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先賢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風骨

嘉定這座城市有深厚的底蘊,有堅毅的品格,有奮進的精神。然而,這一切皆有源本,是歷代鄉賢、英烈為我們注入了優秀的文化基因。節屆清明,遙望他們的背影,追慕他們的風骨,並學習他們不屈不撓、艱苦奮鬥、敬業樂群、公正廉潔,愛國愛民、造福桑梓的高尚德行和寬廣胸懷,從他們的事蹟中汲取智慧和能量,無疑是對他們最好的悼念。

侯峒曾:清正剛直,以身殉道

遍檢青史,在易代鼎革之際,士大夫無非有三種選擇:一是求榮變節,二是退隱守節,三是捨身殉節。侯峒曾選擇了第三種,組織嘉定士人、鄉兵堅守孤城,與清軍浴血奮戰,譜寫了一曲流傳千古的忠義悲歌。
侯峒曾(1591-1645),字豫瞻,號廣成,明天啟(1625)五年進士,歷任南京兵部主事、江西提學參議、嘉湖道左參政等職。
他立身清正,忠直剛烈。炙手可熱的魏忠賢為了將其羅致門下,委託內閣大學士顧秉謙前去遊說,許以高位,但遭到嚴詞拒絕。進士及第後,任南京兵部主事,潔身守廉,與徐石麒、陳洪謐合稱“南部三清”。崇禎十一年(1638),出任江西提學參議,秉公執法,不受請託,甄選識拔的都是飽學博古的士子。有兩位出身益王王族的秀才因未按時參加歲試,而被侯峒曾毫不留情地革去功名。當時的益王朱慈炲倚仗皇家威勢,多次向侯峒曾施壓,要求恢復兩位秀才的功名,但終未如願。
明朝覆亡後,侯峒曾抱定了毀家紓難、捨身殉節的決心。順治二年(1645)七月四日,侯峒曾已率眾守城達半月之久,雖然多次擊退清將李成棟所率勁旅的進攻,但糧草耗盡,又遭遇傾盆大雨,軍士難以自支。清軍攻勢益急,城池最終告破。


侯峒曾與兒子玄演、玄潔投葉池自沉。清兵趕到時,三人氣息尚存,被拖出池外,亂刀砍死。
葉池今已湮滅無存,舊址位於嘉定鎮嘉定鎮城中路、清河路口東北側。1962年,嘉定縣人民委員會在舊址樹碑紀念。“葉池”二字,為時任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魏文伯所題。

遙望先賢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風骨

黃淳耀:道德文章如白日顥月

黃淳耀(1605-1645),字蘊生,號陶庵。明崇禎十六年(1642年)進士,因生性耿直,淡泊榮利,遂不求官職,南歸返鄉,讀書授徒。縱然家徒四壁,布衣粗食,也不改其志。
黃淳耀立志於聖賢之學,自律甚嚴,二十歲就著有《自鑑錄》《知過錄》。每天將白天所做之事,在夜間記錄下來。凡語言之得失,思想之純雜,無不記載,以備自己反省改過。
黃淳耀十分痛恨華而不實的八股文,與門人陸元輔組織“直言社”,倡導研究經世致用之學,寫作言之有物的文章。他精研經籍,造詣深粹,詩文卓然成家,得到時人程嘉燧、錢謙益的器重。傳世著作有《陶庵集》《山左筆談》等等。清代大儒紀曉嵐評其詩曰:“渾然天成,絕無懦響。”其文章質樸淡雅,所著《李龍眠畫羅漢記》《頑山賦》等佳作,膾炙人口,至今仍被人推崇,乃至被編入教材。淳耀又善書法,深得顏真卿神髓。

順治二年(1645),黃淳耀與侯峒曾一起領導嘉定抗清鬥爭。兵敗後,與其弟黃淵耀同時自縊於西林庵(在今上海大學嘉定校區)。當時,黃淳耀口噴鮮血,濺於壁上,入磚寸許,歷久不褪。為表敬仰,清乾隆年間詹事府詹事張鵬翀在此題“留碧”二字。


時移世易,西林庵已於民國年間廢棄。在其殉節處,有1979年所立的“陶庵留碧”碑,為革命家吳玉章手書。碑陰又鐫吳老七絕一首:“長虹碧血氣沖天,愛國英雄繼萬千。且喜紀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換人間。”
二黃先生殉難後,於清順治五年(1648年)被安葬,墓地位於今安亭鎮方泰顧壘村。

遙望先賢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風骨

錢大昕:淵博而專精的一代儒宗

錢大昕(1728-1804年),字曉徵,號辛楣,又號竹汀,清代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乾嘉學派代表人物。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乾隆四十年(1775年),錢大昕辭官回鄉,一方面潛心於學術研究,一方面致力於教書育人。
很多著名的學者,如餘姚的邵晉涵、陽湖的孫星衍、蘇州的潘世恩等,都得到過他的教誨和指導。此外,他還歷任南京鐘山書院、太倉婁東書院、蘇州紫陽書院的山長,門下弟子多達2000餘人。

錢大昕生前即飲譽海內,名震朝野,在經學、史學、輿地、金石、典制、天文、歷算以及音韻等方面都頗有建樹,有《十駕齋養新錄》《廿二史考異》《潛研堂文集》等著作數十部。近代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說:“清代三百年學術史由三位著名學者開創,除了崑山的顧炎武、休寧的戴震,就是嘉定的錢大昕。”時至今日,錢大昕更被海內外學界公認為18世紀中國最為淵博和專精的學術大師。 
實事求是,是錢大昕踐行一生的精神品格,在他的治學中體現得尤為突出。他用28年心血完成的史學代表作《廿二史考異》,對《史記》《漢書》《三國志》等歷代正史作了系統的考辨,補充遺漏,訂正訛誤,被列為“清代三大考史著作”。


在錢大昕的引領和表率下,他的弟弟錢大昭,兒子錢東壁、錢東塾,侄子錢塘、錢坫、錢東垣、錢繹、錢侗等均在學術、詩文上頗有建樹,與錢大昕一起並稱“九錢”。清代著名學者江藩評價嘉定錢氏:“一門群從皆治古學,能文章,可謂東南之望矣。”
毫不誇張地說,錢大昕還優化了嘉定整個區域的學風、士風。據光緒《嘉定縣誌》卷八《風俗》記載,在錢大昕的影響下,“後之學者仰承軌躅,無不以潛研經義、躬行實踐為宗。”意思是,其後的嘉定學者都以錢大昕為榜樣,一方面要求自己潛心學問,在學業上有所建樹,一方面注重自身的修養,砥礪品德。
錢大昕的墓坐落外岡鎮清竹園中,竹樹環繞,又有巨樟蔭護。每年,都有不少仰慕其學問道德的國內外學人前去拜謁和憑弔。

遙望先賢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風骨

許蘇民:矢志教育,以蘇民生

許蘇民(1867-1924),原名朝貴,後改名蘇民,取“以蘇民生”之義。祖籍安徽,世居南翔。清末秀才,後加入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遭清政府通緝,一度避難日本。
1911年11月6日,嘉定縣響應武昌起義。12月,許蘇民被推為嘉定縣民政長。在任期間,堅持國民參政,力行地方自治。八個月後,因厭煩官場傾軋,回南翔致力於教育事業。
早在1903年,許蘇民即創立南翔學會,以推動學術研究和興辦教育為宗旨。1909年,創辦私立南翔義務小學,手訂校訓,親定校歌。1923年秋,南翔義務小學更名為南翔公學,學生增至900多名,其中寄宿生100多名,其規模為全縣之冠。許蘇民為興辦教育,將自己的月薪及潤筆,除酌留家用外,大多充作辦學資金。自奉甚儉,不吸菸、不飲酒,出行不乘車轎。常勉勵師生要“廉潔奉公,自強不息”“不為官迷,不為財迷,不為惡勢力所懾而顛倒是非”。並以此律身,為師生楷模。
1924年7月30日,許蘇民病逝,時值江浙軍閥之戰,未能舉喪。翌年,由江蘇省教育會和省教育廳代表黃炎培、江問漁等,在南翔公學為許蘇民舉行公葬儀式。其墓在今南翔鎮蘇民學校校園內。


遙望先賢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風骨

廖家礽:叢世家公子到革命先驅

包橋村郟陸宅,馬陸塘南岸,青松翠柏中靜靜地長眠著嘉定最早的共產黨人之一、“五抗鬥爭”領導者、革命先驅——廖家礽。每逢清明時節,崇敬烈士的人們都會為他獻上一束束鮮花,緬懷他壯懷激烈的戰鬥歲月。

廖家礽(1909-1928),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世家公子。廖家是嘉定清民兩代屈指可數的望族之一,世代簪纓,名人輩出。其父廖世經歷任要職,並一度擔任駐朝鮮使官。


廖家礽1926年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後轉為中共黨員。不久,由黨組織派回嘉定,為中共嘉定特支成員,被安排到國民黨第四區(南翔)黨部工作。創辦《炸彈》三日刊,宣傳革命。1927年冬,中共嘉定縣委成立,任中共嘉定縣委委員,兼共青團嘉定縣工委書記。期間,參加由共產黨員張吉人等領導的懲辦土豪劣紳委員會,並在六里橋、外岡、方泰、日耀橋等地開展農運活動。
1928年4月,與沈金生、陸默深等一起領導“五抗鬥爭”(抗捐、抗稅、抗租、抗糧、抗債),任交通指揮。“五抗鬥爭”遭鎮壓後,廖家礽遭懸賞通緝。
5月11日凌晨,在上海狄思威路(今溧陽路)麥加里11號中共江蘇省委交通站,他與陸默深等6人同時被捕。15日,被殺害於嘉定西門外的高義橋附近,年僅19歲。

遙望先賢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風骨

嘉定有這些與先賢英烈有關的不可移動文物:
序號名稱地址保護級別1黃淳耀墓方泰顧壘村(嘉松北路泰富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錢大昕墓 清竹園內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3潛研堂(錢大昕故居)南下塘街12號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4葉池碑城中路清河路東北側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5陶庵留碧碑上海大學嘉定校區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6明忠節侯黃二先生紀念碑匯龍潭公園內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7許蘇民墓蘇民中學校園內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8廖家礽烈士墓馬陸塘南岸、沈石路西側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9高義橋嘉定鎮西大街西端、勝辛路橋西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

遙望先賢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