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

一代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时间一般是定在公历4月份的04-06日。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每年的清明节在4月份4-6日


清明纪念形式有别除夕元宵中秋,隆重程度不言而喻,最独特的是清明是缅怀逝者先人的情感节日。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清明节历史渊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流传至今,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首清明写景抒情诗。全诗暗含节日哀愁和追寻。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每个朝代虽然具体的祭祀细节略有不同但都无一不是祭祀祖先。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清明季节



清明节习俗


  • 踏青
  •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稻禾青青




    • 植树


    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古代植树




    •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古代放纸鸢




    • 扫墓祭祀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的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相传迄今。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古代祭祀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天坛祭祀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祭祀用品牛羊猪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现代祭祀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现代祭祀




    • 插柳


    有一种说法说是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同时插柳们宅上也是为了吸收春天的绿色。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古代插柳




    •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唐朝拔河比赛




    •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古代荡秋千




    •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古人斗鸡




    •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古代射柳




    •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古人蹴鞠




    •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蚕花会




    虽然经过上千年的演变,近现代的清明节的祭祀习俗相比古代少了许多项目,唯一保留的是扫墓焚香烧纸钱。放风筝蹴鞠植树等等这些古人传统习惯相对少见,但不能否认的是,清明节的核心便是缅怀祖先,追思过去;中国人民们像传统的朝拜者一样,在一根香烛一张纸钱一条青柳的寄托下,一座孤坟面前,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思想感怀。


    “雨纷纷,古墓草木深。”——中国人的清明缅怀

    少先队员缅怀先烈


    笔者不妨建议,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当下浩浩中华神州大地上,弘扬和保留这些先祖留下来的宝贵传统文化,培训青少年对中华命脉的认知,是21世纪新时代日益变化高及云霄的钢筋水泥城市所需要的文化意义。



    谨以此文,清明追思先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飨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