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有几起学生自杀事件,但小留学生在危机中却没有出现这类事情,你怎么看?

云音98


小留学生根本没那个概念,也不会觉得害怕,反到觉得还挺好,能休个长假!和我们小时候非典时期一样,在家天天玩一点也没有危机感


玲珑宝贝ling


上一次悲剧是发生在

3月27日早上,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的万科天誉花园三期发生一起坠楼事件,两名初中生坠楼身亡。这2个初中生,都是女孩。在其中一个家中阳台上,2个人一同跳下来的。

120赶来的时候,2个学生就已经都不行了,抢救不过来了。随后,其中一名但女孩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被曝光:“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但慧敏的人了”。这是对生活多么绝望的感觉。

在国内确实有很多孩子想不开,当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如果和英国这1.5万个小留学生相比的话,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很多的不同之处

一、中国和英国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要强调一下,中国的教育方式和英国的教育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

相比于国内的课堂教育,英国的教育更加多元化,而且英国的教育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希望学生在体验活动当中获得乐趣,获得知识同时,对于早期各种生活技能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课程的自由度比较高,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很好的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英国学习可能要比在国内学习压力小得很多,而且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少了很多大量的死记硬背的东西。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压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是9年义务教育,要强调孩子每天在学校当中上过多少个学时,而且有各种各样的作业更强调文化课的重要性。

二、学生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在国内的学生数量要远远的多于英国留学的学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数越多的越容易发生问题,而且发生问题的概率也是特别高的,所以在我们这个国家,在众多的人口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而像在英国留学的这些小学生,他们所发生的一些新闻和事件,无法被我们国内的媒体捕捉到,也不可能传入到我们国内来。

三、学生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

在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下,国内的学生和英国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和英国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处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学校,家长的素质和老师的素质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我们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英国的教育政策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去比较国内的孩子和英国留学的孩子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而且我相信英国也有可能出现心理有问题的孩子。

最后我想说:

其实在每个国家心理问题都是困扰了所有孩子的一个问题,因为人的成长阶段几乎是相同的,而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每个阶段的问题,这也是一定的,只不过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遇到的问题之后解决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拿国内的孩子和留学的孩子去做比较。


宇宙最好老师


国外的小留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压力状况不得而知,猜测一下估计压力不会太大,据说都是快乐学习,心情愉悦,即使现在外面危险回到国内也内心喜悦,安全了,谁还会想不开呢…

只是想多讲讲国内娃们的不同状况,从新闻报道看,发生过姐妹几个抢家里唯一一个手机上网课,抢不到手机的赌气喝农药自杀;父母见孩子学习不认真说了几句,结果孩子离家出走了…,还有几起极端跳楼自杀的事件着实让所有人感到痛心,都在纳闷和忧虑这到底是怎么了…

首先是现在孩子学业负担确实过重,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学校要升学率,重点率,任务布置给了老师,并用各种考核指标来“激励”老师们,老师们为了完成升学率和考核任务只能自己拼命教学,并监督和督促让学生拼命去学…家长期望孩子升重点,考985/211,对学校,老师和孩子给予厚望…双重压力之下,有的孩子思想和心理确实难以招架,家长情急之下难免火气和言辞过重,孩子走极端就在所难免,悲剧也在不断上演!

其次是现在教育中确实过于重视教学,忽视了生命和心理的教育和调适!读书和考试只是学习或者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某些需求或者畸形的渴望把升学率和成绩的比重一再放大,甚至把读书和成绩占据了教育和生活的全部,学生生活和教育的空间被读书完全占据,似乎没了学习和成绩孩子就不会有生活和将来…尤其是众多普通家庭更是这么认为,他们把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高工资,好前途联系在一起,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极高,只强调读书忽视和剥夺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其他方面,也就忽视对孩子进行生命和心理的教育,现在如此多的跳楼和其他自杀的悲剧,除了说孩子心理脆弱,也证明学校和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

死去元知万事空…学习成绩再好,心理脆弱没有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没有替他人着想和感恩的心,…成绩再好有什么用,动不动就用极端的行为来赌气和逃避,留给活着的亲人师长只会是无限的痛苦…

所以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本身就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和生命价值观,同时培养孩子也树立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摆正学习,生活,生命的位置,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我们任重而道远!





虞海棠


我是高中化学王,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分析角度有问题,选择的样本不合理,在英国的小留学生人数只有1.5万,而全中国的学生人数有几千万,两者根本不对等!留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疾患,焦躁茫然无助必然会诱发各种心理问题,只是还没有严重到自杀这种极端的做法而已,而国内几起自杀事件只是偶然性事件,不应该做对比分析。我国每年都会有数万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自杀,放眼全世界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近邻日本还有很多发达国家自杀人数的比例比我国还要高很多。

其次,学生因为各种心理问题而自杀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需要我国全社会去关注!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很多家长无奈的说,现在小孩真的是不知道怎样去教育了,也想不通小孩是怎么想的,一丁点也说不得,要么出走、要么跳楼。那么,现在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经不起一点儿挫折?该怎样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怎样能够承受挫折?这是整个社会、每个家长、每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究其根本是抗压能力不足。我们看到国内很多“玻璃心”的孩子,输不起、怕失败。他们的口头禅是“不行,我就要赢……”稍有不顺就哭闹、发脾气或再也不敢尝试。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缺乏失败教育。输不起的孩子背后,往往折射着家长对失败的认识误区以及不当的教育理念。

所有人都怕输,只是我们中国的孩子背负着太多的压力,更加怕输。

我们总是很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智商,但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逆商”。逆商就是挫折教育,那什么是挫折教育呢?就是要让孩子在经受挫折的时候,知道有光明。为什么有些孩子跳楼?就是他经受挫折后,他觉得就完了,觉得就一败涂地了。人生不是这样,我们必须要让孩子知道,败了不要紧,败了一定还是有光明在的。但是你光靠说教,是不行的。只有他在一次次失败中,你带他去寻找,是不是还有一线亮光,是不是就可以走出来了。走出三次后,他就知道挫折后有光明,就没有更大的人生风险。

如何让孩子正视得失成败?

1.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

在陪小孩子玩耍、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因爱孩子而一味地迁就、一味地让孩子赢,一定要适时让孩子感受一下输的滋味。当孩子因输而郁闷得时候,趁机引导孩子:成长的路上本来就是输、赢参半的,现在输的只是游戏而已,将来还会遇到更大的挑战,更需要你内心坚强起来。

另外,即便孩子因输而耍赖,也不要向孩子妥协,不妨借此告诉孩子:游戏规则就是这样,输了就是输了,敢于认输一点也不丢人,输了之后仍然坚持的孩子,才是最坚强、勇敢的。

2.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因为不想输而发脾气,本身就是自私的体现。所以当孩子表现出“输不起”的迹象时,应该先认可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引导孩子体会别人的感受:“你这次输了,很不高兴是不是?如果全是你赢,别的小朋友老是输,那他们会不会高兴呢?你觉得光你一个人高兴好,还是大家轮流高兴好呀?”

3.最重要的:家长摆正自己的“输赢观”,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

第一,以身示范,在自己面对困难和失败的时候给孩子展现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家长们尽量不要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如果您自己都经常因工作失利而垂头丧气、闷闷不乐,那孩子面对失败时怎么坚强、乐观得起来?

第二,当孩子已经面对失败或者挫折时,首先要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要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情感体验,教会孩子方法去排解情绪,发泄法、注意力转移法、自我鼓励法等都可以使用。同时,启发孩子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孩子最终走出困境。

另一方面,适当调节孩子的学习压力,最好不要动不动就提什么“回报父母”“家庭责任”“家庭重担”“出人头地”,表面上看是激励孩子,其实,这样的压力其实更难以承受。

很多精神崩溃甚至轻生的孩子,几乎都有共同特点:听话,有家庭责任心,想着将来要回报父母……

想赢,是成功者的特质;而输不起,则是失败者的通病。

一个个鲜淋淋的血的教训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正视,需要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关注,比起孩子的身体健康,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亟待解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错,但不要给他们不可承受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