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與“守”——盤點疫情下的市內交通樞紐防控手段

近日,一段地鐵乘客候車過程中自覺排出防疫“陣型”的視頻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據悉,隨著各大企業復工復產,平日客流量巨大的北京西二旗地鐵站也逐漸恢復繁忙。昌平線最小行車間隔由3分40秒縮至2分,地鐵站內井然有序,乘客雖然步履匆匆,但都佩戴口罩,做好防護,自覺排出防疫“陣型”,拉開距離乘車。

面對復工壓力,市內交通樞紐將是交通防疫工作任務最重的場所之一。對於地鐵站、公交樞紐和出租站臺,防控工作既依靠科技力量提升效率,同時交通秩序又需要乘客的自身意識和服務人員的現場指揮共同來克服。今天,我們將為大家盤點疫情下的市內交通樞紐都有哪些“戰疫”手段,為未來“健康交通工具”的建設提供參考。

“開”與“守”——盤點疫情下的市內交通樞紐防控手段

01 自發防護措施

因地鐵系統較為複雜、造價昂貴、使用時長長、頻次高,而暫無“負壓地鐵”相關的消息與報道。為確保疫情期間地鐵乘客的健康,當下的自發防護措施主要包括乘坐地鐵必須佩戴口罩,進站體溫檢測,刷碼過閘無接觸式進出站、分散候車,不扎堆上下車,分散而坐,隔位而坐,不在地鐵車站長時間逗留、設置“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等。車站管理者加強車站通風、消毒等工作,控制地鐵班次頻率,保障地鐵工作人員健康。但引人注意的一點是:地鐵站中大多數使用中央空調,而中央空調在傳染病中的負面影響曾引起了較為慘痛的教訓,健康地鐵的建設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02 控制滿載率措施

在當下各地實施控制地鐵滿載率方面,控制進站人數並不能消除乘客的出行需求,進站口處排長隊反而更易造成人員聚集感染;增開列車班次雖然能降低車廂滿載率,但車廂與車廂之間仍存在著載客人數不一致的差距,易導致部分車廂的滿載率超過要求。對此,北京地鐵率先對滿載率查詢功能進行升級,升級後的功能可實時顯示車廂滿載率情況。乘客可在北京地鐵官網、微博菜單、微信公眾號菜單以及手機客戶端app上使用此查詢功能。類似於北京地鐵車廂滿載率查詢這種地鐵車廂人數估算及智慧引導系統,類似的系統可以採用視覺信息處理的方式進行車廂人數估計。地鐵的每節車廂中都安裝有監控攝像頭,這些攝像頭採集到的視頻數據即為這種基於視覺信息分析的地鐵車廂人數估算方法的切入點。可以實時估算軌道交通車廂人數信息,並通過在線分發系統引導即將上車的乘客進入滿載率較低的車廂,以減少部分車廂的擁擠程度、降低疫情下病毒的傳播風險、優化乘客的出行體驗。

03 公交樞紐防疫措施

公交樞紐相對於其他樞紐,有著通風、開放的天然防疫優勢,但也有著分佈零散、升級改造成本高的缺點,不適用人力、設備成本過高的防疫方案。已有公交公司從手機軟件入手,即在已有的可以看到當前公交車行駛位置、預計到站時間的APP的基礎上,採用基於視覺信息分析的車廂人數估算方法增加車廂人數數據的顯示,同時根據人數調整發車班次,嚴格執行掃碼乘車,減少因公交車過度擁擠導致疫情傳播風險增加的情況。

04 出租車防疫措施

疫情防控期間的出租車上多了一個塑料膜做成的“簡易安全艙”,這是出租車集團的工作人員為了預防可能出現的司乘雙方交差感染做的小發明。多采用最簡單的透明塑料膜和U形彎鋼絲做成,把出租車的前排整體包裹起來。塑料膜隔絕了車內前後排的空間,談話、掃碼、視線都不受影響,安裝簡單,成本較低。

“開”與“守”——盤點疫情下的市內交通樞紐防控手段

疫情對市內交通樞紐的綜合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戰,也為“健康交通”體系建設吹響了號角,通過合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慧手段,結合現代化、精細化的綜合治理體系,“健康交通”將在未來更好地為人們的出行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