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会死吗?"死亡教育别用太用力,这两点需要注意

清明将至,我所在的父母成长营的交流群里,开始有人转发关于"死亡教育"的文章,或是分享自己跟孩子关于死亡的谈话。随着意见领袖的呼吁、国家的提倡似,"死亡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关注。

但是,到了实际操作的环节,我们这些自己都没有被好好教育的大人,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群里有位妈妈分享了她的故事,让我对"死亡教育"的方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小男孩的故事,或许你会有所感悟。

"怕死"的小锐

小锐第一次了解到死亡,是三岁时失去了心爱的小狗花花。爸爸把花花的尸体带去郊外埋掉后,小锐面对空空荡荡的狗窝问妈妈"花花去哪儿了?"

"花花死了。"妈妈诚实地回答

"为什么?"

"它生病了,病得很重。"

"他还会回来和我玩吗?"

"不会回来了。"

小锐呜呜地哭了起来。妈妈说从此他就变成了一个"怕死"的小孩。

有一次他得了扁桃体炎一直发烧,情绪非常低落,过一会儿就会哭。妈妈问他是不是很难受,小锐却说,他害怕自己生病死掉,就再也不能回来了。

虽然妈妈给他解释了,他的病并不会导致他死掉,大家都在积极给他治疗。但是小锐依旧很担心。

死亡教育≠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死

小锐的妈妈在群里说完自己的故事后,又私信我问:"是不是不该和孩子谈论死亡?我觉得这让他很恐惧。"像小锐妈妈这样的父母其实有很多,大家知道应该让孩子了解死亡,在亲人离世时让孩子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但误以为死亡教育就是给孩子讲解什么是"死亡",忽略了孩子年龄和接受程度。

对于处于"分离焦虑"期的孩子而言,即便再讲解的详细,孩子也未必能真正了解死亡的含义,但其中蕴含的分离,却会成为他们焦虑的来源。

就像故事中怕死的小锐一样,会不断地担心自己死去、妈妈死去、身边的人死去。

用"死亡"进行生命教育

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首先需要爸爸妈妈们明白的是: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完整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死亡教育三个部分。60年代,美国迷茫的一代非常颓废,吸毒自杀滥交等现象严重,为了正确引导青少年,美国的学校开始普及生命教育。意在引导孩子们"洞察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

因此,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绝不仅仅是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该如何好好活着,如何应对"我们终将死亡"这件事儿。我认为在跟孩子谈论完什么是死亡后,至少还要传达这几层意思。

首先,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告诉孩子保护身体,注意安全就可以不用害怕死亡。家中长辈去世时我曾经向大宝解释死亡就是我们的身体停止运行,长长久久的睡着。但让大宝对"睡眠"这件事儿产生了恐惧,

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睡觉。我告诉他,你还可以活很多很多年,而且只要你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锻炼身体就能活得更久。

其次,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死亡。有时候让孩子真正恐惧的,并非死亡本身,而是和他最亲密的人应对死亡的态度。孩子会从大人有节制的悲痛中,了解到死亡的严肃性,也会从清明节对先人的缅怀中,理解中国人对死亡的另外一种理解:家族和传承。

最后,让孩子思考死亡会留下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遍王侯将相贩夫走卒的人生,最终感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除了解释和安抚,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还要引导他们思考死后会留下什么。比如心爱的小狗死了,但是那些一起相处的快乐回忆依然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太姥爷死了,但他写的书依然在帮助着别人,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我们活着应该追寻的事情。

"死亡教育"需要注意这两点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时还应注意这两点:

1、 让孩子成为对话的主导,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意尺度。

比如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当他问:妈妈会不会死。实际上担心的是和妈妈分离这件事儿。如果一味地解释死亡的原理,反而会引发孩子更严重的焦虑。就不如告诉她,虽然有一天会离开,妈妈还会陪伴你很久,我们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2、 不要"美化"死亡

没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内,为了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有些家长会刻意"美化"或者"弱化"死亡。其实这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因为受游戏影响,本来现在就已经有很多孩子对于死亡和生命不够重视。父母在引导孩子理解死亡时,反而应该秉持严肃的态度。

凌晨妈妈来叨叨:

清明节到了,由于疫情原因,很多家庭都取消了祭扫的计划。虽然无法到墓地祭扫祖先,但我们依然可以给孩子们讲讲祖辈的故事,和我们相处的细节点滴。毕竟对于中国人而言,悼念亲人的死亡还有"家族精神的传承"这层含义。

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