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日到抗洪到抗疫等武汉保卫战,这里一直谱写时代最悲壮华章

从抗日到抗洪到抗疫等武汉保卫战,这里一直谱写时代最悲壮的华章

——为何说武汉是座英雄城市(3)

从抗日到抗洪到抗疫等武汉保卫战,这里一直谱写时代最悲壮华章

武汉依然美丽

十二、1931年武汉特大洪灾

多灾兴城,多难兴邦。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同时又历经灾难。

翻开武汉近现代史,最能够蕴含武汉精神,最使人感动的,为武汉的抗洪、抗日、抗疫等保卫大武汉的热血事件。

在此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1931年的那次特大洪水,武汉几万人丧生。国民政府一财政顾问证实:此次灾难“不仅超过中国苦难历史中任何一次水灾,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中创纪录的大灾”。

有一组老照片记录了1931年武汉特大洪灾的惨景。那年7月,长江流域连续降雨近一个月,雨量超过常年两倍以上,江湖洪水满溢。8月,荆江大堤下段漫溃,沿江两岸一片汪洋。

武汉三镇平地水深超过3米,陆地行舟,商业停顿,百业俱废。从老照片可以看到,汉口的警察坐在邮筒上休息,人们在齐腰深的水中买菜,满眼是被淹没的房屋。

8月15日,武昌筷子堤溃决,全城陷入水中,一时间,人畜漂流,房屋倒塌,大部分难民露宿在高地和铁路线两旁,或困居于高楼屋顶。路上汹涌的波涛,裹挟着漂浮的桌椅板凳滚滚东流。

繁华汉口中山路汪洋一片。在汉口市繁华的中山路上,浊浪滚滚,漫无边际,高楼、电线杆泡在水里,各种船只在通衙大道上穿梭往来。

当时的媒体描述汉口水灾景象说:“大船若蛙,半浮水面,小船如蚁,漂流四围。”武汉市被淹时间长达133天,街道上不时有死尸漂过,霍乱、伤寒、痢疾等疫病蔓延。

在武汉洪山等灾民区,饿死、病死的灾民来不及掩埋,便挖几个千人坑,一层一层往里堆。江边马路上堆积沙袋阻击洪水漫延。武汉当局调查显示,全市16.3万余户直接遭遇洪灾袭击,受灾人口达78万余人,22万人无家可归。

据湖北水灾急赈委员会统计,从1931年8月到1932年4月,他们掩埋的尸体达32605具,实际死亡人数比这更多。城区被淹后,交通瘫痪,食品奇缺,物价飞涨,不少灾民饿死或者因饥饿而自杀。

湖北省政府成立水灾急赈委员会,向灾民发放馒头和饮用水,并建立收容所。8月28日,蒋介石乘军舰到武汉视察灾情,随后命令财政部拨款30万元救灾,让湖南、江西两省调运大米。

民间的赈济效果也很显著。各商会设置救助站,收容灾民数万人;各同乡会积极雇佣船只,运送灾民回乡;上海商界大佬虞洽卿组织武汉水灾救济会,一面募集捐款,派出医疗队,一面送出各类食品物资。市民搭起简易木桥过马路。车水马龙的大街变成船只往来的水道。

武汉地处长江和汉江交汇之处,境内河流和湖泊众多,城区地势低洼,历来有“泽国”之称。上游洪水宣泄主要依托武汉河段,而下游湖泊淤填,洪水宣泄不畅,这是武汉地区易出现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但武汉特大洪水,固然是天灾,也因人祸,那就是堤坝失修,治江经费被挪用。另外,国民党常年发动内战,漠视民生,贻误修堤。

从武汉1931年发生的百年罕见大水灾来看,若想减轻或消除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灾难,我们不仅要探讨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更要研究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和谐社会环境。这也是历次水灾,尤其是1931年武汉水灾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从抗日到抗洪到抗疫等武汉保卫战,这里一直谱写时代最悲壮华章

1931年武汉大洪水

从抗日到抗洪到抗疫等武汉保卫战,这里一直谱写时代最悲壮华章

1931年武汉大洪水

从抗日到抗洪到抗疫等武汉保卫战,这里一直谱写时代最悲壮华章

1931年汉口街道

从抗日到抗洪到抗疫等武汉保卫战,这里一直谱写时代最悲壮华章

1931年汉口菜市场

从抗日到抗洪到抗疫等武汉保卫战,这里一直谱写时代最悲壮华章

1931年汉口街道

从抗日到抗洪到抗疫等武汉保卫战,这里一直谱写时代最悲壮华章

1931年武汉关前成泽国

从抗日到抗洪到抗疫等武汉保卫战,这里一直谱写时代最悲壮华章

1931年武汉大洪水

从抗日到抗洪到抗疫等武汉保卫战,这里一直谱写时代最悲壮华章

1931年汉口街道成河道

十三、1938年抗战之保卫大武汉

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武汉成为全国抗日的中心。面对日本侵略军由淞沪到南京再到华中的步步进逼,中国军队在武汉外围布兵百万,严阵以待。而日军纠集35万余精锐部队,准备进攻武汉。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人民提出了“保卫大武汉“的口号,“保卫武汉,保卫全国”。在这样的口号下,全国上下共同抗敌,武汉迅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的高潮。后几经战火洗礼和政治风云变迁,武汉的码头文化沉淀出了积极进取,敢打敢拼的武汉精神,这样的精神支撑着武汉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时刻。

1937年淞沪血战失利上海失守。国民党政府宣布迁都重庆。但国民党的军政机关并未立即西迁入川,而是首先转移到了武汉。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国民党中央党政军机关及首脑要员们均移驻武汉,武汉遂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与文化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1938年3月29日,在武昌珞珈山麓国立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于此召开,这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表示了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的决心,表明抗战进入到以保卫大武汉为中心的武汉抗战时期。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在亲自为《新华日报》撰写的社论中指出:“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是大革命北伐时代的最高峰,现在又是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辛亥、北伐、抗战,这三个历史时期,将造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的郭沫若在他的名著《洪波曲》中写道:“武汉三镇,自北伐以来,在刀光剑影下已经窒息了整整十年”,“沉睡了十年的武汉,仿佛在逐渐地恢复到它在北伐时代的气息了”,“武汉三镇的确是复活了!”6月12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以醒目标题发表题为《保卫大武汉》的社论,号召武汉人民,积极地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为着保卫大武汉而参加前线作战。

6月27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发表《抗战一周年纪念宣传大纲》,正式提出了“保卫大武汉”的口号。7月5日,历史伟人等七名中共参政员提出,要“动员军力人力财力物力来保卫我们军事政治经济交通中心的大武汉”。7月7日,第9战区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发表《以全力保卫大武汉》讲话:“保卫大武汉,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今日武汉已成为第三期抗战中最重要的据点,这里是我们雪耻复仇的根据地,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

8月9日,武汉三镇各界人民举行声势浩大的“保卫大武汉”歌咏大游行,在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指挥下,游行群众齐声高唱由郑律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曲作者)作曲、沙旅·尔东作词的《保卫大武汉》,激昂的歌声响彻在武汉三镇的天空: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地保卫着她,像西班牙人民保卫马德里。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抗日的战线,用我们无穷的威力,保卫大武汉!

最终战斗打响。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整场战役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8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虽然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中国军队英勇卓绝的武汉保卫战是失败了。但是,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日本并没有能实现其战略企图,取得预期的胜利。日本大本营原以为迅速攻占武汉,就能迫使中国政府投降,“结束对中国的战争”。但是中国政府并未因武汉的失守而投降,中国军队主动退出武汉后,10月31日蒋介石发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保卫武汉的主要任务已毕,坚持抗战的目的已达。

武汉会战意义重大。武汉会战对整个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日军在这次战争中死伤病近10万人,更重要的是其全面进攻的锐气大大受挫,日军速战速决解决“中国事变”的国策实际宣告破产,迫使其重新调整对华战略。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换来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同时有力地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对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武汉会战是中华民族对外抗敌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武汉城市史上辉煌的一页。经过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武汉会战的洗礼,武汉已当之无愧的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都会。

十四、1954年武汉战胜特大洪水

汉口滨江公园里,有一座防汛纪念碑,临江而立,总高37米,碑心石上刻有历史伟人亲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纪念碑基座正面镌刻伟人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左右侧面为武汉人民抗洪抢险大型浮雕,构图完整,造型生动,气势雄伟。

1954年,长江遭遇全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流域自枝江以下约1800公里的河段,水位突破历年最高纪录,洪水位持续时间十分长,洪水总量也十分大。1954年武汉关水位达到29.73米,洪峰流量76100立方米/秒,均为1865年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高值,其水位比1931年的破堤水位高出2.84米,其洪量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总洪量的10倍。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人与洪水殊死搏斗。在沿江两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展开了英勇顽强的防汛斗争。根据水情的发展和预测,及时地有计划地采取了若干分洪措施,大大减轻了水灾的危害。经100天艰苦卓绝斗争,武汉人民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为新中国献上厚礼。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旧社会留下的136公里堤防,残缺不全,好的高度只有29米,差的只26米左右,武汉百废待兴,旧社会留下的136公里堤防,残缺不全,好的高度只有29米,差的只26米左右,武汉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历史时刻。

党中央对这场史无前例的人与大自然的斗争极为关注。当武汉关水位逼近警戒线时,中央就武汉的防汛工作下达紧急指示:“竭尽全力,抢救危关。”政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代表中央负责领导武汉的防汛工作,成立了由湖北省和武汉市党政军领导组成的武汉防汛总指挥部,七个分指挥部和采土、采石、水上指挥部相继投入紧张的工作。前方30万防汛大军战斗在堤防第一线,后方31万人组成1359个服务小分队,随时待命支援补充前线的突击队和预备队,为防汛大军提供生活保障。

武汉汛情牵动全国,全国各地紧急调运到武汉的麻袋621万条,草袋300余万条,芦柴、高粱秆900多万公斤,芦席83万张,土箕38万对,铁锚6242个……更让武汉人民难以忘怀的是:7、8月份,上游的沔阳、洪湖、鲁湖、梁子湖、黄天湖、荆江、监利等地,先后十余次分洪548亿立方米,削减了洪峰对武汉的压力,也为武汉抗洪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具体部署指挥,百万军民经过百日艰苦卓绝的拼搏,采取荆江分洪区分蓄超额洪水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终于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险恶洪峰,保住了荆江大堤、汉北大堤、武汉和黄石市大堤等重点堤防的安全,保住了京广大动脉的安全,保住了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战胜特大自然灾害的奇迹。

这一永载史册的壮举,不仅在抗洪史上影响深远,而且为防汛抗洪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雨绸缪,兴建荆江分洪工程是战胜大洪水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坚强领导和集中统一指挥,是夺取胜利的关键;科学技术的运用,是战胜大洪水的重要因素;严明的组织纪律和敢于拼搏的抢险精神,是战胜大洪水的保证。

1954年大水以后,武汉人民开始了根治水患,筑起坚固防洪体系的艰巨工程。1957年11月到1958年4月,集中湖北、河南两省12万民工,建成长60余公里的东西湖围堤,形成城市防洪工业圈雏形。1974年我市制定了超高1954年最高洪水位1.5米的堤防建设规划,178.5公里城区堤防纳入国家确保干堤建设计划。1982年国家又将武汉市的堤防标准提高到超高1954年最高洪水位2米。经过两个阶段的建设,武汉堤防已大为改观,城区堤防已扩展到286公里,为解放初期的2.1倍,形成了三个完整的保护圈,保护面积也比解放初期扩大了4.5倍。

武汉军民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史诗般的辉煌。武汉人民铭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分蓄洪区人民作出的巨大牺牲,永远缅怀为战胜洪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

十五、1998年长江大水中的武汉

从1990年到现在30年来,武汉一共发生过两次洪水,分别是1998年和2016年。其中1998年7月份长江中下游主要站的洪量超过1954年,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长江干堤在九江大堤处发生决口,几天之内堵口成功。

1998年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第一次,是6月12日至27日。江南大部分地区暴雨频繁,江西、湖南、安徽等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倍以上,江西北部多2倍以上。第二次是7月4日至25日。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第三次是7月末至8月末,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比常年偏多2至3倍。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大洪水。这场洪水范围比较广,持续的时间也很长。

2016年7月,武汉市发生的洪涝灾害。截止7月6日12时,暴雨灾害造成全市12个区75.7万人受灾。共转移安置灾民167897人次,80207名群众处于转移安置状态。全市布设安置点68个。农作物受损97404公顷,其中绝收32160公顷。倒塌房屋2357户5848间,严重损坏房屋370户982间,一般性房屋损坏130户393间。直接经济损失22.65亿元。因灾死亡14人,失踪1人。

保卫大武汉,在战乱之后的岁月里,依然会被提起——1998年特大洪水抗洪抢险的总动员就是在武汉发出。那时我与中央几个媒体记者一道,走过了湖北沿江抗洪一线,亲自见闻了当时的惊心动魄场面。全民上堤防汛,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八方之力汇集于此,最终取得长江抗洪的胜利。

而在2016年,严重的暴雨和洪水再次导致武汉大水围城,多处溃堤,上万人转移,全部学校停课,火车站多处出口临时封闭,长江隧道封闭、三环线江岸段封闭,多个地铁站点被雨水倒灌…… “大武汉”仍旧屹立不倒!

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1998年抗洪,武汉共战胜10次来袭大洪水,展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有没有高昂的城市精神,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抗洪精神是武汉人民城市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十六、2020年初抗疫之武汉保卫战

就在庚子年这个冬春之交,英雄城市武汉又经受了史无前例的磨难。这是一次完全看不到“敌人”的战争。大武汉进入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武汉保卫战。

黑云压城城欲摧,被称为新冠病毒的瘟疫趁着新春两大节日突袭江城,上千万在汉的武汉人一时间陷入惊慌失措的状态。自1月23日封城至今,近千万武汉人响应政府号召居家隔离,阻隔病毒传播途径,已经两个多月了。在中央的直接领导和部署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一场保卫大武汉的总体战阻击战在英雄城市打响。武汉人民从最初的恐慌困惑,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法科学的投入抗疫一线,英雄城市呈现出一幕幕让人泪目的英雄赞歌。

这次爆发在武汉的病毒,其传染性远高于17年前的非典肺炎,不知道病毒源头和传播途径,医院床位严重不足,医疗设备和物质严重不足,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经过两个多月的抗疫,终于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截至2020年3月27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0006例,累计治愈出院44951人,累计死亡2538人,现存确诊病例2517人。全市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存疑似病例3清零。

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党中央和国务院直接部署直接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紧急投入抗疫,全国医务人员共有4.26万人逆行湖北武汉一线抗疫,湖北武汉本地50万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各省单位和个人捐款捐物支援湖北武汉,公安干警、基层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清洁工和快递小哥、社会各界热心人士,表现出来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新时代精神。

保卫武汉,保卫湖北,保卫中国。这次武汉战疫,充分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在武汉医疗设施设备极度缺乏的情况下,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极短时间内应运而生,16家方舱医院两万多张床位搭建就位,尽快由人等床转变为床等人。根据中央的部署,坚决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在全市进行四类人员大排查,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热病人、密切接触者分类收治与隔离,其中重症病例进入火神山、雷神山等定点医院,轻症病人进方舱医院,疑似病例进一般医院,其他密切接触者进入大批高校学生宿舍和酒店集中隔离。

全市共有4.6万名基层干部参与四类人员大排查,共排查3371个社区、1059万人。在此基础上,对全市社区及住宅小区进行严格管控,最大限度隔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同时在全市氛围开展创建无疫情小区活动,基本上遏止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在3月27日湖北省抗疫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卫健委宣布,武汉市新洲、黄陂、江夏、蔡甸、东西湖等5区为低风险地区,其他9个中心城区为中风险地区,全市为中风险地区。根据湖北省抗疫指挥部通知,4月8日武汉封城基本解除,大武汉正常生活即将重启。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座英雄的城市、一群英雄的人民,以其重大的牺牲和奉献,以其可贵的坚持和努力,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湖北和武汉是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以“隔一座城,护一国人”为担当,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为全国全民战“疫”取得如今的积极向好态势作出了重大贡献。

“英雄者,国之干。”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湖北和武汉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从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的广大党员干部到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从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的人民子弟兵到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人人都是战斗员,人人都是奉献者。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英雄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精神,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在这场武汉保卫战中,最令人敬仰的是武汉人民。千万留汉人员禁足在家两个多月,对于武汉人来说意味着更大的付出、更久的考验。面对病毒的威胁,他们同样惶恐与焦虑。面对亲人的离去,他们同样痛心与哀伤。面对“封城”的煎熬,他们同样孤独与愁闷。为了抗击疫情,一座千万人的城市开启了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这中间,不乏生离死别,亦有长歌当哭;这中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出自各行各业;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是默默奉献。他们,以“武汉人”之集体姓名,见证了中国人对生命、对生活的挚爱,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情。

“岂曰独赴险,身后众兄弟。”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武汉虽然“封”了城,但绝不是一座孤城;疫情虽然隔离了一个地方,但绝不会隔离爱与温暖。当前,湖北和武汉的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更是任重道远,需要当地广大干部继续保持头脑清醒,保持状态“在线”,继续共同努力、团结奋斗。全国人民时刻同你们在一起,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今天新闻联播报道,美英中等国专家研究推断,在这次疫情突袭时,由于武汉实行了最大隔离,近千万武汉人的付出,最大限度降低了病毒传播,为全中国全世界赢得了防疫窗口期。中国和世界都要感谢武汉人民的奉献。

武汉是一座有历史、有文化、有血性的城市。历次灾难使这座城市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我们坚信,这座英雄之城一定会赢得战“疫”斗争的最终胜利,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