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吃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吗?

历史思想家


远古时期,还不懂得种植技术的原始人,与兽互相为食,谁胜利了,就可以把对手当食物。

进入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釆集与狩猎为生,经常吃肉也经常挨饿。

进入新石器时代,有了种植业,单位土地养活的人口多了,老百姓吃肉变得很难吃到。

马、羊、牛、猪、狗、鸡六牲是最早的肉食来源。

商周时期,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保证自己有足够的享乐物资,阶级层次分明,不但从政治上划分严格,生活中也有严格的礼仪,后来形成了规定,在《周礼》中,规定了各阶层衣食住行等一整套礼仪,如果谁敢僭越,便会引火烧身,普通老百姓,是没有什么机会吃到肉的。

古代老百姓吃肉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也吃不了几次肉,甚至一辈子都没吃过肉。

古代老百姓基本都是从小就没钱念书的,只能种地,还要交很多税,古代种地就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 ,收成好点,交税完自己能多留一点,遇到干旱等天灾人祸,那就只能饿肚子 吃树皮了,而且很多老百姓犁地,买不起耕牛,是人拉的,一辈子穿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别说吃肉了,能吃饱肚子都很幸福了。

喂猪要有大量的谷物制品供应,三斤粮食长一斤肉,而在古代的大部分时期,粮食供应都非常紧张的,人还不够吃呢,哪有粮食喂猪?

当年也没有诸如人工受精、科学育种、疫病预防等现代饲养手段。古代养猪的出栏时间长,产肉率低,交配成功率也不高,弄不好再遭遇一场瘟疫,之前的付出就白忙了。

还有鸡鸭,古人一般是留着下蛋的,也没有机会经常吃到。

大部分时代,羊肉是古人最容易获得的动物制品,价格比猪肉便宜的多,吃起来也没有什么阶级限制,只要能消费得起,就可以拿来吃。

北宋之前,由于铸铁术的限制,“炒菜”这种烹饪方式并不普及。因此,普通人用不起铁质炊具,只有极少量的“土豪”人士才有能力享受铁制品,大部分人烹饪动物制品只能采用煮食的方法。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很多朝代,牛的价值,等同于人命。

基于农耕文明的统治者对粮食问题的高度重视。牛作为宝贵的生产工具,是非常受重视的,因此,牛肉是不可能随便吃到的。

古代物种比较单一,产量又不高,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来耕种,如果赶上天灾就会造成粮食短缺。因此,只要能吃几年饱饭就被称为盛世。

吃肉都是当官和读书人的事,老百姓干看着吃不到。封建社会是按照等级来分配肉食资源,牛肉只能王公贵族享用,羊肉只能读书人,世族,门阀吃,地主有钱人只能通过猪肉、狗肉来解解馋了,到了平民这一级,吃肉几乎成为了不可能。

肉本来就少,价格又贵,煮熟了口感一般。开始人们使用的调料很简单,盐、酒、梅。后来增加了醋、蜜、蔗糖、酱,而这些简单的调料,在当时确是奢侈品。

明朝后期开始,西方的高产农作物(番茄、番薯、马铃薯)接连传入东方,令中国的人口迅速激增,交换的频率更大。

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老百姓不断解决了肚子问题,还剩下了一部分粮食。用这些剩下的粮食喂养鸡、鸭、猪等家禽,改善了基层老百姓肉食问题。

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使得人们对吃食更加讲究食材、味道,并在晚清时期诞生了饮食文化,衍生出了传统的“八大菜系”,肉食也成为了寻常百姓能消费的起的美食。

古代老百姓想吃肉,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时代环境,遇到五谷丰登、欣欣向荣的盛世,吃肉便不再是普通人的奢望,遇到灾荒或是战乱,能吃饱活命就已经很难得了。



当代曹植


先秦时期,老百姓只能吃狗肉过瘾

我们在看电视剧《水浒传》的时候,看到许多梁山泊好汉吃饭的场景,都是去吃一次饭都会在店里对小二喊道:来两斤牛肉一壶酒,给人感觉古代普通人都有机会吃肉。

在周代的时候,周礼是这么规定,天子吃牛肉,诸侯吃羊肉,士大夫吃猪肉和狗肉,普通人根本就吃不上肉。如《国语》记载,

天子食太牢(牛,羊,猪),诸候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春秋时期《曹刿论战》的“肉食者鄙”,其中的“肉食者”就是当官的。实质上,在周朝时候物质资料的紧缺,肉类也是供不应求。即使是社会上层的贵族也不是天天都能吃肉。如周天子规定: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养,士朝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侯、官僚、士大夫贵族不能无缘无故杀猪宰羊,这就限制了贵族官僚的食肉数量和食肉品种。

战国时期《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就是孟子在给齐宣王描绘的王道乐土世界中也曾说过,七十者可以食肉。

那么普通老百姓真的都没有机会沾到肉腥,都是吃素吗?其实,都还是有机会的。在先秦以后,就很流行狗屠。如春秋时候第一刺客聂政,杀人之后就跑到齐国专门从事杀狗业。当时,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的职业就是狗屠,就是以杀狗为职业,兼职才是音乐。为什么有名气的人都在杀狗呢,那是因为狗肉的市场需求量大,好赚钱。

汉到隋唐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人们拥有个人财产,就有了商品交换和买卖,于是就有了野生动物之驯养。最早定型的“六畜”,就是马牛羊鸡犬豕,之后就有了六畜、六兽、六禽。

在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之后,北方都是被游牧民族所统治,肉类是游牧民族的主食,普通老百姓可能有机会吃肉(羯胡鲜卑更是吃人)。当然,只有归属于游牧民族的汉人才有机会吃上肉。

隋唐时候有鲜卑族的胡风,也是流行肉食。如杜甫诗“忆昔开元……”,证明了这个杜甫诗人怀念是开元时期的老百姓能吃肉,现在吃不上肉。可以看到,在安史之乱的唐朝衰落时代,普通百姓还是以谷物做主食。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普通老百姓很少能吃牛肉和马肉。在农业社会中,牛是很重要的农业资源,马是用来运输和打仗的战略性资源。为了保障社会生产、运输和军事战争的需要,许多朝代里在法令中都禁止吃耕牛和战马。

当耕牛有老弱病残,失去了耕地和托运的价值,是允许被宰杀和吃肉的。这时候老百姓可以吃上这些没有应用价值的牛肉,却也是一项很奢侈的事情。

普通老百姓吃的都还是狗肉和鸡肉比较多。因为狗肉和鸡肉获得比较容易。但是,狗是用来看家,鸡则是需要生蛋。在没有客人上门的时候,都不可能会杀鸡。

鸭子是生活在水边,可能南方河流湖泊众多老百姓有机会吃到,北方却是没条件。至于鹿肉,口感比较差,也不是普通老百姓的肉食。

宋朝时候老百姓的肉类食物

宋朝之后,猪肉才登上老百姓的餐桌,成为常备的肉食。由于宋朝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繁荣,肉类产品增多。

在宋朝之前,民间也有人吃猪肉。但是吃的人很少,主要是富人不吃猪肉,穷人也不会做猪肉,这样就遇到猪肉难为老百姓享用的尴尬境遇。

宋朝也是中国最富庶的朝代,在宋朝前期老百姓也是能吃到肉的,主食物是羊肉。如苏轼写的“十年京国厌肥羜”,就是说吃羊肉都吃到腻味,证明当时宋朝的汴梁城羊肉。苏东坡当时算是中产阶级,当然有余钱买肉吃。

但是,在宋朝时候的辽金朝,由于严寒的气候不适合养猪,猪肉也只是贵族的享受,普通老百姓吃的是羊肉。当时,宋辽边境的猪肉羊肉卖得红火。

明清时候老百姓的肉类食物

在明朝时候,如果官员清廉,家里就是没有余财,只能靠勤俭度日子。

在清朝时候,许多文人雅士敛财有方,烹制了很多肉菜。如年羹尧大将军、地主阶级文学家袁枚,发明了许多肉的做法。但是,普通老百姓吃肉也是很奢侈的事情。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每日到酒馆里也是吃不上肉,只是问了茴香豆来做下酒菜。


历史小知识


如果是普通老百姓,估计困难。古代生产力低下,一亩稻田正常情况下累死累活才产200来斤稻谷,只够一个成年人一年口粮,普通人家大米饭够饱就不错了,一年养一头猪,都是等过年杀着吃的,平常难得吃一次。


我自善良花自开


在物质生活相对非常充裕的今天,吃肉这件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太过困难的事情。想吃肉的话,直接去超市买就行了。只要钱够,想买多少似乎都没有限制。

但是实际上,人类可以放肆吃肉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多久。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上,吃肉其实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1.先秦时期

在秦朝之前,因为当时的社会,还处于奴隶制社会,或者说是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在那个时期,肉是不能随便吃的。

吃肉是一种礼。

按照周礼所载:天子食太牢(牛,羊,猪),诸候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也就是说,在秦朝之前,想要放肆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那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到的事情。至于说普通的平民,按照礼制的话,是不允许吃肉的。

当然,后来随着社会动荡,这套周礼开始逐渐失效。普通人也可以开始接触肉食。但从当时的生产条件来说,养殖业远没有后来那么发达,大家能够提供的肉食也非常的少。所以平民如果想要吃顿肉,仍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在先秦的时候,能够吃肉,往往是身份的象征。比如说,《曹刿论战》当中就曾明言: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里面的肉食者,就是指代了那些居于社会高位的达官显贵。

2.汉朝开始禁止杀牛

到了汉朝之后,社会生产力虽然相对进步,但是在吃肉这件事上,限制反倒越来越多了。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能随意吃马吃牛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禁令,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牛则是重要的劳动工具。尤其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杀马杀牛更是重罪。当时汉朝开始对匈奴用兵,而汉朝本身并不盛产马匹。所以在当时,任何人只要敢杀马,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了。

至于说牛,从汉朝开始,在接下来的上千年时间里,都是不允许随意宰杀的。在很多时候,牛甚至需要到官府去备案。如果牛死了,官府还要下来查验。

那么,当时的人,主要吃什么肉呢?

当时的人们,主要吃羊、鱼、猪、狗,以及一些家禽,当然,偶尔还可以去山里打一些野兽。

但是同时,因为礼制的关系,羊有时候也是不能随便吃的。所以在当时,很多平民开始选择吃狗肉。比如汉朝著名的开国大将樊哙,职业就是一名专业杀狗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里的屠狗辈,泛指那些市井底层没什么文化的普通人。之所以用屠狗辈来指代,就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狗是普通平民吃的东西,而杀狗的人,同样也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3.隋唐时期

东汉灭亡后,虽然后来晋朝又短暂的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但是很快,中国就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吃肉的习惯,也是截然不同。因为在北方,多半都是由原本的北方游牧民族所统治。而南方,则是以原汉民族为主体。

所以,南方依旧延续这秦汉时期的习惯,而北方因为以游牧民族为上层统治,在吃肉这件事上,则要相对放开一些。

在经过数百年的分裂后,历史开始进入隋唐时期。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生产力比之汉朝的时候,又要进步了很多。当时普通的平民,虽然还不太可能吃牛吃马,但吃家养的鸡和猪,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比如唐诗曾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说法。这就证明了,当时普通老百姓家里,已经有了用鸡肉去招待客人的能力。虽然还是比较奢侈,但至少肉食已经不再是达官显贵的特权了。

再往后,到了宋朝,肉食则进一步被放开了。当时吃牛还是犯法,但法律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所以,在《水浒传》中记载的那些英雄好汉,去一些酒家当中,往往也敢喊上一句‘来二斤酱牛肉’。在当时敢这么喊的,肯定都是一些强盗或者匪徒,这也是为了证明梁山好汉不受法律约束。但是另一方面,那些酒家既然能够拿得出牛肉,就说明当时的法律,已经远不如汉朝的时候那么严苛了。

当然,牛虽然放开了,马肯定还是不行。

如果当时的梁山好汉,敢在酒家喊一声‘来二斤马肉’,那估计官府真的会很快查过来。

4.明清时期

从宋朝到明清时期,中间虽然还隔着一个元朝。但是元朝在吃肉的这件事上,是比较特殊的。

因为当时元朝是分阶层的。

按照元朝的法律,国内人口一共分四种: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四种人,在吃肉这件事上,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蒙古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吃肉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但对于底层的普通人来说,吃肉反倒比唐宋的时候更加困难了。

不过,元朝统治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后期长时间处于农民起义的阶段,这些禁令也不太管用。

到了相对稳定的明清时期,吃肉的政策才再次有了大的变化。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再次大幅提升,除了牛和马不能随便吃以外,其他的肉基本都可以放开了吃。

但前提是,你得有钱。

在当时,吃肉虽然不受法律约束,但肉的价格却依然很高,至少比我们今天要高很多。

比如嘉靖时期的海瑞,某次母亲过生日,给母亲买了二斤猪肉,当时全县都轰动了。因为海瑞的清廉,是出了名的,从来不会贪污什么的。所以以正常的俸禄来说,海瑞平时也吃不起肉,只能吃菜。

当然,对于一些家境稍稍殷实的家庭,吃肉也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过年吃顿肉,也没有那么难。

这种情况,实际上到了民国事情,都一直如此。我们真正能够放开了吃肉,不用考虑肉价而要考虑会不会吃的太胖,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贾大智


古代老百姓吃肉是一种奢侈的事情吗?回答这个问题要看你所站的角度。

如果把时间线拉的足够长,站位足够远,从一个宏观的层面来看答案是肯定的:老百姓吃肉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繁荣安定60年,不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朝代是极为少见的。老百姓无法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甚至流离失所,随时有性命之忧。在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根本谈不上吃肉。

大家熟悉的大唐盛世,以为是很和平安定的时期。其实不然,唐太宗即位以来,仗就没断过,北边的铁勒,西北的吐谷浑,西南的吐蕃,后面还打了高丽。

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当皇帝也了跟这些地方不断的打,还推平了高丽。李治之后武则天上来,倒是平静了几年,都是小摩擦。但是武则天后李隆基上来后,爆发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一直很乱,国力不断衰退。

再说说汉朝,刘邦的建国之战后,汉高祖为了改变政治经济的困窘局面,吸取秦亡的教训。一面致力铲除异姓诸侯王、稳定边疆局势,一面采取一些轻徭薄赋慎刑的措施。

就这样汉朝荡平异姓王、吕后乱政、汉武帝远征匈奴……就没消停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所以能生活在现在的社会,真的是一种幸运。虽然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但是吃肉真的不是奢侈。








史海逐浪大徐


古人是很少吃肉的。

孟子给齐宣王描绘的王道乐土:七十者可以食肉。

看看,七十岁能吃到肉,这就是极乐世界了。

我们分析一下。

古代能吃的肉,无非是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鱼肉。

鱼肉就不谈了,吃鱼不能当饭的。

而猪肉,在古代其实很少人吃。

根据中医理念,吃猪肉对身体没有好处,会导致虚胖。大家自己看看古代四大名著中,很少有大块吃猪肉的记载。

至于牛肉,除了少数朝代的少数时期,大部分时期是不能吃牛肉的。因为牛是重要的兽力,是农业生产不可少的东西。其实,新中国建立以后几十年,农村也是不许随便杀牛的。

那么,剩下的只有羊肉和鸡鸭肉。

古代的羊基本都是需要放牧吃草的,这就需要牧场,大部分是北方养殖,很多是游牧民族。

自然,农村少数地主也会养一些专门吃肉的羊,但要消耗不少饲料,所以比较少见。

古代羊肉价格很高,属于高档肉,宫廷肉,民间吃的不多(其实今天高档羊肉仍然很贵)。

水浒中,店小二说只有羊肉,问宋江他们要不要?李逵就大怒了,说店小二瞧不起他。其实,店小二之所以问,是因为羊肉价格较高,不是所有人能消费的起。

那么,其实普通老百姓最常吃的就是鸡鸭肉了。

养鸭子必须有水,北方大部分地区就养不了。

鸡倒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养,每家都可以养几只。

古代养鸡也不困难,尤其数量不多也不需要什么饲料。鸡每天放出去,吃菜叶、高粱、谷糠、小虫等等。

但是,这样养鸡没办法很多,而且大部分养鸡的人家是为了吃鸡蛋,而不是吃鸡肉。

想要吃鸡肉,就要大量养鸡,甚至要开养鸡场。

但古代没有疫苗也没有抗生素,一旦遇到鸡瘟就全完了,所以大型养鸡场是不存在的,只有小型。


历史问答人


是的


智勇无双必胜


整个封建社会,中国普通老百姓吃肉的机会都不多,除了统治者政令和身份等级方面的限制外,也跟中国农耕文明的大环境有关。

客观看,古代能吃到的肉,基本和我们现在差不多,也就是猪啊,牛啊,羊啊,鸡鸭,还有鱼虾。首先,喂猪要求大量的谷物制品供应(据说,对猪来讲,三斤粮食长一斤肉),而在古代的大部分时期,粮食供应都非常紧张的,人还不够吃呢,哪有心情喂猪。

此外,当年也没有诸如人工受精、科学育种、疫病预防等现代饲养手段。加之,古代养猪的出栏时间长,产肉率低,交配成功率也不高,弄不好再遭遇一场瘟疫,之前的付出就百忙了,属于高风险行业,不如老老实实种田划算。

(南北朝时代壁画中,描绘的杀猪场景)

还有鸡鸭,古人一般是留着下蛋的,也没有机会经常吃到。

大部分时代,羊肉是古人最容易获得的动物制品,价格比猪肉便宜的多,吃起来也没有什么阶级限制,只要能消费得起,就可以拿来吃。

那么,再看鱼虾。

北宋之前,由于铸铁术的限制,“炒菜”这种烹饪方式并不普及。因此,普通人用不起铁质炊具,只有极少量的“土豪”人士才有能力享受铁制品,大部分人烹饪动物制品只能采用煮食的方法。比如,咱们在各种博物馆里喜闻乐见的鼎,就是用来煮食物的容器。

这种方法,类似于“火锅”,或者“乱炖”,但鉴于食材的单一(缺乏辣椒、葱蒜这类的“味”,更缺乏当今的香料和调料),烹饪效果并不理想。

很显然,对于新鲜的海鱼海虾来讲,煮食后的味道还能接受

最后,再看看牛肉。

讲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很多朝代,牛的价值,等同于人命,私自宰杀牛(包括自己养的牛),甚至影响了牛的身体健康,都是违法的。

基于农耕文明的统治者对粮食问题的高度重视。牛作为宝贵的生产工具,是非常受重视的。

早在汉代,牛已经被立法保护,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对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要给牛偿命的。唐代时,牛更是不管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除非是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自己吃用。

也就是说,如果真心想吃牛肉的话,主要就得靠耐心了,一般要经过非常漫长的等待,等牛自然老去,死掉。大家想想,这样的老牛肉,估计“柴”的都已经咬不动了,毫无美感,没什么可期待的。

其实,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首先,《水浒传》虽然说的是北宋的事儿,但成书时间实际上为元代。元朝的蒙古统治者游牧民族出身,本身就是吃肉长大的,所以对于老百姓“吃肉”的事儿,并不十分敏感。

所以,成书于元代的《水浒传》,安排好汉吃牛肉的情节,有体现梁山好汉们藐视官府的英雄豪气的用意


串场河


古代侠客动不动就是一拍桌子,大叫一声:“店小二,来二斤牛肉,一壶酒!”这就是影视剧中典型的场景。

说实话,在古代很多朝代普通老百姓要想吃肉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在战乱的时候,能吃上普通饭食都不错了。但是宋朝是个例外,宋朝老百姓几乎小酒不断,大快朵颐。

宋朝老百姓吃不上牛肉

封建王朝老百姓最懂吃,生活最滋润的朝代就是宋朝。但是宋朝不允许杀牛,所以牛肉是很少吃的。《宋刑统》明确规定规定禁止杀牛,杀公家的或者别人的马、牛,在后背上打20棍,流放一年。杀自己马牛及故意杀公家的或者别人的驼、骡、驴,后背杖责17棍”。后背上杖责,三两棍都得吐血,身子差的能丢命,所以人们不会冒这个风险去杀牛。宋真宗时下诏规定,无论杀耕牛还是奶牛,都要投入到大牢,重判!宋朝的时候,每一头牛都有登记,无论是牛病死老死,都要上报官府,经过检验批准才可以宰杀!牛肉,老百姓根本吃不上。

但是宋朝老百姓可以吃其它的肉啊。

在古代,宋朝老百姓是最富有的,宋朝工业发达,国家有钱。从宋太宗起,老百姓出工不单发口粮,还发工钱。宋朝开国时,老百姓孩子上学的学费就大减,宋仁宗时宋朝宰相富弼,也就是范仲淹的女婿富弼说:老百姓已经给国家纳粮缴税了,上学再收学费不合理,从此学费全免。全国老百姓为宰相富弼点赞!王安石变法后,学生的伙食费也有很大的补助。宋哲宗赵煦,开办养老福利,大建居养院,收容智障、残疾、孤寡老人、时不时地免费发米、粮、药品等等。宋朝老百姓穿丝绸,住好房子,关于代步工具,用朱熹的话说:人人有轿。西方史学界说,“汴京一个城门吏的用度超过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国王” 。更不用说上层多有钱了。

宋朝老百姓非常有钱,吃肉吃到吐。且吃法众多,开封城有几万个肉贩子,猪肉、鸡鸭鱼应有尽有。

宋朝人吃鱼,切片生吃,经常吃海鲜,他们那时的猪肉非常便宜,所有人都能吃得起,苏东坡非常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红烧肉,做法来自民间老百姓,他大力推广这菜,就叫东坡肉。他还为数不尽的美食写了诗词歌赋。宋朝餐饮业发达,酒楼豪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经济的繁华。

人们想象中的游牧民族能吃上肉,真的吗?

除了宋朝外,有人说以放牧为主的老百姓应该很容易吃到肉。其实不然。就拿元代蒙古人来说,狗肉,他们几乎不吃,狗是他们家中一员,来保护他们的羊群,引路等。牛羊用来交换粮食布匹等,根本舍不得吃。据《元朝秘史》记载,他们早晨往往喝一些稀粥,多以小米粥为主,白天一天几乎不吃东西,有时候喝点马奶羊奶。家境贫寒的吃野菜野果度日,吃的肉也都是平时猎取的野兽的肉狼、虎、豹,熊等。


三国故事


对于古代人吃不吃猪肉,应该没有多大的争议,我们有如下1、2、3的直接证据。

1、文字的证据



2、考古的证据

3、古诗、词、文献和文字的一些证据

比如诗经《诗经》中就有:“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小雅·渐渐之石》);“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不但有猪在嘻戏,还宰猪来吃。

尽管从文献和专家的研究中表明:由于先秦时期吃牛羊肉为贵,到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猪肉,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到清朝,猪肉终于实现逆转,成为了汉族的主要肉食,在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中,已经将猪单独列为《特牲单》:“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在他的介绍中,与猪肉相关的有43道菜,其中有红煨肉三法、白煨肉、油灼肉等。

对于3,我个人倾向于是受到精英文化的影响,认识字、能写诗词、文章流落下来的人,基本都是社会精英人士。游牧民族当皇帝后,喜好吃牛、羊肉影响下的上层社会生活,影响了精英人士在文学创作和叙述中笔墨要重许多,而对于平民吃猪不会有过多的关注。


以上1、2、3的只能说明人们很早就开始养猪,吃猪肉,但数量如何、普通老百姓是不是有猪肉吃,我准备换一个专业角度看看,提一个最近刚刚思考的,应该还没有人研究过的角度(换个角度)。

中国的地方猪的遗传多样性位列世界之首,全世界范围有超过400个猪种,中国2011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中国的地方品种为76个。也就是说,我们国家,虽然猪都源自一个猪祖宗,但是它的后代和其它国家比,不但品种的数量多,而且类型千差万别,有白的、花的、黑的大型到小型的都有,还不乏世界著名的高繁殖力的太湖猪,有非常耐寒的民猪,肌内脂肪非常高的莱芜猪,有最耐近交的五指山猪。


先放结论一:从数量遗传学的角度,我们国家的猪有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在过去我们的猪维持了一个较高的数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的证据。这些猪都是一家一户的散养,那时不存在规模化的集中饲养,老百姓肯定还是可以有猪肉吃的,至少是在重要的节日。

家畜禽个体间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能产各种差异明显的品种(遗传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源于以下三个原因;

1、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特征)/遗传漂变(固定特征);

2、自然选择/人工选择(淘汰有害或保留喜欢的特征);

3、经历足够长的时间,或有足够大的群体。

在猪驯化后的几千年里,要有尽可能多的遗传多样性,需要足够大的群体数量去支持,才可能有尽可能多的自然交配机会,去累计足够多的基因突变,足够多的突变引起的特征的变化,变化才能被发现主动/被动被巩固下来,品种才得以分化。由于古人的人工选择不成体系,而且是一家一户的散养,农民都是凭个人喜好和经验,品种形成前农民对要形成什么养的品种也没有共识,在这种选择方式下,要形成一个独立的品种,需要群体的数量较高且持续维持成百上千年,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还形成了诸多世界著名的品种,而且在某些性状(繁殖性能)上还不弱于当今高强度选择的品种,只能说明这些著名品种的群体数量在高峰期,可以说数以十万计,乃至百万计、普通的不著名的品种也有数以万计。


*没找到家猪结论1的研究,找了好久就看到野猪有这篇章,关于突变与数量,而且是借用了人类(μ)的默认突变率为2.5×10-8,世代间隔为5年


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一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人少时候,第一阶段,不可能有专业的划分,大家都接受同样的教育方式;第二阶段,当学生数量多起来的时候,会发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天赋:体育、艺术、音乐、法律、文学等等,开始把这些人单独办班教育,形成专业的雏形。第三阶段,当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把各种各样天赋的学生单独放到专门成立的学校培养,形成各类专业学校(品种)。*暂时没想到更合适的实例,将就看。

结论之二:我们长期维持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甚至今天我国地方品种还保持76个,这可以说明我们从古代到近代的养殖规模不会太小,因为如果其间有群体规模的大批量下降,许多品种会丢失,丢失后是不可逆的,如果其间有群体规模大量下降,就难以保留今天的品种数量,而且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世界级的品种。

遗传多样性(品种数量)与群体规模(数量)有紧密的联系,如果数量突然下降,遗传多样性会丢失,这种丢失是不可逆的,随着数量急剧下降,群体规模,育种结构等因素的改变,遗传多样性逐渐或快速地丧失。如果适应新的条件,或生存压力消除了,群体的数量可以相对较快地恢复。尽管群体规模恢复了,但遗传多样性是无法恢复的,因为在没有来自其他群体的基因流动的情况下,有益甚至中性的新突变会非常缓慢。


如果非要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各种古代手工艺技术,随着战乱流亡,自燃灾害、经济环境的改变的不断丢失,即使时条件恢复不可能复原了。


2017年8月23日补充:看大多数人的观点都觉得古代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只有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我查了些资料,表明古代人民的生活也没那么不堪,只是我们自己感觉比较良好。其实在大家都优越感爆棚的今天,生活挣扎在温饱线,吃不肉的也大有人在。

结论三 、从古到今天,虽然不断经历战乱流亡、太平盛世的迭朝换代,历朝历代也都存在区域性的差距,但总的来说,中国老百姓没有我们感觉的那么不堪,大多数时候生活还是能自给自足的。还是有能力饲养和照顾畜、禽及其他经济动物鱼、蚕、蜜蜂等等,只有相对丰富、富足的资源才能养活大量非劳动阶层,创造和遗留了今天大量的非物质文化。

伦敦经济学院写了篇论文“‘Creative Destruction’: Chinese GDP per capita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Modern “(下载地址:http://www.ehes.org/EHES_63.pdf)研究中国历朝历代的GDP水平,人均日食量、人口总量等等,从数据上看,在那时的物资生活条件下,应该不比我们现在低多少。总体来说,中国老百姓在古代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大多数时候还是能自给自足。


里面除了这个表格外,还有其他关于人口数量的表格,由于内容太多,我简单列举各朝各代与1990年作为参照的各种水平,在那时候的购买力下,养猪、鸡、鱼吃肉对老百姓来说,应该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不否认有极端的情况,但老百姓的大体生活水平应该还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来研究一下。


结论四:体型大的、多胎的、妊娠期长的动物,要求的繁殖条件更为苛刻,如果无法满足其基本生存的条件,这种动物要么无法有较高的产仔数,要么就无法被驯化,要么就已经灭绝。中国猪的多样性与高繁殖力可以反证,猪在古代群体数量不少,而其在古代总体上没有受到太苛刻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让它的生产性能一代比一代有更好的表现!

最后想强调一点,任何的生命体,只要生存条件异常恶劣,自己起码的生存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的话,肯定不会有发情、配种的欲望,更不可能去生仔了。体型大的、多胎的、妊娠期长的动物,要求的条件越苛刻。尤其像猪这样的多胎动物(7-15头甚至更多),又有比较长的妊娠期114天,长的脯乳期(地方猪:30-60天),猪的每一次妊娠都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如果妊娠、哺乳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对猪来说都将危及生命,如果妊娠期能量不够,母猪就会吸收子宫内的小猪,导致空怀、产的少或者木乃伊;如果哺乳期能量不足,母猪会吃掉小猪。猪的超强的转换力,累计的厚厚肥膘,其实都是为繁育后代储备的,古代劳动人民比现在的规模化养猪专业人士更懂得如何去珍重猪的繁育规律。如果按照部分人猜想的猪生活的条件异常的恶劣,长期下来猪这个品种早就濒临灭绝了,我们现在最多能见到小型的、单胎的动物,或者像鸡一样的卵生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