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需要终身学习——吴玉生和他写字的故事

写字路上风光无限

临帖,需要终身学习——吴玉生和他写字的故事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系,书法是这个根系上绽放的“国色牡丹”。书法因汉字而生辉,汉字因书法而出彩。伴随汉字的产生、演变、传播与发展,中国人对汉字怀有特殊的情感,每一位中国人都有天然的书法基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中国人的东方审美、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中国人的大爱情怀,无不打下笔墨舞动汉字的烙印。


写字,让我读书充满自信

临帖,需要终身学习——吴玉生和他写字的故事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从达官贵人到黎民百姓,只要是读过书的,几乎人人都能写出让人悦目的字来。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从孩提读书开始,就坚持在识字中认真写字、练字,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

我喜欢写字,是受父辈的影响。我的父亲,因为家境贫寒,从小没有条件上学,全凭自学并练就了一手好字,还擅长画梅兰竹菊四条屏。从小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化人”。我练的第一本字帖就是父亲给的柳公权《玄秘塔碑》,也是当时家中唯一的一本字帖。除了练柳字,我更多地是接受父亲的示范指导写大字。

那时候,物质条件非常有限,写毛笔字用的米字格大字本很不好买,练字用的纸,就是一种薄得透亮的“电光纸”,4分钱一张,裁成32张订成一个本子,还“惜纸如金”节省着用。一支“中白云”,写小字是它,写大字也是它,墨汁臭得让人作呕也舍不得倒掉。

写钢笔字,用的是蘸水钢笔。写铅笔字,铅笔头短得拿不住,就用套毛笔的铜套“接”在上面。尽管条件简陋,但写字给我少年时的成长带来了很多乐趣。尤其是我写字认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作业也因卷面整洁经常得高分。老师的表扬,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鼓励,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学习的自信,激活了上进的劲儿。老师越表扬,我就越想把字写得更好,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说起我对写字的热爱,老师的榜样效应也是功不可没的,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每位课任老师的板书都写得像模像样,都会让我充满敬佩,产生心摹手追的感觉。

1974年,我进了丝织厂当学徒,成了一名保全工。工厂里的板报、墙报为我提供了练字平台。特别是丝织厂有很多丝经隔层用的“机头纸”让我喜出望外,在那个连报纸都很稀罕的年代,“宣纸”在我头脑里根本没有概念,就是有也舍不得买,这些“机头纸”对我来说真是天赐的“宝贝”。

“机头纸”是一开纸对裁的,大小相当于四尺宣纸对开,有粉红的,有米黄的,还有淡蓝的,在这些带色彩的纸上写毛笔字,很有装饰效果,也增添了我写字的情致。工厂里是8小时3班倒工作制,每逢上小夜班和大夜班,我在白天除了补觉就是在家里写字。记得当时家里有一本《毛泽东同志诗词》,我就用毛笔抄诗词,写成一幅幅“作品”自我欣赏。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也不知写了多少遍,后来我能把《毛泽东同志诗词》全部背下来。“作品”写好后没有印章,自己就用印红蜡笔画一个。我想,我对书法章法的理解,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逐步认识的。

或许是我现已到了怀旧的年龄,少年时写字伴随成长的情景时常会在脑海里浮现,深切感受到写字对读书成长的重要作用。

从小种下写字记忆,

成长里就有了文以化人的意识;

从小种下写字记忆,

成长里就有了美以塑人的意识;

从小种下写字记忆,

成长里就有了艺以养人的意识;

从小种下写字记忆,

成长里就有了道以修人的意识。


书写,让我理性对待人生

临帖,需要终身学习——吴玉生和他写字的故事

1978年,我怀揣对军人职业的崇敬参了军,有幸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信息技术特别是文字处理技术还不发达,运行工作的材料,还有标语、墙报、板报和奖状等,基本上都是手写。正是这些书写载体,赋予了我练字机会。伴随着写字,我学会了公文写作,催生了对汉字书写的兴趣,在书写中拥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和成长进步的平台,既充实了业余生活,也让我的学习和工作变得有张有弛、有滋有味。

1985年,北京举办首届青年钢笔书法大奖赛,单位领导拿来征稿启事,让我试一试。结果我获得了二等奖,领奖那天,是当时全国几乎家喻户晓的钢笔书法领军人物庞中华先生给我发的奖,领奖时的那份激动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1987年,我又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首届“文明杯”钢笔圆珠笔书写大赛,获得了唯一的特等奖,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先生亲自给我颁奖,奖品是一台航天牌冰箱。正是这两次获奖,给予我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后来,我又认识了黄若舟、林似春先生等书法前辈,认识了田英章、卢中南先生等在书法路上执着追求的领跑者,他们的榜样引领,成为我对写字坚守的动力。获奖之后,天津新蕾出版社约我写了第一本字帖,我又荣幸地在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讲座担任了主讲人。

1988年,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栏目以《铁笔兵》为题对我作了专题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写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面向全国书法爱好者征集手写规范字,我有幸被选中。在书法教育奠基人之一路棣等前辈的悉心指导下,我用了3个多月时间,把《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偏旁部首和字词一个不落地练了一遍,对不好安排和难写的字,一个字要练十几遍。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助推我对写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对书法文化、书法教育和书法人生的思考与追求,从练习写字到研究,一路走到了今天。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会更深刻感觉它,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如果说是写字的感性认识伴随我自信成长,那么,写字的理性认识更启迪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写字如友,爱之越深,情之越真。

临帖,需要终身学习——吴玉生和他写字的故事


临帖,需要终身学习——吴玉生和他写字的故事

临帖,需要终身学习——吴玉生和他写字的故事


与写字对话,

你会感受到她传递出的文化气息;

与写字握手,

你会感受到她传递出的物象风姿;

与写字拥抱,

你会感受到她传递出的人格温度;

与写字同行,

你会感受到她传递出的精神意蕴;

与写字结缘,

你会感受到她传递出的大美品质;

与写字深交,

你会感受到她传递出的生命情思。


临帖,需要终身学习

临帖,需要终身学习——吴玉生和他写字的故事

人们经常把写字说成是爱好,我不太赞成这样的说法。学国文,写汉字,学好国文,写好汉字,本来就是读书人必不可少的功课,是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因为把写字视为爱好,所以许多人放弃了这个“爱好”,由此产生对写字的不重视。

当然,把字写得好一些,和立志当书法家还不是一回事。就应用层面来讲,把字写得好一点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在于坚持临帖,临帖是写好字的唯一路径。很多练过字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你想写好某一个字,凭着自己感觉去练,一个、两个、三个……写上若干遍后,你可能还是写不好,甚至怀疑自己把字写错了。这时候,假如你在字帖中看到你想要写好的字,可能练上几遍就会写了。

在手写汉字造美方面,历代书家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现代的书法高手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只要我们坚持临写,就一定能写好。事实上,有写好字愿望的人很多,拿起笔练过字的人也很多。然而“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究其原因,无外是方法不当、毅力不够。临帖对学习书法至关重要。

临帖,需要终身学习——吴玉生和他写字的故事

今年6月,《北京晨报》周怀宗记者采访我时,我特别讲到了这一点。对一个真正爱好写字、热衷书法的人,应当把临帖作为终身的练习。古人留下的好碑帖很多,书法爱好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选定了字帖,就要坚持用心地去临,不能凭兴趣练字,兴趣来了,一天写几十个字,兴趣没了,几十天不练一个字。

再就是临帖要在“像”字上下功夫,求质量不求数量。我从小临写柳字,后来主要临习欧体和赵体。行书主要是临写《兰亭序》和《圣教序》,还有清代王铎的字,小楷学过《灵飞经》,临的最多的是《兰亭序》,少说也有几百遍。我写钢笔行楷的笔性和脉络,主要得益于《兰亭序》的临习。直到今天,我还在坚持一边创作一边临帖,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

从我个人的体会讲,临帖既是启行写字之路的学步车,又是打开书法之门的金钥匙,更是激活创作灵感的智慧源。需要说明的是,写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是写字的升华。真正研习书法,还要坚持钢笔与毛笔同步练习、临帖与创作并重对待,毛笔书法才是中国书法真正的根。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确立文化强国战略,书法走进中小学生课堂,书法的种子已经有了孕生的土壤,书法的春天已经点染生命的绿枝……书法教育当从娃娃抓起,书写引领当从学生启行,已经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爱上写字,爱上书法,中国书法一定会再度走向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因子。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美丽而智慧的汉字,让我们一起舞动手中的笔,带着对汉字的敬仰,带着对书写的快乐,带着对文化的寻根,真诚地爱上写字吧!

爱写字可以助推学习,

爱写字可以辐射知识,

爱写字可以磨炼意志,

爱写字可以集中精力,

爱写字可以提高审美,

爱写字可以开启智慧,

爱写字可以创造快乐,

爱写字可以收获成长。

临帖,需要终身学习——吴玉生和他写字的故事

-END-

对于行书字帖的选择,九九高效练字一直秉承只推熟悉的,学习练习过的,并且好练有效果滴,那就是——吴玉生老师咯!

感谢您阅读此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