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大師冀美蓮女士的生前身後


戲劇大師冀美蓮女士的生前身後

大師便裝照

新中國成立後,在山西梨園界的晉劇舞臺,生前作為開創“丁牛郭冀”四大流派之一的冀美蓮,無疑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大師級人物。她與程伶仙、劉仙玲、劉芝蘭並稱為晉劇小旦四大師。冀美蓮天生麗質,風華絕代,與名家程玉英、張美琴以山西戲壇“三大美女”著稱。作為冀派藝術的創始人、一代晉劇大師,提起冀美蓮的旦角藝術表演,老戲迷們讚不絕口,五、六十年代的太原民間曾盛傳著一首戲諺:“抽的順風煙,逛得海子邊,聽得是丁果仙,看的是冀美蓮。”亦有“遛遛海子邊,看看冀美蓮,逛逛雙合成,抽抽順風煙”的說法,被譽為當年老太原的四大美事。於此前輩大師冀美蓮身前在廣大觀眾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戲劇大師,當我在研究中查尋這位省寶級藝術名家的相關史料時,卻發現關於評介她生平業績的文字資料少得可憐,其生前留下來的影像唱腔等視聽資料更是鮮有,實在殊為憾事。我不知道這是美蓮大師的悲哀還是我的不幸。還是在前不久,我無意中發現一個微信平臺,是由一群年輕的娃娃們創辦的,這群優秀的娃娃團隊組成晉劇青年學生會,以“百年晉劇傳佳音,青年戲迷話丹心”為口號,以新穎的形式,厚重的內容傳播戲曲文化,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從文本內容到排版製作;從音視頻選擇到圖片處理,大到選材小到標點,從不敢有所懈怠。他們有一個標準,就是強調內容的客觀、準確、理性,不浮誇、不亂加頭銜名號,堅決避免晉劇界的某些浮躁現象。隨著廣大受眾價值觀念的轉變和審美層次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觀眾渴望通過精神上的共享共情共鳴,獲得文化滋養和審美愉悅,為了更好地展示晉劇藝術的博大精深,他們一直在追求內容和形式上的合理性創新。晉劇青年學生會以保護傳承為開始,以傳播推廣為堅守,以戲迷所樂為樂,始終堅定的是為晉劇注入更深沉的精神力量和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有文化知識的推廣,還有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的傳承弘揚,更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辯證取捨、科學揚棄、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原本屬於我們有關部門、團體及人員的事情,卻讓一群熱情的青年們去做了,這一善舉何等好啊!有誰不去為他們點贊呢?就是在這個平臺裡,我發現了美蓮大師在《風箏誤》裡的一段唱腔《在小房巧打扮》以及《白蛇傳》裡《瞞過師傅到江南》等唱腔,前者早年間由中國唱片社灌製,聲音十分清晰,無絲毫雜音,我如獲至寶,一個月裡聽了不下百遍。欣賞美蓮大師的美妙唱腔,令我如飲甘露,如醉如痴,堪稱從未有過的藝術享受。

戲劇大師冀美蓮女士的生前身後

美蓮大師1921年生於文水縣下曲鎮,幼時家境貧寒,13歲拜藝人“一點紅”王有福為師,攻學晉劇花旦兼刀馬旦。因其聰明好學,進步很快,不久就隨師奔波於晉中各地演出,漸露頭角。1939年底進入晉察冀邊區“七月劇社”。當時,在毛主席的文藝思想指導下,晉劇在晉綏邊區老革命根據地開放了瑰麗的花朵,成為革命文藝戰線上銳利的藝術武器。戰鬥裡成長的“七月劇”就是一朵瑰麗的花朵。最早把晉劇藝術和革命鬥爭聯結起來的,當推“七月劇”。“七月劇”在晉綏邊區是家喻戶曉的,它是邊區人民送給“七月劇社”的愛稱。因為劇社是在1939年7月1日黨的生日成立的,因此得名)。

戲劇大師冀美蓮女士的生前身後

在黨的教育下,美蓮大師明白了戲劇可以宣傳抗日救國,戲劇原來也是一種有力的對敵鬥爭到的武器。她每天忙著學文化,受教育,唱新戲,演出了《查路條》等革命現代戲,在抗日革命根據地從事文藝工作的幾年時間,完成了從一箇舊藝人向革命的文藝工作者轉變的過程。這是她與其他藝人的區別所在。換句話說,她不只是一個優秀的藝人,更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1942年她先到太原新民戲園,後又進入新化戲園演出。在抗戰時期,美蓮大師有“山西梅蘭芳”的稱譽。建國後,歷任華北人民晉劇團、山西省晉劇院一團團長。1952年曾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二等獎。美蓮大師長相俊秀,天生麗質,扮相尤為嫵媚動人,頗會用嗓,唱腔委婉纏綿,俏麗脆氣,做戲也舒展大方,惟妙惟肖;功底紮實,戲路寬廣,造詣頗深。代表戲有《梵王宮》《百花亭》《戲叔》《雙鎖山》《七星廟》《拾玉鐲》《打金枝》等。美蓮大師在解放初期就躋身全國著名高級藝人行列,為一流藝術家。從當時全國著名藝人的基本工資來看,像湘劇名演員徐紹清、桂劇名演員尹羲的基本工資約100元,中央實驗歌劇院藝術家王昆和郭蘭英是138元,中央實驗歌劇院崑曲教師韓世昌約172元,中國戲曲學校副校長肖長華約205元,相聲大師侯寶林約240元,而冀美蓮的基本工資已達400元,僅此可知美蓮大師在全國梨園界的名氣之大。

戲劇大師冀美蓮女士的生前身後

風采照人,冠絕當世的美蓮大師為人十分純樸,性格耿直,心地善良,品行端正,堪為後人師表。美蓮大師誨人不倦的大家風範頗為人所稱道。早年在太原新化劇院時,薛小鳳、梁小云、梁小花等一班小姐妹特別喜歡美蓮大師的表演,就偷偷學她的化妝扮相,只要是美蓮大師出臺,她們沒戲時總要在武場邊聚精會神地看美蓮大師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邊觀察揣摩,邊抓緊往心裡記,時間一長,竟然學到不少東西。美蓮大師知道後,也很感動,就熱情地指導她們,傾其所學,毫不保留地傳授給這些娃娃們。這些娃娃們後來都成了舞臺上不同時期的骨幹演員,每每憶及往事,都對美蓮大師充滿感激之情。

幾幅大師的劇照:

戲劇大師冀美蓮女士的生前身後


戲劇大師冀美蓮女士的生前身後


戲劇大師冀美蓮女士的生前身後

1955年首部晉劇戲曲電影《打金枝》籌拍時,丁、牛、郭、冀應是最佳人選,且代表了晉劇四個行當典型的藝術風格。但美蓮大師以身體發福為由,主動推出新人冀萍出鏡,自己則退入幕後,這種甘為人梯的高風亮節永為後世稱道。美蓮大師先後培養了冀萍、杜玉梅等名家,再傳弟子有王曉萍、王文麗等優秀演員。她身前還將自己畢生的藝術經驗概括為特別重要的三句箴言:一、練功不能間斷,二、一出臺前就要忘掉自己,三、內心情感必須與表演程式相結合。別小看這短短的三句話,她可是美蓮大師一生藝術的心血結晶,足夠年輕演員們受用一輩子的。最可惜的是正當她為晉劇事業培養人才發揮重要作用時,因積勞成疾,身染沉痾,天不假年,英年早逝。

我想說的是,美蓮大師生前作為一位才華出眾,技藝超群的戲劇表演藝術大家,由一個身處社會底層的中路梆子名伶,經過多年的演出、教學和研究的藝術實踐活動,特別是在近半個世紀的舞臺演出生涯裡,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驗,對晉劇的繼承和發展建樹頗多,貢獻頗大。最終創立了冀派花旦表演藝術流派,成為與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並列的四大名角,成長為新中國受人愛戴的一代晉劇表演藝術家。然而,在美蓮大師的身後,我們又為她做了些什麼?我們應該拿什麼去告慰她的英靈?

戲劇大師冀美蓮女士的生前身後

在萬能的互聯網時代,我竟無法更多地查閱到她本應浩繁的文圖資料,更遑論珍貴的影像唱腔資料了。特別是當我看到位於文水縣孝義村西北角的冀美蓮與丈夫武希平先生的墳塋墓冢孤寂地置於荊棘叢生的荒郊野外,一通普通的青石墓碑淹沒在一片雜亂的蒿草之中,無人問津,滿目荒涼時,不覺感慨萬千,潸然淚下,唏噓不已,實在深感心寒。試問,山西才有幾位這樣開宗立派的藝術大師?我們愧對她啊!美蓮大師雖然永遠離開了我們,可她的精神還在,她的品格還在,她的藝術還在,她留給後世的財富還在,喜歡她的觀眾也一代代後繼有人,我們應該替長眠的美蓮大師做些什麼事呢?至少應該修整一下她的墳墓,供後來者緬懷、祭祀、憑弔。可惜我們連這點細微之事都懶的去做,還奢談什麼繼承云云,弘揚云云,這不扯淡嗎?

關於美蓮大師的唱腔藝術,時過半個多世紀,我以為她委婉動聽的唱腔藝術在今天不但沒有過時,作為後輩,我們充其量只是領略到一點皮毛而已,其精髓還遠遠沒有學到手。與大師相比,我們無疑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在高興地看到現代晉劇藝術的整體水平普遍提高同時,卻也發現具體到個人則有千人一腔的趨勢。為什麼許多老一輩藝術家的唱腔人家一聽就能分辮出來,而我們則大體相似?因為他們的唱腔各具特色,我們非常遺憾缺乏的恰恰就是個人特色。

在本文結束時,我還想說,讓我們善待、緬懷、學習、繼承屈指可數的藝術大師,至少應當做好幾件事:

一、要支持、幫助他們做好收徒拜師,培養後繼人才的工作,把冀派藝術傳承推廣下去。

二、要整理、編輯、出版藝術大師的生平業績的紙質資料,要創辦更多平臺錄製播放影像方面的視聽資料。

三、應建立包括晉劇、雁劇、蒲劇等在內的戲劇博物館,同時對有條件的藝術大師的故居要申請確定文保單位,逐步修繕、開放,對他們的墓地也要修整,供後人參觀、考察、緬懷、憑弔。等等。

這不過是一些基本的具體工作而已,想來應該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阻止我們去完成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