來,在企業培訓中心進行再就業培訓。

由於是轉崗培訓,會保證大家正常的工資和適當的獎金,整個轉崗過程遇到的阻力不是很大。


轉崗培訓開始時,我親自去培訓中心與大家面對面溝通。後來,轉崗職工在企業中都得到了新的安排,很多人到了新崗位後,還成為技術能手。


經歷了這次艱難而又意義深遠的心理歷程,職工更加珍視和熱愛企業,企業也擁有了一支適應市場、勇於競爭的職工隊伍。


在那場“壯士斷腕、關門走人”的下崗潮中,儘管北新沒有一名職工下崗,但那段日子裡,全國國企有2000萬職工下崗,每當想起這些往事,我仍會感到難過。


傳統國企的體制和機制出了問題,卻讓職工承受苦果,這提醒我時刻不忘作為企業家真正的責任。


宋志平:員工不幸福,企業再大也毫無意義


02


員工不幸福

企業再大也毫無意義


做企業是為了什麼?


企業是由人組成的,最重要的目標應當是讓員工幸福,如果員工不幸福,企業做得再大也毫無意義。


什麼是員工的幸福?


這些年,我常常站在員工的立場上來思考這個問題。我想,正如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幸福的定義不同,員工從企業中獲取的幸福感也是隨著企業發展而變化的。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是國家的大車間,按上級指令參與社會生產經營活動。那時的職工都是國家的職工,收入、住房、福利均由國家來定。


所以,那個時候員工是沒有危機感的,“大鍋飯”和家家都一樣的生活,讓大家意識不到自己是否幸福。


後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習慣了計劃經濟的企業和員工來講,一切都改變了:


員工與企業間的關係變成了契約關係,“大鍋飯”體制被打破了,分配按多勞多得的原則進行,員工的一切,甚至包括榮譽和恥辱,都和企業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北新的員工儘管當年沒有經受下崗之苦,但他們通過下崗風波也逐漸明白,只有真正轉變觀念、適應競爭要求,才能保住工作。


只保住工作還不行,企業是員工衣食住行之所繫,大家還要推動企業取得更好的效益,企業效益好了,自己的生活才能獲得保障。


另外,在滿足眼前物質利益的同時,員工還會有更多更高更長遠的追求,即把企業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並在價值創造的過程中找到精神寄託。


所以說,企業對員工來說,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應是“樂生”的平臺——一個能讓員工施展個人才華、實現自我價值、創造美好生活的平臺。


宋志平:員工不幸福,企業再大也毫無意義


一方面,要把員工利益和企業利益融合在一起,讓員工從企業發展中真正享受到實惠,獲得物質上的滿足。


另一方面,要營造良好的企業氛圍,讓大家真正融入企業、熱愛企業、關心企業,找到精神上的歸宿。比如:


改善員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建設圖書室、健身室;


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設員工培訓的平臺,全面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


豐富員工的生活,組織開展文藝活動和體育比賽等


有了這樣的平臺,員工才能真正獲得幸福,並將這種幸福轉化為對企業的熱愛和忠誠。


企業究竟怎樣對待自己的員工?


我相信,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要沿著不放棄員工、讓員工幸福的道路去找尋答案。


企業最終的成功源於廣大員工的努力和堅持,以及企業與員工的榮辱與共。那些在茫茫大海中勇敢航行並順利到達彼岸的企業巨輪,一定是能讓廣大員工“樂生”的地方。


關於作者:宋志平,管理工程博士,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作為傑出的央企領導人,宋志平曾同時出任中國建材集團、國藥集團董事長,並帶領兩家企業雙雙躋身世界500強行列。

本文為“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首發,摘編自《企業迷思》,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轉載請與我們聯繫取得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