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1948年8月12日,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因严重的胃穿孔病发,遽尔去世。这位现代中国的学界与文坛双栖顶级“大V”,只活了50岁,未尽其才。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朱自清,1898—1948,原籍浙江绍兴,出生江苏东海,随父定居扬州

他死时前后,日子已是极度煎熬,自称“死守”。原来白白胖胖的人,腰也弯了,就剩下38.6公斤,完全皮包骨状态。身后留下的所有余款,也只7万法币,在当时连买一个小烧饼都不够。起初病重想住院,诊费都掏不出。死前,想抽根烟而不可得——后来清华师生公祭,灵台前给放了一只烟盒,里面装有7支香烟,就是为了满足他最后的遗憾。

实际上,他的精神状况也是堪忧。那个时段,正是内战方酣之际,国家前程未卜,外界态度不明,民众颠沛流离,他不仅忧心国事,自身也不知道路在何方,反复纠结。秧歌也学着扭,可在给友人的私信中,顾虑的还是顾虑,立场并非闻一多式的勇往直前。他的思想倾向,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一个“爱平静、爱自由的个人主义者”。后世以“斗士”二字为他盖棺论定,我总觉得这是时代有激而然。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1947年,朱自清与家人在清华园北院宅前

他的为人,一向都是那种很善良纯正,可性情委实含蓄,并不太明朗的那类江南人。比如,曾经一位他素不喜欢的同事找他借钱,他稍加犹豫就大方出借,可在夜里日记中又大骂对方。


朱自清去世前几年,朱家与千万中国家庭一样,差不多已深陷水穷山尽境地,吃了上餐愁下顿,惶惶难以终日。

前些年,《朱自清日记》等书出版,很多朋友奉此新材料,有意翻案,推倒“朱自清拒领美国面粉而饿死”的流行说法,甚至认为他不但不是饿死,还是吃撑饱死云云,虽不好说完全穿凿附会,可也确实有点断章取义了。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朱自清生长的扬州

倘若真看了相关文字,即可明白,那无非是他被诊断已病入膏肓,而朱先生“生性很嘴馋”,朱家人“最后满足”而已。而且,道理其实也不辩自明,只要经济条件稍过得去,哪至于为了个胃病,就草草早早送命?所以,冯友兰就说他是以穷死、以累死、以熬死、以忧死。

1947前后,这位时人口中的“无双国士”,全部工资,只够买3袋面粉;为了能挣点外快,他天天晚上熬夜写稿,偏偏又是“苦吟派”,要求高、产量低,每日最多也就只能写个500字;他的病情,实际也早就发现,此前他胃部剧痛难忍,想入住“北大医院”治疗,但1亿法币的押金根本无法交出。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朱自清追悼会上的陈竹隐

那时,其妻陈竹隐跟清华校方借过款,没有贷到。等家人终于多方筹措到5000万法币,让他得以在8月6日动手术时,已排查出尿毒症,无可救药了。如果不是因为难堪的贫穷,一场小病怎可能拖成绝症,也根本不会在壮年之际就撒手人寰了。

他的死确实是一起悲剧。国家不幸,是所有百姓都同体大悲,不管他是“村头王二”,还是大学名教授。


朱自清死前半年多,身心是备受折磨的。他的日记,动不动就是“晚大量呕吐”、“彻夜胃痛不止”之类的记录,体重骤降数十斤,学生说他瘦成人干一般。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徐昂若,1921年12月31日

死前数夜,面对嗷嗷待哺的一群孩子,他还在撑持着写文章赚些稿费,同时为亡友闻一多收存整理遗文,完全无暇安歇。不得已,实在痛的难受,就在书房角落支了张行军床,撑不住时小憩一下。桌旁也置一痰盂,以便随时可以呕吐。

朱自清虽成名很早,20岁就崭露头角,且为知名教授,长期身任清华中文系主任,可由来才命相磨折,日子委实终身都过得很悲催。他论学问,不好讲什么,但品行绝对过硬,为人十足君子,知识分子的才情风骨一样不缺,可天地不仁,就是没赶上几天好日子,可敬可惜可叹。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

他一生,都少有真正快乐之时候。少年时代起,他就对佛学兴味盎然,“到北平来上学入了哲学系,还是嗜好找佛书看”,并非无缘无故。日记中,他常常说类似这样的话,“我尝到经济拮据而产生的自卑感”;1941年4月26日,他在成都与经济条件较优越的至友叶圣陶深谈后,当晚日记就写到,“圣陶确有勇气面对这伟大的时代”,“我不同,他有钱可维持家用,而我除债务外一无所有”。他言行经常犹豫,瞻前顾后,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当是要因。

在身边人的追忆中,他的性情一贯就是较为阴郁的。我以往翻看他文集,总疑心他患有深度抑郁症。你看他的那些文章,什么《给亡妇》、《儿女》、《背影》、《父母的责任》等等,几乎清一色都是很哀婉的叹息。他以《荷塘月色》为人所知,可清华校内哪有“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的“荷塘”,不过就是他与妻子吵架之后,一个老爷们在深夜独自压马路时,“吟玩独当明月夜”的自我幻想罢了。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2008年,朱自清之子朱闰生与嫡孙朱小涛献花篮

朱自清的文章,个性特征都是很明显的:文笔很旖旎,声声丽曲句句妍辞,可笔调却是极压抑克制的,犹如富春山居图上,四处都是乌云密布潜隐。


早年,朱自清的主要困扰,当在于有个如《红楼梦》贾政一般封建专断的父亲。《背影》一文感动几代中国人,而实际上他们父子关系一直很恶劣,最后搞到决裂的地步。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朱自清论出身,是绍兴籍诗书官宦家庭,鲁迅原配朱安还是他远房姑母,家境本来并不弱。可其父朱鸿钧,是一个儒学熏陶下的读书人,又大半辈子生活在清朝,对长子朱自清是给予厚望,又管束太苛,父权意识很严重,姨太太还多,父子交流极少,感情不亲。

朱父朱鸿钧,八岁即能记账,乡邻誉为“神童”,原任徐州烟草公卖局长,是份油差。却在1917年冬丢了职务,姨太间内讧纷起,家境随之败落,贫困潦倒下脾气愈加暴躁。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现代文学名篇《背影》,写1925年的朱自清,与父亲一路回家奔丧,其父还需借钱典当才有盘缠,可见朱家惨淡到何等局面。而且,彼时的朱自清,也已28岁了,文章中的他,还那般唯唯诺诺,也不难见证,父子之间隔阂到什么田地。他们父子关系始终都很微妙,到了后来,甚至都办法共处一室。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同为绍兴人,与鲁迅有亲,两人见过三次

《朱自清日记》中的朱鸿钧,对儿子很冷漠,很苛厉,朱自清深为困扰。日记中一再抱怨,朱父竟擅自支走他的工资;而他带儿子看望,却被父亲挡在门外的记载,也出现过好几回,父子感情已无修复的可能。朱自清原名“朱自华”,是其父取的,取“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意,后来他干脆改名"自清“,意在与其父撇清关系。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现南京浦口火车站台,朱自清父子在此作别

据朱家后人朱韵说,《背影》在1925年11月22日最初发表时,朱父是看过的:“他坐在楼上光线最好的南窗前,一字一句地阅读起来,情到深处,老泪纵横”,可朱自清从来不知道这些。中国式的父子关系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有这样的父亲,偏偏亲母又是一旧式家庭妇女,不仅无从理解他的苦闷,甚至因不够开明,在对待儿媳这事上,给他带来无穷的悔痛。

朱自清18岁考入北大,同年迎娶扬州名医武威三之女武钟谦,琴瑟相和,恩爱逾常。妻子是他在这个家庭中,唯一心心相印之人。可哪知道,朱母因为相亲时看中的,是另一位姑娘,认为武钟谦资质平平,对她态度很恶劣,动辄臭骂一顿。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武钟谦

朱自清的文章《笑的历史》,曾有隐晦提及,后来随之朱家败落,其母更迁怒于武钟谦。认为她一嫁入公公就丢职,是“丧门星”,连爱笑都是“不吉利”。也怕她有朝一日,会爬到自己头上,是以在在严防。1921年,毕业工作不久的朱自清,从扬州八中辞职离扬,同时妻子孩子都被赶回娘家,朱自清就疑心是其母挑唆。

在这种“为一点小事就恶言相向的环境里”,在外地生下第6个小孩后,31岁的武钟谦就含恨去世了。朱自清生性懦弱,这种家庭关系,这种环境,特别是爱妻抑郁而终对他的打击,可说是终生难愈的伤痛。他多年后写文章回忆武钟谦,无一不是哭腔,文字痛彻心扉,频频都是说“我如何对得起你”!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朱家扬州故居内景

朱自清的前半生,命运很像《浮生六记》中的沈复,父亲专断压制,婆媳矛盾无解,最终还得被“逐出庭外”。


后半生的朱自清,在学界、在文坛站稳头角,可随之可而来的困扰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焦心”。

得以自立的朱自清,直到黯然逝世,其精神焦炙主要聚焦在四件事上:其一,家累太重,孩子太多,收益入不敷出;其二,续弦陈竹隐女士,不是很理解他,更不擅长打点家务等,生活上不太合拍,甚至动不动吵架。他的日记中写了很多对陈女士的不满。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1932年,上海,新婚时的朱自清与陈竹隐

其三,战乱纷仍,四处奔波,偌大神州压根无法让他一张旧书桌,风雨无碍地得以安放。他本是一个散文家,却在学问大师出没的清华中文系担任系主任,学术事业上极度焦躁。其四,也是最为重要的,家国多忧,外敌入侵,烽火连天,他又非啥“精致利已主义者”,完全没心情坐而论道徒托空言,为之失眠遂成常态。

他本是名教授,按理生活不至于困顿至此。让他脱贫乏术的核心,当在于子女成群。本来,彼时的教授,薪水并不算低,可对于抗战爆发后的朱家而言,完全杯水车薪。他有过两次婚姻,全家人分散在昆明、扬州、成都三处,还有一群亲戚需要帮衬,尤其是生了9个孩子需要吃饭需要上学,乱世中文弱书生这点收入,还要经受欠薪、通货膨胀、钞票贬值等摧残,如何能够?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1946年,朱自清与陈竹隐,及孩子在一起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时,表面上每月工资有360元,可购买力实际只值战前10元,到了最后连一盒烟卷都买不起了。在日记中,他除了教书、写作,业余就是不断跑典当行,卖掉台灯、行军床、淋浴器,乃至窗帘被罩等等,贫困到了“猪狗不如”的地步。一个著名的说法:联大教授群中,朱自清的衣服一直是最破的,是云南马夫传的毡披风,昆明人纷纷侧目。

他大半生搞教育,与夏丏尊、叶圣陶并称“民国三大国文教育专家”,但他所生9个子女中,只有前后三个读过大学,其余都没机会就学,三女朱效武甚至只能读到小学毕业。长子朱迈先与次子朱闰生,中学毕业后,就走上社会分担家累,还因故被枪决。到了后来,陈竹隐不得去卖血补贴家用。朱自清在家信中,对子女满怀歉意,但也没有办法。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等

他的三子朱乔森,回忆中如此写道,父亲“从幼年到壮年,又到老年,一直承受着家庭给他的痛苦,以长子身份负起沉重的担子,供养兄弟,而现在却又要养活我们一家。他这样忙忙碌碌地过了一生,却又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言语间都是辛酸。


他的第二任夫人,陈竹隐女士,四川成都人,现代新女性,“并不是朱自清需要的那类女子”。看《朱自清日记》可见,像很多“患难夫妻”一样,柴米油盐中,时常冲突不断。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影视剧中的闻一多

陈竹隐是“待字闺中”直到29岁,经人介绍,才嫁给“土老帽”朱自清的。她出生书香世家,自小进私塾读书,也是家道败落。她父母生了12个孩子,16岁那年母亲病逝,随之父亲也撒手离去,后来能继续读书,进师范学院,全靠自立自强。为了生计,她曾去青岛作电话接线工作,攒了钱去北京学艺术,成为齐白石大师的弟子。

她愿意嫁给朱自清,一上来就是6个小孩的后母,除了看重他的人品与才华之外,就是对朱家那些孩子于心不忍。初见朱自清,她印象不大好,但还是接受了。她对困惑不已的闺蜜,如此解释过,“想到6个失去母爱的孩子,是那么不幸而又可怜”,“我怎能嫌弃这些无辜的孩子们呢?我觉得做些牺牲是值得的。”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热心参与抗战工作

可她毕竟是新女性,不像武钟谦那样,完全为丈夫活着,又年轻没经验,摩擦自然接踵而来。婚后,小孩的问题、公公的问题、喑于家务的问题,三餐没着落的问题,丈夫忙碌不理解的问题,纷至沓来。朱自清对她,是很不满的,特别是跟前妻一比,就更有怨辞了。好在,他性情隐忍,也尊重女性,扬声恶骂之类断不至于,只是“冷暴力”,遂成家常便饭,尽管也时常有温馨记载。

可实际上,陈竹隐含辛茹苦,丝毫无负朱自清。他们从相恋至结婚,到朱自清病逝,共相厮守的时光不过短短的十几年。朱自清去世时,她才45岁,毅然收拾起悲伤,乱世中护卫着一群子女,孤苦地走完余生,把他们一一培育成人。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清华大学图书馆,陈竹隐工作之地

陈竹隐一直在清华图书馆工作。一边照顾着孩子们,一边供他们念书,空闲时间则几乎都在整理朱自清书稿。她对所有子女视如己出。为给孩子们聘请一位家庭教师,她曾偷偷去医院卖过几次血。大儿子生活困顿,陈竹隐每月给寄30元,那是她全部工资的一半。

42年后,她才安详的离去。离世后,家人在她床下发现了一只小箱子,里面珍藏着75封书信,都是恋爱期间朱自清写给她的情书。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三子朱乔森


我看《朱自清日记》,最感慨万端的,是他总是幻想着吃。对于一介“吃货”而言,画饼充饥的日子应该也是极煎熬的吧。

他后期日记,谈书论学不多,最喜欢记录的,反倒是“今天吃什么”之类,还写了许多佳肴的做法。诸如,‘‘吃酥面萝卜丝饼,甚佳!”、“没有开花馒头,甚怅!”、“午后购回香蕉四枚,背杜天翁吃之,甚以为乐!”等等,遍布纸缝。他没吃时胡想,一旦食物较为充裕时,就忍不住暴饮暴食。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朱自清清华聘书

看他日记,有好几处,都是“一餐酒喝了十杯”、“一顿饭吃了七个馒头”之类,完全不加节制。如此饮食无度,加上他在抗战中颠沛流离,吃的“公米”又是“谷、秕、稗、糠、石、砂、鼠屎及霉味”掺混起来的“八宝饭”,营养自然跟不上,医疗条件若有若无,犯胃病是顺理成章之事。为之病重,直到拖死,也就不难设想了。

他的胃病,严重之时,蔬菜都无法吃了,那粗米更无法下咽,只得放嘴里嚼碎了再吐掉。有同事劝他,想尽办法弄点好米,但他回复是,知识分子要“敢作敢为”,也要“有所不为”,直至最后一刻都拒食美粟。就这样,拖到1948年8月12日,在叹息不断声中,他含恨而去。死讯传出,国内知识分子,群情震动。

另一个朱自清:鲁迅亲戚,父子决裂,夫妻失和,身后9子女多磨难

梅贻琦率清华同仁公祭

隔日,清华大学经全体商议,破天荒降半旗致哀。一位亲历者回忆说,数日后的追悼会上,大家准备请校长梅贻琦致辞,却发现他早已在底下泣不成声......

2020.4.3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