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

一代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時間一般是定在公曆4月份的04-06日。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每年的清明節在4月份4-6日


清明紀念形式有別除夕元宵中秋,隆重程度不言而喻,最獨特的是清明是緬懷逝者先人的情感節日。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清明節歷史淵源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流傳至今,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首清明寫景抒情詩。全詩暗含節日哀愁和追尋。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牧童遙指杏花村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氣是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每個朝代雖然具體的祭祀細節略有不同但都無一不是祭祀祖先。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清明季節



清明節習俗


  • 踏青
  •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

    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稻禾青青




    • 植樹


    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古代植樹




    •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古代放紙鳶




    • 掃墓祭祀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已久。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的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古時我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因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並融匯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內容,相傳迄今。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古代祭祀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

    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並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餚,或合於時令的特色食品。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天壇祭祀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祭祀用品牛羊豬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現代祭祀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現代祭祀




    • 插柳


    有一種說法說是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同時插柳們宅上也是為了吸收春天的綠色。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古代插柳




    •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唐朝拔河比賽




    • 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古代盪鞦韆




    •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古人鬥雞




    •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古代射柳




    •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古人蹴鞠




    •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蠶花會




    雖然經過上千年的演變,近現代的清明節的祭祀習俗相比古代少了許多項目,唯一保留的是掃墓焚香燒紙錢。放風箏蹴鞠植樹等等這些古人傳統習慣相對少見,但不能否認的是,清明節的核心便是緬懷祖先,追思過去;中國人民們像傳統的朝拜者一樣,在一根香燭一張紙錢一條青柳的寄託下,一座孤墳面前,承載了太多太多的思想感懷。


    “雨紛紛,古墓草木深。”——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少先隊員緬懷先烈


    筆者不妨建議,在樹立文化自信的當下浩浩中華神州大地上,弘揚和保留這些先祖留下來的寶貴傳統文化,培訓青少年對中華命脈的認知,是21世紀新時代日益變化高及雲霄的鋼筋水泥城市所需要的文化意義。



    謹以此文,清明追思先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饗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