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谈《清明》一诗


清明节谈《清明》一诗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要求学生会背诵。读这首诗首先要清楚这首诗里有哪些人?

一是故人,这个故人一定是去世的亲人等;二是行人,作者看到那些去扫墓、踏青的人;三是其中扫墓结束找酒家的那个人;四是牧童;五是作者。

诗的前两句,“雨纷纷”写的是天气,这种天气描写,想表达什么情况,有什么作用?“欲断魂”,为什么用这三个字来写行人?“雨纷纷,欲断魂”给人一种怎么的感觉?是不是很难过,很伤心,挺压抑的?

我认为诗的后两句,是这首诗最有创造力的诗句。我看了很多分析,没有人谈到这两句的创造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前面两句,非常悲伤,充满伤感。但人已去,不能复活,活着的还要活着,所以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走,喝酒去。更没有想到,诗人居然让“牧童”出现。牧童是小孩子,是充满生机的孩子,代表着未来。而读“牧童遥指”,你一定能够看到牧童的表情。大凡清明上坟的人,难过者多是成人,对于那些儿童来说,他们很少很少有非常难过的,他们站在大人旁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笑就怎么笑。这就是儿童,因为他们还不懂这种“悲”。而这首诗最最了不起的一个词,就是“杏花村”,为什么不是“桃花村”,为什么不是“梨花村”?杏花的花语是什么意思?诗人杨万里咏杏五绝,其中一首是“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教过苏教版语文的都知道《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如下: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清明杏花开了。桃花呢、梨花,不是这几天开的!所以此处不能用“桃花村”“梨花村”。

而关于清明的杏花开、杏花雨,还有故事呢!

相传,杏花村很早以前叫杏花坞。每年初春,村里村外到处开着一树又一树的杏花,远远望去像天上的红云飘落人间,甚是好看。

杏花坞里有个叫石狄的年轻后生,他膀宽腰圆,臂力过人,常年以打猎为生。初夏的一个傍晚,在村后子夏山(因孔丘弟子子夏在山中教学而得名)射猎归来的石狄,正走过杏林,忽听得一丝低微的抽泣声从杏林深处传来。他寻声过去,发现一女子依树而泣,很是悲切。心地善良的猎人忙问情由,姑娘含泪诉说了家世。才知是因家遭灾,父母遇难,孤身投亲,谁知,亲戚也亡,故无处安身,在此哭泣。石狄看着姑娘那张杏花带雨般的清纯面容,顿生怜悯之心,领其回村安置邻家,一切生活由石狄打点。数日后,经乡亲们说合,俩人结为夫妻。婚后,你恩我爱,夫唱妻随,日子过得很甜美。

农谚道:“麦黄一时,杏黄一宿。”正当满树满枝的青杏透出玉黄色,即将成熟时,忽然老天爷一连下了十几天的阴雨。雨过天晴,毒花花的日头晒得本来被雨淋得涨涨地裂了水口子的黄杏“吧嗒、吧嗒”都落在地上,没出一天功夫,满筐的黄杏发热发酵,眼看就要烂掉。乡亲们急得没有法子,脸上布满了愁云。

夜幕降临,忽然有一股异香在村中幽幽飘荡。既非花香,又不似果香。石狄闻着异香推开家门。只见媳妇笑嘻嘻地舀了一碗水送到丈夫跟前,石狄正饥渴之际,猛喝一口,顿觉一股甘美的汁液直透心脾。这时媳妇才说:“这叫酒,不是水;是用发酵的杏子酿出来的,快请乡亲们尝尝。”

众人一尝,都连声叫好,纷纷打问做法,争相仿效。从此,杏花坞有了酒坊,清香甘醇的杏花美酒也远近闻名。

原来姑娘是王母娘娘瑶池的杏花仙子,因不甘王母责罚,才偷偷飘落下凡。今见乡亲们遇到困难,故用发酵的杏子酿出美酒,解了众人之急。

由于她酿造的美酒香飘天庭,使王母馋涎欲滴。急命雷公电母寻迹捉拿,为上界神仙们酿酒。

一个盛夏的午后,探得踪迹的王母亲自捉拿杏花仙子来了,她站在云端厉声喝道:“大胆杏花仙子,竟敢冒犯天规,偷下凡尘,罪在不赦!念你此番在人间酿酒辛苦,快将美酒带回天庭供仙人饮用,如若不然,化尔为云,身心俱亡。”

杏花仙子听罢,不但不害怕,反而据理力争,王母娘娘恼羞成怒,一声炸雷闪电劈下,待炸雷闪电过后,杏花仙子已不见身影。

从此,杏花坞一辈辈流传着杏花仙子酿酒的传说。每年到杏花开放时节,村里总要下一场潇潇春雨,据说,那是仙女们在天上思念亲人的泪水。

杏花有倾慕之情和幸运幸福的花语含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用儿童指给我们看,幸运、幸福在不远的地方,这也许是清明扫墓、踏青,既思念旧人,活着的人要走向幸福的含义吧。

后来,不少地方在争着说“杏花村”是他们那里的。现在,我读此诗恍然开朗,我不觉得这是哪个村了,因为在这个季节,杏花开了,哪儿都是杏花村。

所以,今天带着孩子学《清明》,一定要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伟大创造”教给今天的孩子。诗是充满创造的。这首诗的创造就在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