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清明小長假,決定回老家看看。汽車疾馳在高速公路上,一路煙雨,一路春光,兩個半小時就到老家了。

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暮春的江漢平原,鶯飛草長,奼紫嫣紅,到處散發著泥土的芬芳。一眼望不到邊的,是田野裡青青的麥苗,或是成片的油菜花。小河的水滿了,河邊的草綠了,一片萬物復甦的景象,田野裡偶爾能見到幾個農民在勞作。或是幾頭水牛點綴其中。路旁樹發了新葉,樹梢上偶能見到鳥兒用枯枝搭建的鳥巢,不遠處一排農舍上空飄蕩著一縷縷炊煙,裊裊炊煙掩映下的,就是兒時的村莊。

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感覺用那句“湖廣熟,天下足”來形容老家“監收漁稻之利”,還是遠不夠的,童年的故鄉,是細雨的小鎮,是稻香千里的沃野,是煙波的湖區,是綠荷紅菱,是水美魚肥,是蘇維埃革命老區......

每次遊歷江浙一帶的水鄉古鎮,總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我們的江漢平原,難得有一個這樣的古鎮: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細的石拱橋,傍河而居的居民,居民樓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房屋一級級伸出來,女人正在埠頭上浣洗,而離她們只有幾尺遠的烏蓬船上正升起一縷縷白白的炊煙。我的童年就是在這漿聲燈影煙雨迷濛的水鄉度過的。

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我的老家,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明清建築,灰牆黛瓦,石板小街,雕花木床、方桌茶几、應有盡有,讓人喜出望外!小時候生活在這樣的明窗淨几中,“門泊東吳萬里船,窗含西嶺千秋雪”這樣的詩句不吟自會。屋後大都有一片竹林,村旁交錯幾條小河,甚至院內都有一口井,生活其間,微波不興,榮辱不驚,平和安寧。特適合養老,這也是爸爸不願意留在宜昌與我同住的原因。小鎮街市間的隱蔽,可以把日子過得十分舒適,讓生命熨貼在既清淨又方便的角落。“小橋流水人家”那是多少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啊!是陶淵明未曾見過的桃花源。

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其實小鎮不大,不用多久就能從小鎮的一頭走到另一頭。相傳伍子胥、陳友諒、賀龍歷代英雄事蹟均在小鎮留芳傳世,更留有柳直荀一些先烈的熱血,“我失驕楊君失柳”,小鎮從遠古走來,很久以前就有村民建宅居住,聚成村莊,至明清已是頗具規模的城鎮了。如今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對象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歲月流逝,百年千年,小鎮穿越歷朝歷代的時光,而今猶如一方古玉,更顯得剔透玲瓏、空靈雋永。

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小時候老家陸路交通不便,小鎮水網交錯,河道縱橫。幾乎每個生產隊都有一條小船,父親常要我坐在船艙裡,在吱呀的漿聲中去小鎮“紅瓦倉庫”賣糧。小街傍河,人家依水,此景此情,只怕是惟有畫中才能見著了。有河便有魚,有河便有蝦,每年春夏之交,故鄉的溝渠水田,到處都可捉到小龍蝦,被送到城裡人的餐桌上,叫做油燜大蝦,味道煞是鮮美。

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風到這裡就是粘,雨到了這裡纏成線。薄暮初降,故鄉的小鎮,靜靜的,彷彿成了一幅黑白水墨畫,白灰的水、灰白的牆、淺黑的樹、深黑的瓦,或濃或淡或深或淺或遠或近,變化無窮,晨嵐曉霧,夜風星月,莫不入曲,曲曲動人心絃。也許有一天你也踏上這片土地,看那門環染銅綠,看那南方煙雨的小巷,看那搖曳的烏篷船,看那彎彎的小橋。在潑墨山水畫裡,只是沒了童年的阿嬌與丁香一樣的姑娘。

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其實,人對故鄉,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割捨不斷的一種情愫。近年來村裡人全都出去打工去了,也添了不少新丁,迎面走過來的,老人呼叫“九成”兒童敬稱“五爺”,陌生而熟悉。路上遇見不少年輕人,居然也認不出我了。讓我頓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感覺。也有出去多年不回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了,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幾蓬衰草,破漏不堪;村人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 聽說主人對這房子不拆,也不賣,聽其自然,倒了再說。看來,他對這幾間破房,還是有感情的。

那年我離開老家,是到外地去求學,一個16歲的少年從此離開生養的故鄉,因為忙於學習與工作,很少回老家。每次回家,爸爸總是提前守在村頭等我;每次離家,送我的父母總是一步三回頭,送別的場景烙印在心裡,遠行的兒肩上的揹包沉沉的,裝滿媽媽的牽掛,車子開出很遠,回頭定能看見媽媽還站在路邊,手抹淚花,風中飛舞著她的白髮。

如今我回到老家,天空一直飄著小雨,這應景的清明小雨,讓我心情特別沉重。我最親愛的媽媽離開我們已經6年了,家裡灶前空空的,房頂沒有兒時的炊煙,再也聽不到媽媽的聲音。老屋後面的小河邊,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余光中筆下最傷感的鄉愁,是母子陰陽永隔。媽媽靜若幽蘭 ,安息在這裡,靜觀人世間四季輪迴。恍惚中我又見到她微笑著對我說話,溫暖的手輕輕的撫過我溼潤的臉頰。

二爺與嬸嬸,已是白髮古稀之年,自從媽媽去世後,我每次回家總是客氣的招待我,像媽媽一樣,叮囑我以後常回家,就直接回她家,讓我重溫了媽媽的味道,那麼親切,那麼溫暖。歲月是一個比魔鬼還可怕的東西,它收颳了我的童年,搶走了我的青春,昔日的小小追風少年,也不再在田野上飛馳。業已步入中年。

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嘉華村,是我無法接受的新村名,離家30多年,滄桑鉅變,連原來的村名也消失了。蒼穹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村間道路硬化了,不再有泥濘;自來水通了,不再用挑水吃;網絡wifi通了,不再用搗弄房頂的電視天線。農村的生活狀況正在逐步改善。天道酬勤,老天已賜予我們太多的東西,彌足珍貴,我們除了感恩只有珍惜。

又見炊煙(清明回鄉見聞)

又見炊煙升起,兒時的景象歷歷在目,三十多年彈指一揮間。總讓我感慨世事變幻如白雲蒼狗。遙遠的路程昨日的夢,以及遠去的笑聲,走過很多路,常在外面闖,再次見面已不再是舊日熟悉的你我。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太多,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