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說孩子越跟你對著幹?不想孩子變仇人,就要避免“超限效應”

跟你說了這麼多,你怎麼就是不聽呢?”一大早鄰居又在訓斥孩子了!

這鄰居前些天還跟我抱怨過,他們家孩子在小學的時候還特別聽話,可是,到了一上初中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家長說什麼都不肯聽了,有時候還會特別不耐煩的反抗道:“別說了,煩死了!”

鄰居向我吐槽:“我都不知道這孩子是怎麼了,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隨便說幾句,孩子就聽到心裡去了。我們家孩子呢,我天天跟他說,不要跟社會閒散人士接觸,不要違反學校的紀律,要好好學習,可是,他就是不聽,還嫌棄我說得太多了!真是氣死我了!”

一談到孩子,鄰居就是滿肚子的怒火,現在他們家孩子已經是初二了,如果再按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未來能不能考上好高中都是個問題。而更關鍵的是,他現在完全沒法跟孩子說話,只要多說兩句話,孩子就要跟他吵起來。

其實,仔細想想鄰居的出發點確實是好的,但很可能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度,導致孩子出現了“超限效應”。

越說孩子越跟你對著幹?不想孩子變仇人,就要避免“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什麼意思?

“超限效應”說的是由於刺激太多或者太久,導致人們產生了逆反心理的現象,有點類似於成語“過猶不及”的意思。

“超限效應”來自於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一次聽牧師募捐演講的經歷。在開始時,他覺得牧師說得太有道理了,便決定了要去捐款;可是,過了一會兒,牧師還在臺上繼續演講,他覺得有點煩了, 決定不捐那麼多錢了。又過了10分鐘,他已經失去了耐心,已經完全不想捐錢了。最後,等演講結束的時候,他不僅沒有捐錢,而且因為過於憤怒,還拿走了2元錢。

“超限效應”聽起來或許有點陌生,可是,卻經常在就家庭教育中出現。

比如,當孩子犯了一點小錯時,孩子內心其實是很愧疚的,這時候如果家長說他幾句,他還是完全能夠接受的。但如果家長揪著這件事不放一直說,那麼,孩子的愧疚心理就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憤怒。

尤其是孩子上初中的孩子,他們正處在於“叛逆期”,本就已經開始慢慢有了自我意識,你越是管教得多,他們就越是想要反抗。結果就是,越愛說的家長,孩子就越不聽話,而孩子越不聽話,家長就越愛說。由此,整個家庭教育徹底陷入惡性循環,甚至將家長與孩子徹底推向兩個對立面。

越說孩子越跟你對著幹?不想孩子變仇人,就要避免“超限效應”


為什麼家長眼中好好的管教,會演變成孩子心中的“超限效應”?

從心理上來說,“超限效應”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孩子在犯錯時,心裡確實是挺愧疚的。但問題是,如果家長一直批評,他們就會在內心產生“失衡感”,“失衡感”達到一定的程度後,進而會引發孩子的反抗情緒,主要表現為孩子聽不進去,一聽家長說話就嫌煩。甚至,演變成徹底的反抗心理“你越不讓我做,我就越要做”。

而談到具體的場景中,原因大概有以下3種:

1. 在雙方的溝通中,都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

很多家長的邏輯是:因為你犯錯了,所以你必須要接受批評,一直到認識到錯誤或者改正錯誤為止。看起來似乎沒問題,可是,這在孩子看來,就是非常過分乃至霸道的邏輯了,自己不過是犯一個小錯,至於這麼一直揪著不放嗎?

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呢,他們大多數時候都是接受的表揚教育,而後因為一點失誤、犯了一點小錯,心裡本來就挺難過的了,結果家長一直說,孩子當然不服氣了!

2. 家長的教育,沒有用對方式

做錯了事情就要被教育,這個邏輯本來是沒有問題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錯誤,以後才有改正的可能。

可是,教育也是分很多種的,如果沒有拎清楚什麼時候在哪裡用什麼方式來教育,那麼效果可能還不如不說。

比如,我就經常看到有人大街上教育孩子,甚至在孩子的同學面前說道孩子,這簡直就是逼孩子反抗啊!誰願意在這大庭廣眾之下丟臉啊!這時候,孩子根本不會反省,只有對家長讓他丟臉了的憤怒。

3. 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讓孩子痛苦不堪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說這世界上有3種鳥,一種是笨鳥先飛,一種是覺得太累乾脆不飛,第3種最討厭,自己不飛下個蛋讓孩子飛。

回到現實中,第3種家長還真是大有人在,他們把自己過去的夢想都強壓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替他們彌補過去的遺憾。

可是,孩子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愛好。當家長一次又一次地將孩子不想要的東西強壓而去,孩子就會越來越討厭家長,進而引發叛逆,乃至離家出走。因為孩子在這個家中,已經感覺不到任何的愛意了。

越說孩子越跟你對著幹?不想孩子變仇人,就要避免“超限效應”


聰明家長這樣做,比嘮叨一萬遍都管用

1. 使用“南風法則”,讓孩子心甘情願的改變

“南風法則”是指,同樣是想讓路人把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大而狂烈,企圖用大風把大衣吹下來,結果呢,風越大,路人就把衣服裹得越緊;而南風使用的策略正好相反,他用的是溫暖的風,人們覺得身上已經夠暖和了,就自然把衣服脫掉了。

這個法則告訴我們,溫暖往往比寒冷更管用。運用到管教孩子中,“南風法則”就要求用心陪伴孩子,用柔和的方式教導孩子,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比如,同樣是孩子沒寫作業,大多數家長的做法是嚴厲指責,並催促孩子趕緊去寫作業,這種教育方法在剛開始往往是比較奏效的,但時間長了,孩子反而覺得很煩,覺得家長整天就知道讓他寫作業。

而使用“南風法則”則是,發現孩子沒有寫作業後,先是詢問孩子為什麼沒有寫,是因為不會還是因為不知道作業在哪裡,接著就是帶著孩子去請教老師、同學,幫助孩子一起完成作業。

當孩子感覺家長是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營後,他們不寫作業都會覺得愧疚了。再退一步說,即便孩子還是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也不會影響雙方的情感,比單純的說教要好太多了!

2. 突出說話的重點,儘量不要說太多

有的家長特別喜歡跟孩子嘮叨,恨不得自己所有的故事與經驗都說給孩子聽,完全不顧孩子受得了受不了,彷彿就是隻要自己說得夠多,孩子就會變聽話一樣。

可實際上呢,人們聽話都喜歡聽重點,如果一段話讓人抓不到重點,那麼,要麼聽者昏昏欲睡,要麼就是根本聽不進去。而說者如果再繼續講下去,就只會惹人厭煩了。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只對單一問題進行糾錯,切忌大而全。

比如,當孩子沒寫作業,就不要說:“你怎麼老是這個樣子啊?不是沒寫作業,就是上課遲到,這學到底還想不想上了?”

而應該說:“這次作業為什麼沒寫啊?”

當孩子說出理由後,再告訴孩子以後要怎麼處理就行了,如果孩子再遇到同樣的問題,再重複詢問,而不是先入為主的批評。畢竟有時候孩子也有自己的無奈,並不一定每次犯錯都是自己造成的,一味地指責錯誤對於教育孩子來說,並沒有好處。

3. 充分信任孩子,不對小錯誤進行聯想放大

有些家長的想象力實在是太豐富了,看到孩子一點小問題就聯想到孩子的種種壞情況。

比如,看到孩子遲到了,他們就會說:“你怎麼遲到了?你得跟我好好說一下,你出發的時候不應該遲到啊?是不是去哪個同學家玩了?還是去哪裡野了?”

孩子聽到這種話,第一感覺就是家長對自己實在是太不信任了!結果就是,孩子以後真遇到什麼事情了,也不會再跟家長溝通了。

這種結果顯然不是家長們想要的,所以,當發現孩子的某種小情況、小問題時,不要過早下判斷,多觀察一下孩子是否還有異常,或者通過旁敲側擊詢問孩子事情的原由,瞭解到事情真相後,再進行管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