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先贤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风骨

嘉定这座城市有深厚的底蕴,有坚毅的品格,有奋进的精神。然而,这一切皆有源本,是历代乡贤、英烈为我们注入了优秀的文化基因。节届清明,遥望他们的背影,追慕他们的风骨,并学习他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敬业乐群、公正廉洁,爱国爱民、造福桑梓的高尚德行和宽广胸怀,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能量,无疑是对他们最好的悼念。

侯峒曾:清正刚直,以身殉道

遍检青史,在易代鼎革之际,士大夫无非有三种选择:一是求荣变节,二是退隐守节,三是舍身殉节。侯峒曾选择了第三种,组织嘉定士人、乡兵坚守孤城,与清军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忠义悲歌。
侯峒曾(1591-1645),字豫瞻,号广成,明天启(1625)五年进士,历任南京兵部主事、江西提学参议、嘉湖道左参政等职。
他立身清正,忠直刚烈。炙手可热的魏忠贤为了将其罗致门下,委托内阁大学士顾秉谦前去游说,许以高位,但遭到严词拒绝。进士及第后,任南京兵部主事,洁身守廉,与徐石麒、陈洪谧合称“南部三清”。崇祯十一年(1638),出任江西提学参议,秉公执法,不受请托,甄选识拔的都是饱学博古的士子。有两位出身益王王族的秀才因未按时参加岁试,而被侯峒曾毫不留情地革去功名。当时的益王朱慈炲倚仗皇家威势,多次向侯峒曾施压,要求恢复两位秀才的功名,但终未如愿。
明朝覆亡后,侯峒曾抱定了毁家纾难、舍身殉节的决心。顺治二年(1645)七月四日,侯峒曾已率众守城达半月之久,虽然多次击退清将李成栋所率劲旅的进攻,但粮草耗尽,又遭遇倾盆大雨,军士难以自支。清军攻势益急,城池最终告破。


侯峒曾与儿子玄演、玄洁投叶池自沉。清兵赶到时,三人气息尚存,被拖出池外,乱刀砍死。
叶池今已湮灭无存,旧址位于嘉定镇嘉定镇城中路、清河路口东北侧。1962年,嘉定县人民委员会在旧址树碑纪念。“叶池”二字,为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魏文伯所题。

遥望先贤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风骨

黄淳耀:道德文章如白日颢月

黄淳耀(1605-1645),字蕴生,号陶庵。明崇祯十六年(1642年)进士,因生性耿直,淡泊荣利,遂不求官职,南归返乡,读书授徒。纵然家徒四壁,布衣粗食,也不改其志。
黄淳耀立志于圣贤之学,自律甚严,二十岁就著有《自鉴录》《知过录》。每天将白天所做之事,在夜间记录下来。凡语言之得失,思想之纯杂,无不记载,以备自己反省改过。
黄淳耀十分痛恨华而不实的八股文,与门人陆元辅组织“直言社”,倡导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写作言之有物的文章。他精研经籍,造诣深粹,诗文卓然成家,得到时人程嘉燧、钱谦益的器重。传世著作有《陶庵集》《山左笔谈》等等。清代大儒纪晓岚评其诗曰:“浑然天成,绝无懦响。”其文章质朴淡雅,所著《李龙眠画罗汉记》《顽山赋》等佳作,脍炙人口,至今仍被人推崇,乃至被编入教材。淳耀又善书法,深得颜真卿神髓。

顺治二年(1645),黄淳耀与侯峒曾一起领导嘉定抗清斗争。兵败后,与其弟黄渊耀同时自缢于西林庵(在今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当时,黄淳耀口喷鲜血,溅于壁上,入砖寸许,历久不褪。为表敬仰,清乾隆年间詹事府詹事张鹏翀在此题“留碧”二字。


时移世易,西林庵已于民国年间废弃。在其殉节处,有1979年所立的“陶庵留碧”碑,为革命家吴玉章手书。碑阴又镌吴老七绝一首:“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万千。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换人间。”
二黄先生殉难后,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被安葬,墓地位于今安亭镇方泰顾垒村。

遥望先贤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风骨

钱大昕:渊博而专精的一代儒宗

钱大昕(1728-1804年),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清代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乾隆四十年(1775年),钱大昕辞官回乡,一方面潜心于学术研究,一方面致力于教书育人。
很多著名的学者,如余姚的邵晋涵、阳湖的孙星衍、苏州的潘世恩等,都得到过他的教诲和指导。此外,他还历任南京钟山书院、太仓娄东书院、苏州紫阳书院的山长,门下弟子多达2000余人。

钱大昕生前即饮誉海内,名震朝野,在经学、史学、舆地、金石、典制、天文、历算以及音韵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有《十驾斋养新录》《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等著作数十部。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清代三百年学术史由三位著名学者开创,除了昆山的顾炎武、休宁的戴震,就是嘉定的钱大昕。”时至今日,钱大昕更被海内外学界公认为18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 
实事求是,是钱大昕践行一生的精神品格,在他的治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他用28年心血完成的史学代表作《廿二史考异》,对《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辨,补充遗漏,订正讹误,被列为“清代三大考史著作”。


在钱大昕的引领和表率下,他的弟弟钱大昭,儿子钱东壁、钱东塾,侄子钱塘、钱坫、钱东垣、钱绎、钱侗等均在学术、诗文上颇有建树,与钱大昕一起并称“九钱”。清代著名学者江藩评价嘉定钱氏:“一门群从皆治古学,能文章,可谓东南之望矣。”
毫不夸张地说,钱大昕还优化了嘉定整个区域的学风、士风。据光绪《嘉定县志》卷八《风俗》记载,在钱大昕的影响下,“后之学者仰承轨躅,无不以潜研经义、躬行实践为宗。”意思是,其后的嘉定学者都以钱大昕为榜样,一方面要求自己潜心学问,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方面注重自身的修养,砥砺品德。
钱大昕的墓坐落外冈镇清竹园中,竹树环绕,又有巨樟荫护。每年,都有不少仰慕其学问道德的国内外学人前去拜谒和凭吊。

遥望先贤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风骨

许苏民:矢志教育,以苏民生

许苏民(1867-1924),原名朝贵,后改名苏民,取“以苏民生”之义。祖籍安徽,世居南翔。清末秀才,后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遭清政府通缉,一度避难日本。
1911年11月6日,嘉定县响应武昌起义。12月,许苏民被推为嘉定县民政长。在任期间,坚持国民参政,力行地方自治。八个月后,因厌烦官场倾轧,回南翔致力于教育事业。
早在1903年,许苏民即创立南翔学会,以推动学术研究和兴办教育为宗旨。1909年,创办私立南翔义务小学,手订校训,亲定校歌。1923年秋,南翔义务小学更名为南翔公学,学生增至900多名,其中寄宿生100多名,其规模为全县之冠。许苏民为兴办教育,将自己的月薪及润笔,除酌留家用外,大多充作办学资金。自奉甚俭,不吸烟、不饮酒,出行不乘车轿。常勉励师生要“廉洁奉公,自强不息”“不为官迷,不为财迷,不为恶势力所慑而颠倒是非”。并以此律身,为师生楷模。
1924年7月30日,许苏民病逝,时值江浙军阀之战,未能举丧。翌年,由江苏省教育会和省教育厅代表黄炎培、江问渔等,在南翔公学为许苏民举行公葬仪式。其墓在今南翔镇苏民学校校园内。


遥望先贤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风骨

廖家礽:丛世家公子到革命先驱

包桥村郏陆宅,马陆塘南岸,青松翠柏中静静地长眠着嘉定最早的共产党人之一、“五抗斗争”领导者、革命先驱——廖家礽。每逢清明时节,崇敬烈士的人们都会为他献上一束束鲜花,缅怀他壮怀激烈的战斗岁月。

廖家礽(1909-1928),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世家公子。廖家是嘉定清民两代屈指可数的望族之一,世代簪缨,名人辈出。其父廖世经历任要职,并一度担任驻朝鲜使官。


廖家礽1926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不久,由党组织派回嘉定,为中共嘉定特支成员,被安排到国民党第四区(南翔)党部工作。创办《炸弹》三日刊,宣传革命。1927年冬,中共嘉定县委成立,任中共嘉定县委委员,兼共青团嘉定县工委书记。期间,参加由共产党员张吉人等领导的惩办土豪劣绅委员会,并在六里桥、外冈、方泰、日耀桥等地开展农运活动。
1928年4月,与沈金生、陆默深等一起领导“五抗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抗粮、抗债),任交通指挥。“五抗斗争”遭镇压后,廖家礽遭悬赏通缉。
5月11日凌晨,在上海狄思威路(今溧阳路)麦加里11号中共江苏省委交通站,他与陆默深等6人同时被捕。15日,被杀害于嘉定西门外的高义桥附近,年仅19岁。

遥望先贤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风骨

嘉定有这些与先贤英烈有关的不可移动文物:
序号名称地址保护级别1黄淳耀墓方泰顾垒村(嘉松北路泰富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钱大昕墓 清竹园内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潜研堂(钱大昕故居)南下塘街12号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4叶池碑城中路清河路东北侧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5陶庵留碧碑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6明忠节侯黄二先生纪念碑汇龙潭公园内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7许苏民墓苏民中学校园内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8廖家礽烈士墓马陆塘南岸、沈石路西侧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9高义桥嘉定镇西大街西端、胜辛路桥西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遥望先贤的背影,追慕英烈的风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