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她》:醜陋不是生活的主角,每一個孩子都應被陽光照耀

熱播劇《不完美的她》中,飽受母親男友虐待的小女孩穆蓮生,超乎年齡的乖巧隱忍,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試圖忘記所有不好的事情,而只去感受與銘記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她在受到虐待向母親求救時,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與幫助,從此學會了安靜的承受不再求救,但她依然以孩童的本著愛著媽媽,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而帶給穆蓮生救贖的林緒之,她們有同樣的悲慘經歷,在茫茫人海中,只因在海邊的偶遇便彼此相識相認。


從某種意義上講,緒之給了蓮生新的姓名、新的生活和安穩的愛。而蓮生也同樣拯救了千瘡百孔的緒之,讓她從自我封閉的世界中走出來,接納生活中的幸與不幸,坦然面對曾經發生的傷害,真正學會了愛與被愛。

《不完美的她》:醜陋不是生活的主角,每一個孩子都應被陽光照耀


每一個新生命都在延續著人世間最偉大的奇蹟。也許都曾喝下孟婆湯渡了奈何橋,忘卻前塵往事重生而來。我們有理由有責任保護每一個孩子,遠離虐待與傷害,在陽光照耀下健康成長。



01 以好事之心,聽懂孩子無聲的尖叫


“小草被割掉了頭,一定也在尖叫吧,只是聽不到。”蓮生說。


《不完美的她》:醜陋不是生活的主角,每一個孩子都應被陽光照耀

受到虐待的孩子,要麼因為年齡小不懂得求救,要麼是求救於家人後沒有得到幫助,從此失去了求救的能力。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報道孩子受虐事件,報道中的孩子不是已經命喪黃泉,就是到了生命垂危之際。在媒體的跟進採訪中,街坊鄰居對其生活環境與狀態的敘述多少都早已透出端倪,那為何事情還是一發不可收拾地走向無可挽回之地呢?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侵犯他人隱私”,是虐童事件發生時,周邊群體保持沉默的認知背景。


家長管教孩子,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家家戶戶每天都有可能發生。即便出現一些不太正常的聲響與傷痕,大家基於“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樣的社會認知也會選擇袖手旁觀。


而管教與虐待的區別,需要有給孩子帶來身心傷害的事實依據為佐證。這就為大家施予援手設置了天然屏障。


在當今社會,人們在文化素養日益提高及生活壓力日益增大的雙重環境下,無心也無力窺探他人生活隱私。如非刻意留心,即使相鄰而居,我們也很難了解別人家裡正在發生的事情。


能夠對孩子施以虐待的家庭,自然是一個病態群體:要麼一家人集體參與,要麼其他家庭成員對施暴者的行為不以為然。這樣的家庭喪失了做人的道德底限,有理講不清;要麼是一名或多名施暴者過於兇殘,其他家庭成員過於軟弱,基於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或自身難保的現實不能施以援手。這樣的家庭,招惹上自然是有數不盡的麻煩,沒準自身的生命安全都會受到威脅。


但是,無論困難是否客觀與巨大,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成長在陽光下,被呵護著長大,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還是要以一顆好事之心,不怕麻煩地儘可能施以援手。


每一個受傷的孩子,都是一定會表達的,即便是無聲。如果你發現身邊有了這樣的一個孩子:他/她的身體長期出現不正常的傷痕、本該活潑天真卻突然鬱鬱寡歡、對某一類事物或行為有極端恐懼或牴觸行為、害怕人群、孤僻暴力、反應呆滯、很晚的夜裡或很冷的天氣裡依然遊蕩在家門之外,那麼請你一定收起自己的文明,以一顆好事之心給予接近與幫助,瞭解一下外在表像後面的真實情況。


當然,這種情況有可能只是你的多慮,這是我們最樂意看到的景象。這可能花去了你一些時間,卻避免了一個生命受到傷害。


也有可能事情確實如你所想,但你卻並不能真正的給孩子提供什麼幫助。就如同網友“福爾摩斯Syivia”發文稱:小孩三四歲、父母離異,現在和爸爸以及奶奶住,孩子爸爸精神有點問題,然後奶奶長期打孩子,隔三差五特別到夜裡就開始打,持續一兩個小時不間斷,報警過好幾次,也就能解決當下那麼一會,向居委會反應了,鄰居也都協調過根本沒有改變任何事。


但至少,你可以幫助一個無辜的孩子,發出更大的求救聲,讓更多更有力量的人聽到看到,孩子才有可能得救並迎來光明。


《不完美的她》:醜陋不是生活的主角,每一個孩子都應被陽光照耀



02 正義有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不完美的她》裡,林緒之衝進蓮生的家裡將蓮生救出來並帶走了她,從此世上多了一個叫林小歐的孩子。


“媽媽,你已經救了我,我已經是林小鷗啦,我以後會好好躲起來的。”林小歐說。


這場孤注一擲的救助行動衝動冒險且並不可取,它能取得的最大成功,不過是世上多了另一個林緒之,將自己包裹成一個冷酷無情的人,生命中有許多不可被觸碰的角落,終其一生尋求那個給她生命的人和過去生活的真相,想知道她為何而生、為何被棄,以求得靈魂的鬆綁。


但普普通通、平安長大的我們,沒有相同經歷讓受著傷害的孩子憑著相似的氣味就能信任我們。而即使我們認出了這些孩子,能夠施以緒之般營救的人也是寥寥可數。有幾人能有緒之般的勇氣帶著孩子逃離困境?有幾人能有緒之般的能力可以步步脫險?有幾人能有緒之般的經濟實力可以說走就走並不拮据的東躲西藏?又有幾人能有緒之般複雜、富裕的家庭背景,並從中獲得理解與支持?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得到她救助的蓮生卻並沒有獲得真正的安穩:帶給她傷害的人,時刻在尋找並隨時有可能出現在她身邊,打碎她現有的安寧;帶給她救贖的人,遊走在法律與道德的邊緣,隨時有可能要承擔衝動之舉帶來的法律責任;她雖然擁有了新的姓名,但並沒有從法律意義上獲得新的身份,她不能上學、沒有醫保、不能和陌生的小朋友隨意的相識玩耍,不能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和正常的人生。


對於這些無辜的孩子,真正的拯救,不是個人的英雄主義行為,而是全社會的力量。我們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對抗暴力行為,並堅定地相信正義有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發現了虐童事件後,哪怕只是疑似,都要義無反顧的選擇報警。


我國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中也有兒童保護的法規。雖然兒童保護法律體系依然不健全:《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對施虐者的處罰過輕;《刑法》中虐待罪是自訴性案件,需要被害人提起自訴才會處理,虐待兒童案件很難進入司法程序。


並且也面臨著一個更為嚴峻的現實,即便查明瞭家長的虐童事實,為了不使孩子無處可去,法律並不會輕易剝奪施暴家長的撫養權,在依據相應的法律條文對施暴家長進行懲戒後,那些受到傷害的小孩,最終還是會回到施暴者身邊。


這樣的現實會讓我們在施以援手時有所顧慮,也會使最終的結局看起來像是白費功夫。網友“福爾摩斯Syivia”便是如此:我現在比較糾結的是要不要繼續管,如果要管,除了收集虐待罪的證據之外,即使家長被定罪了,那孩子怎麼呢?交給民政部門或者福利院會更好麼?


但是,天下沒有白走的路。公眾的關注、輿論的譴責、越來越多虐童證據的曝光,將推動司法機關快速調查取證、受虐兒童及時得到救助,同時,也必將推動更加完善的兒童保護法律體系的更快建立。


2017年媒體報道了渭南繼母孫小倩虐待男童“鵬鵬”(化名),造成他顱骨大面積損傷,深度昏迷呈植物人狀態事件,引發千百萬網友共同關注。醫生在救治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傷痕後報警,警方隨即介入調查。經過充分偵查後,檢方以虐待罪和故意傷害罪對繼母提起公訴,最終兩罪並罰,判決有期徒刑16年。“鵬鵬”生父被以虐待罪、遺棄罪並罰,執行有期徒刑三年。


2018年網絡曝光的一段深圳美團前騎手及妻子虐童視頻,同樣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公安機關當天就開展調查,在確認視頻屬實後,向法院申請了女童人身安全保護令,並安排專業社工和待道辦對女童進行陪護和心理輔導,積極有效地對女童實施了救助。


03我們救贖的不只是他人,也是我們自己


穆靜:“小武,你的童年是什麼樣子呢?”


小武:“我沒有小時候,不是每個人的童年,都值得回憶的。”


《不完美的她》:醜陋不是生活的主角,每一個孩子都應被陽光照耀

劇裡,小武是泯滅人性的施暴者。但是這一句臺詞,為小武的故事埋下了伏筆。我們尚不知道他曾經的經歷,但他的心裡也藏著絕對不肯被人觸碰的角落。


而一項心理學研究的結果,也不由得不讓我們產生一些猜測:“童年遭受過虐待經歷的父母進行虐待子女的比例為30.5%左右,相對於沒有童年受虐待史的施虐者來說,是其6倍。”


我曾一度為蓮生找到緒之這樣的依靠而慶幸,一如小時候的蓮生遇到了真心疼愛她並能夠給她富足生活的養母。但是於緒之來說,此生她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救贖,小時候的記憶雖不清晰,但是個潛藏在身體裡的黑洞,給了她拒人千里的性格特徵以及孤僻怕火的怪異行徑。一如劇裡的心理醫生所說,她才是那個得了重病的人。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者在對兒童期虐待及其影響進行分析後表示,童年期受虐待的兒童長大後可能擁有反社會人格,其犯罪、酒精和毒品濫用的可能性更高,還有一系列的問題如嚴重的抑鬱障礙、焦慮障礙、創作性應激障礙等……


現在罪不可赦的壞人,或許曾經也只是一個哭泣無助的弱小生命,在絕望的人生裡渴望溫暖和關愛,在經歷過長期的虐待、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後,學會了冷酷無情,帶著滿身戾氣長大成人。無論是在現實生活還是影視作品中,當回望一個惡人的成長經歷時,經常會看到飽含疾苦的過去。


當惡魔練成,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出現在什麼地方,與誰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牽絆。但是無論誰遇到,都將是一生噩夢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