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才讀懂了清明的意義

小時候的清明,只記得清明前夕,姑奶和姑姑會回老家來,清明節當天要插柳枝、吃雞蛋。那個時候的清明節還沒有假期,我們會把雞蛋或鴨蛋拿到學校裡去和小夥伴們碰,那個時候對清明節的最大印象就是碰雞蛋了吧!


等到初中高中時,對清明的些許感覺也開始變淡。


等到有一天真正離開家時,才讀懂了清明節的意義。


清明節在提醒著我們:根在哪裡,家在何處。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回不去的,都是故鄉。”


故鄉還在那裡,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但是長大後一旦離開,卻很難回去。身在他鄉,心在故鄉,故鄉成為我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棲息地。因為那片土地有著家人、鄰里和鄉親們的溫情。


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寫道“其實,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後一站。”離開故鄉之後發現,故鄉是是我們漂泊旅程中的第一站。


故鄉是我們漂泊的起點,希望不論我們漂多遠,也還能記得來時的那個起點,即使它有時候若隱若現,希望我們依舊不會改變對它的感恩和懷念。

長大後,才讀懂了清明的意義


長大後,才讀懂了清明的意義


長大後,才讀懂了清明的意義

家鄉的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