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国始于董卓终于贾诩你怎么看?

西厢奇谈


对于三国始于董卓一说,笔者能够理解且认同,但是说三国终于贾诩,这个笔者不能苟同,说汉室终于贾诩还能接受。

三国始于董卓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洛阳,废少帝刘辨,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权倾朝野,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天怒人怨。

于是,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联军推举袁绍为盟主,领车骑将军,讨伐董卓。

此战的主要参与者有十三人,分别是:

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长沙太守孙坚、奋武将军曹操;

这些人中袁绍、袁术、孔伷、韩馥、刘岱、张邈等人的官职都是董卓独揽朝政后封赏的,董卓本意是拉拢这些名士为己所用,没想到事与愿违。

后来董卓被孙坚打败,逃回了长安,讨董之战结束。

诸侯讨董路中各路诸侯虽然名义上是联合作战,但实际上都是心怀鬼胎。董卓轻易废立皇帝,东汉皇室的威严荡然无存,汉室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乱世即将到来,如何在乱世中谋取更大的利益才是这些人最关心的。

他们参与此战,并不是真的要消灭董卓。而是要了解未来逐鹿天下的竞争对手,寻找日后的盟友,消耗未来对手的实力,挑起彼此的纷争,保存自身的实力,这些才是诸侯会盟的目的。而曹操和孙坚由于地位低下,所以才会格格不入,与各诸侯的行径大相径庭。

此战后,各诸侯之间矛盾激化,到处都是割据势力,而由于朝廷被董卓控制,诸侯混战无人约束,东汉末年进入群雄逐鹿的时期,直至曹、刘、孙最终胜出,建立三国。

所以说三国始于董卓,就是因为,董卓几乎摧毁了汉室的权威,自他之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朝廷政令无人遵从,东汉王朝进入无政府状态,名存实亡。

三国终于贾诩

贾诩作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由于个人能力的出色确实对很多历史事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是说他终结了三国时代,就有点言重了。

贾诩死于公元223年,此时是曹丕为帝,三国时代才刚刚开始,距离三国时代结束还有50多年的时间,而且此时三国实力相对平衡,孙刘联盟,共抗曹魏,此时的曹魏并没有实力消灭蜀、吴,一统天下。

笔者认为,贾诩不是终结了三国,而是开启了三国时代。

曹操晚年因为继承人的问题,举棋不定。曹丕为此曾经向贾诩请教,贾诩教他戒骄戒躁,孝字为先,勤勉学习,踏实工作即可。曹操也曾问询贾诩关于立嗣的看法,贾诩只说了袁绍和刘表两个名字(此二人都是废长立幼,导致政权瓦解),曹操瞬间醒悟,当年就立曹丕为继承人。后来曹丕继位后,对贾诩感恩戴德,封赏无数。

曹丕继位后不久,就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之后刘备、孙权相继称帝,三国时代开启。

综上所述,曹丕是在贾诩的帮助下,得以执掌曹魏大权,而曹丕又是汉室的终结者和三国时代的开创者,所以可以说是贾诩促成了这一切。

至于三国的终结者是谁,那当然非司马懿及其两个宝贝儿子莫属。是他们父子三人彻底摧毁了曹魏的统治,消灭了蜀国,并促成了西晋的建立和东吴的覆灭。


聊聊过去的人和事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东汉末年这个人一个建议,开启了三国历史!古代和现代人对于他的评价很不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说起三国的谋士,很多朋友能够想起很多名字,比如诸葛亮、贾诩、郭嘉、程昱、荀彧、鲁肃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在三国第一谋士这个称号的归属上,很多朋友的意见可能不一致,毕竟每个人的喜好和评价标注不一,尽管如此,很多人对于贾诩的智谋还是非常认可的。

image.png

  《三国演义》中有个印象深刻的情节,那就是刘备在跟关羽、张飞认识的时候,曾哭着说自己一把年纪了还一事无成,而刘备出道的时候已经27岁了,在现代也是有些晚的,更不要说在当时了,而贾诩出道的时候已经45岁了,如果按照刘备的感叹,贾诩岂不是不用活了,都已经不惑之年了才出道,不过贾诩并没有气馁,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

  贾诩的角色总是在C位

  贾诩最初出山的时候跟随的是董卓,对于董卓这个人,贾诩应该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因此贾诩纵有天才,他也韬光养晦,并没有让求贤若渴的董卓发现,在追随董卓期间,贾诩并未献上任何一个计策。

  有朋友说,你这个说法不对,董卓死了以后,贾诩曾经建议李傕、郭汜杀回长安,为董卓报仇,而且他们真的这样做了,开启了三国的潘多拉盒子,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贾诩真的是认可董卓的,不会不出一个计策的,只要有贾诩出谋划策,董卓也不会死,贾诩之所以劝李傕、郭汜打回长安,主要是为了自保。

image.png

  董卓当政期间,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强迫一批人为自己服务,而这批人在董卓死后,遭到了王允的清算,也就是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都杀掉,贾诩是不可能回西凉的,因此借李傕、郭汜之手打破这个僵局,但是却打开了三国的潘多拉,这或许是贾诩也没想到的,也证明了贾诩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C位出道。

  贾诩的第二次出手则是为张绣出谋划策,这次的出谋划策也足以改变历史,张绣反叛了曹操,杀死了曹操最喜欢的大儿子曹昂,当然还有爱将典韦,试想一下,这两个人如果没死,会不会对三国的走向产生更大的影响。

  虽然干了这么件大事,但是贾诩后续还是劝张绣投降了曹操,并且张绣也没有性命之忧,而贾诩自然也就成为曹操的谋士,跟随曹操之后,贾诩干了四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官渡之战的出谋划策,在众人都不看好曹操的时候,贾诩却非常淡定的跟曹操说,袁绍撑不了多久,曹公抓住机会便可取胜,果然如贾诩所说,曹操以少胜多,消灭了袁绍。

  第二件事情就是给曹操献离间计,离间韩遂和马超,使得战争还没开打,已经产生了内乱,曹操适时出击,打败关中联军,可以说贾诩出的计谋可以说非常的到位,洞悉人心,直击问题的要害。

  第三件事就是定下曹操的世子之位,三国的电视剧太对了,对于曹植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的事情耳熟能详,当然最终胜出的是曹丕,这其中也有贾诩的功劳,鉴于贾诩的智谋,曹丕曾经问计于贾诩,贾诩没有给曹丕出什么主意,只是建议曹丕磨炼自己的心性,不违背孝道就行了,曹丕也听从贾诩的意见,采取了不争是争的态度。

  曹操也曾经询问贾诩对于世子的建议,贾诩的做法更加聪明,贾诩闭口不答,当曹操追问的时候,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曹操哈哈大笑,在当年立曹丕为世子。

image.png

  第四件事情就是退隐,贾诩是中途加入曹操的阵营的,有张绣事件在前,曹操对贾诩并不能推心置腹,虽然很多事情上曹操会问计于贾诩,却并不是曹操的心腹,跟其他四个谋士不能比,于是贾诩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曹丕当上魏王也是如此,贾诩最终安度晚年,可以算得上三国谋士中的楷模了。

  假如没有贾诩,三国会怎么样?

  前文说到,贾诩劝李傕、郭汜杀回长安,固然是为了自保,但也同时开启了三国这个潘多拉盒子,其实董卓死后,东汉的局势还没有坏到军阀可以自立的阶段,当时的曹操还想做一个能臣,而汉献帝也是非常具有才干的一个人,皇帝也是还有部分权威的,后续可能权臣依然会存在,汉献帝有时间去运筹帷幄,汉献帝还是当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这个名头不靠任何人扶助,东汉也不至于会四分五裂。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性质可就完全变了,到了许都,汉献帝的权威,衣食住行都靠的是曹操。

  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贾诩的蝴蝶效应也给出过精准的评价:

  臣松之以为传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裴松之对于贾诩给李傕、郭汜出主意这件事情的评价非常到位,就是贾诩的这个劝说,才拉开了三国的大幕,可以说三国发生的一切都是从贾诩的这次劝说开始的,而贾诩这也是第一次出谋划策,便决定了东汉的命运。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贾诩就没有三国,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和现代人对于贾诩的评价很不同,古人评价贾诩多赞叹他的谋略,现代人也是如此,而贾诩对于国家的贡献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现代人由于是一个综合的历史观,因此关注的也多是贾诩的计谋,往往就忽略掉贾诩的不经意的劝说,开启了三国的历史,而贾诩近乎妖的谋略也让他在三国中有一席之地,最后还位列三公。





宁静的大海29184229


关西第一诸侯董卓,最终导致了三国乱世的到来?

三国起始于董卓乱政,是有失偏颇的,汉末乱世到来的原因多种多样,小四今天带您一起分析一下。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东汉末年诸侯并起的先决条件:兵马。灵帝后期,天下风云突变,大贤良师张角举兵起义,史称“黄巾之乱”,黄巾波及大汉十三州,汉室朝廷无力平定,制定了影响整个汉末时代的制度:州牧制。与此同时,为应对黄巾之乱灵帝亦下诏:合行州郡可自行募兵。这位诸侯兵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当黄巾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时,汉朝已经走上了灭亡之路。

黄巾之乱上初现峥嵘的英雄豪杰,也占据了后来的半壁江山。琢郡刘备刘玄德,汉昭烈帝;东郡曹操曹孟德,魏武帝;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益州牧刘焉;太师董卓等等皆是从这里开始,一步一步走上争夺天下的道路。

如果说黄巾之路是一大诱因,那么不得不提的就是后来促进汉末乱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董卓乱政。阉党外戚争权,引得董卓进京,独揽大权。面对祸乱朝政的董卓,在当时仍然忠君爱国的曹操走上了讨打董卓之路,而群雄讨董的失败,也大大加深了诸侯们佣兵自重的想法。汉室威严不在,各地藩镇割据,相互攻伐。

所以说,董卓乱政只是汉室衰王的原因之一,王朝的更迭不仅仅是因为一两个原因促成的。灵帝卖官鬻爵,宠信阉党,迫害党人;百姓纷纷起义北地张纯,西北韩遂等等,从桓帝时便起义不断,国家疲于应付。汉室灭亡实为历史更迭的必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小四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各位看官有何指教,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原创声明:本文系小四带您看趣事原创文章,关注我,发现更多你不曾了解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