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王震,新中國開國上將,在抗日戰爭極端困難的歲月,王震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率三五九旅在南泥灣屯田開荒,經過2年多的努力,開荒種田種地30餘萬畝,年產糧900餘萬斤,把南泥灣建成塞北的江南,毛澤東為他親筆題詞"有創造精神"。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王震

在解放新疆後,又是帶領部隊在新疆墾荒,進行生活生產,為新疆現代化工農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1949年2月,中央軍委決定西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時縱隊改稱軍。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彭德懷在給西北野戰軍做戰前動員

同年6月,第一野戰軍成立第一、第二兵團,王震升任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兵團政治部主任為孫志遠。第一兵團下轄第一軍、第二軍和第七軍。

7月,彭德懷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與從西安敗退的17萬國民黨軍,進行了著名的"扶眉戰役",完全解放了關中。王震率第一兵團,在戰鬥中,殲敵無數,俘虜國民黨軍8000餘人,隨後解放隴縣、固關、天水、秦安、武山等地,迫使國民黨軍第一一九軍二四七師騎兵團等部起義。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王震

1949年的9月,王震將軍率領的一兵團第二軍,翻越祁連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放了酒泉,兵鋒直指新疆。

王震根據戰場發展情況,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建議進兵新疆:"我要到新疆去,那裡需要解放,那裡需要開發建設。"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王震在新疆

王震是毛主席非常信任的戰將,擁有很強的開拓能力、凝聚能力和大局觀,總能在關鍵時刻爭挑重擔。看了王震的建議後,毛主席說道:"王震同志的意見很好,很有全局觀念。"

隨後,經過研究,中共中央批准了王震的請求。王震開始準備進疆工作。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王震在新疆

駐守在新疆的是負隅頑抗的國民黨部隊,他們並不是意見統一、精誠團結的。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新疆警備司令部的陶峙嶽和新疆政府主席包爾漢為首的主和派,另一派則是國民黨騎兵第五軍,整編第78師以及第179旅,他們是主戰派。

主戰派的實力並不小,他們佔據了國民黨駐疆軍隊的一半,而且態度堅決,發誓要與新疆共存亡,哪怕戰至一兵一卒。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王震在新疆

就在王震整裝待發,準備進兵新疆的時候,9月25日,原國民黨新疆警備司令部總司令陶峙嶽將軍率領全疆10萬官兵通電起義。原來,隨著陶峙嶽起義決心越來越大,主戰派的將領見勢不妙,紛紛逃跑了。

即使是這樣,新疆的局勢依然很亂,胡宗南的部隊,西北軍的部隊都還有在這裡的。為了儘快進軍,王震在10月5日召開誓師大會,開始大規模、連續性的行軍。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一路上,王震帶領士兵們快速肅清殘敵,快速佔領重要軍事地點。12月17日,王震率第一兵團與三區民族軍及起義部隊在迪化城郊勝利會師。包爾漢拉著王震的手說:"新疆人民盼望解放軍進疆,兩眼都盼出淚來了,盼星星盼月亮,總算盼來了。"

進入新疆城內,街道兩邊,新疆人民夾道歡迎,敲鑼打鼓,彩旗飄飄。各式各樣的橫幅掛在建築上,有歡迎解放軍的,有歌頌黨的。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解放軍進駐新疆

王震也是相當客氣,連忙說道:"這都全靠了你們和新疆人民的信任與支持,多虧了新疆各界的朋友,我們才能這麼快達到新疆啊。"

陶峙嶽也是非常高興,詩興大發,他命人拿來紙筆,思如泉湧,揮筆寫下詩一首。《七絕· 迎王震將軍入疆》: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陶峙嶽

將軍談笑指天山,

便引春風渡玉關。

絕漠紅旗招展處,

壺漿相近盡開顏。

眾人皆贊:"好詩好詩"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王震在新疆

隨後新疆軍區、新疆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彭德懷任新疆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任第一副司令員,陶峙嶽、賽福鼎分任第二、第三副司令員;包爾漢任新疆省人民政府主席。

從此,王震開始了他與新疆的故事。

在王震的統一指揮下,部隊迅速向新疆各地區擴張延伸,解決反抗武裝。起義軍由陶峙嶽率領,深入新疆腹地,肅清殘敵。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王震回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950年9月25日,新疆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陶峙嶽任司令員,王震兼任政委。中共新疆分局和新疆軍區舉行了隆重的向二十二兵團授軍旗儀式,王震宣讀了中央軍委命令,並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授予陶峙嶽。

王震在之前聽說陶峙嶽和二十二兵團副司令員趙錫光在起義前,定下約定,等到部隊解放事宜做完之後兩人就解甲歸田,過一些平淡的生活。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新疆當時的條件非常惡劣,部隊物資全靠外界源源不斷運送進來,開墾新疆就成了非常重要且急迫的事情,正是用人的時候,陶、趙二人在新疆多年,二十二兵團的人也都很信服他們,王震可不想這兩個人走,他們可是他的大幫手。

於是,在一次私人聚會上,王震就向陶峙嶽、趙錫光問起了他們當時的約定,也就是"焉耆之約"

"焉耆之約"當中有兩條是這樣的:待解放軍接近後,派員接洽,把部隊如數交給解放軍;部隊交妥後,陶、趙兩人解除一切職務,解甲歸田。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聽到王震說完後,陶、趙二人哈哈大笑,說道"那是以前的事情咯,現在我們不走了,還要和你一起建設新疆呢。"

聽完之後,王震大喜,有這兩個人留下來做幫手,建設新疆的事宜就好辦多了。況且,毛主席也來電指示,留住陶、趙等人,參與新疆建設。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萬事開頭難。王震、陶峙嶽咬緊牙關,親自上陣,率領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開展大規模生產運動,以勇敢而勤勞的精神,屯墾戍邊。當時中央軍委的指示是:一年開荒60萬畝,生產糧食50萬公擔,棉花1.8萬公擔。王震和陶峙嶽與戰士同吃同住,激勵和鼓舞著大家克服困難,在經過戰士們夜以繼日的墾荒創造後,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51年底,鑑於瑪納斯河流域試種棉花成功,新疆軍區向二十二兵團提出1952年在瑪納斯墾區植棉2萬畝,達到畝產400斤的任務。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為了很好地完成任務,王震和陶峙嶽分工合作,王震負責組織領導工作,陶峙負責物資供應。兩人通力合作,再次圓滿完成任務。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鑑於新疆建設的實際情況,王震與陶峙嶽不止一次地商量後,向中央軍委建議,將新疆部隊集體轉業,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王震主動申請進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骨灰撒在天山南北

1953年,王震因為胃病赴蘇治療,回國後,轉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離開了曾經日夜奮戰的新疆。

他的辛勤付出,使新疆的長期穩定和後來的全面發展有了良好的開端。新疆人民也很感謝他。

王震雖然人離開了新疆,但是敢打敢拼,不怕吃苦的作風卻留在了新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新疆開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