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资料:认知过程——思维

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一、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 表现在它是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比如,医生难以直观感知到病人心肌缺血,但借助心电图描记的ST段下移和T波倒置就可间接地诊断为心肌缺血。

2.思维的概括性 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性的认识。例如,在医院里用于医疗的工具很多,而且具体用途也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用于医疗的工具,抓住这一本质特征,就可统称为医疗器械。二是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例如,严重腹水的患者一般都有移动性浊音,这是医生对“严重腹水”和“移动性浊音”之间规律性联系的认识。

二、思维的分类

根据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为三类: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言逻辑思维。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为两类: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分为两种: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三、思维的过程

思维过程,就是在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解决问题一般会受到以下心理因素的影响:

(1)定势,就是过去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会影响目前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

(2)功能固守,就是人们常常把某种功能牢固地赋予某一物体,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3)刺激的空间排列组合。即是否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这往往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4)迁移,指的是由于一些问题的解决而影响另一些问题解决的能力。

(5)动机。是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力,缺乏动机或动机过强都会影响问题的解决。思维障碍常出现在许多类型的神经或者精神病患者中。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