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學課:儒釋道的來龍去脈,傳統文化是打哪兒來的


北大國學課:儒釋道的來龍去脈,傳統文化是打哪兒來的

儒家

智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儒學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道德又是儒家所追尋的終極目標。所以秦始皇也成為第一個到泰山“封禪”的帝王。在此之後,“封禪大典”逐漸演變成為最高級別的國家禮儀,而除了祭祀天地外,還先後加入了狩獵、遊覽、儀仗巡遊、歌舞表演等形式,以至封禪大典的規模成了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標誌。漢武帝時期是儒家思想的一次“大換血”時期。雖然儒家因此而一躍成為眾家之首,並長期主宰我國傳統思想,但儒學也從此成為了帝王的愚民之學。君權神授,就是把皇帝的權力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質疑。人治,同樣是一種順應現實需要而產生的儒家學說。所謂“內聖外王”,實際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先“內聖”,而後“外王”。其實,這和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道理。由此來看,孝悌是君子立身的根本,也是奉行儒家思想的重要前提。這裡所提到的“道”,實際上指的就是一種社會高度的規則和秩序,同時包含道德和行為兩個層面,因為道德思想和行為舉止實際上都是由文化決定的。

從公元221年秦始皇稱始皇帝開始,到1912年清帝溥儀下詔退位,我國君主專制政體一共延續了兩千一百三十二年。在我國古代,最大的數字單位就是“萬”,但它是虛指,表示“多”和“長”的意思,比如萬壽無疆、萬國來朝等。墓葬制度逐漸形成後,所有規格和名稱有了具體規定,比如只有皇族的墓葬可以稱為陵;文臣武將的墓葬稱為冢,不為官的知識分子可以稱為墓;農民、乞丐和奴隸等底層人民的墓葬,則只能稱之為墳。此外,墓葬的規定,也存在一定的例外現象。比如,我國特有的兩位聖人,即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他們的墓葬被稱為“林”。

在“知行合一”這個觀點提出以前,儒家弟子都必須以道德規範為行為標準,需要按照這個標準不斷規範自己的行為。可以說,在儒學發展進程中,這一觀點的提出具有劃時代意義,而“知行合一”的儒家新思想也因此大受歡迎。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對此表示,科舉考試沒有年齡限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有效促成了人民的崇文思想,讓很多優秀人才修習孔孟之道,不斷為國家提供棟樑之才,促進國家穩定和發展;但另一方面,由於對當官發財的嚮往,很多人痴迷於讀書考試,最後落得“讀死書”、“死讀書”和“讀書死”的悲慘境地。

人治,同樣是一種順應現實需要而產生的儒家學說。這一學說建立在“德治”的基礎之上,其核心思想是注重那些道德高尚的人,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權力,甚至居於統治地位,進而促使整個社會的道德進步,以達到天下大治的局面。但梁漱溟教授曾經指出,從“德治”到“人治”的思想學術轉變,實際上是從“制度權力”向“個人權力”的轉變。子思在他的著述中具體闡述了“中庸之道”,其中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致中和”。子思認為,人只有在找準自己的合理定位之後,才能做出正確合理的行為,即“靜”時“中”,“動”時“和”。


北大國學課:儒釋道的來龍去脈,傳統文化是打哪兒來的


佛家(釋迦摩尼)

佛家認為,世間萬物都在“因緣聚合”中。所謂“因緣聚合”,就是說在人世間的萬事萬物中,任何事情的產生都會有原因,任何一個原因又必然會產生結果,而一個結果可能又是另外一個或幾個其他結果的原因,如此往復,生生不止。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因果循環,善惡相報”,而這個過程就是“因緣聚合”。人想要得到期望的結果,遵循大道是唯一的選擇,否則就會失去,就會迷茫,就會產生痛苦,這就是“集諦”。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度人和自度——小乘佛教只求自度,極少度人;大乘佛教則在自度的同時竭力度人,以度人為功德,並認為這也是自度的一種。實際上,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區別,是一種宗教意識上的境界高低。

“受”是一個吸收和消化的過程,可以解釋為心領神會。例如,我們把東西吃到了嘴裡,色香味都不是目的,目的是吸收食物的營養。但在實際生活和修習過程中,這個道理卻經常被忽視,因此佛家認為需要加以修煉。第五因緣,六入。“六入”是可以為我們提供外界感知的器官,即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和神經意識,這六種器官也將我們和塵世間的一切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色、聲、香、味、觸、法,佛家稱之為“六塵”。


北大國學課:儒釋道的來龍去脈,傳統文化是打哪兒來的

道家

“天”、“地”在《易經》中被譯為“陰”、“陽”,世間萬物都是由陰陽變化促生而來。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陰陽變化又被分為四個部分,即少陰、太陰、少陽、太陽,這是一個循環的整體,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繫辭傳》被認為是《十翼》中思想境界最高的。它首先介紹了卦爻的意義和排序;緊接著又用數學的方式闡述了爻辭意義的形成和排序經過,將《易經》分為察言、觀變、制器和占卜四個部分;最後綜合說明,指出《易經》是道德全書,是闡述大道大理的著作。

按照道家的說法,世人之所以有苦惱,就是因為有慾望卻又無法達成,所以要求人們捨棄慾望,因為慾望是永無止境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慾望也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力。關於違反規律,道家也有相關闡述,比如:“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在這裡,道家將“無為”上升到“無執”,實際上也就是從適應規律內部變化到適應規律外部變化的過程。“無為之治”出自《道德經》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無為之治”。北京大學哲學(宗教)系教授湯一介先生指出,想要了解道家關於“無為之治”的思想,首先就需要弄清“無為”的含義。道家將世間萬物都納入“道”中,力圖發現並遵循其運行的規律——這似乎跟“無為”的說法沒有什麼聯繫。所以在道家思想中,“無為”應該是“無違”的意思,即不違背事物運行的各種規律,而“無為之治”,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運行規律行事,不使自己有所違背。這樣的能力可能並不容易獲得,但首先必須要有這樣的意識,然後才能逐步培養出這種能力。

在當時的社會,主要的罪行有三種,分別為昏、墨、賊、殺,其中昏指的是沽名釣譽,也就是沒有高尚的德行,卻通過欺騙的手段獲得別人尊敬;墨是針對官員而言的,是指貪汙腐敗,無視法度,現在人們用的“貪墨”一詞就源於這裡;賊就是亂臣賊子,包括對主人和國家的不忠者,以及毀壞民生的統治者,三國時期劉備說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中的“賊”,就是這個意思;殺,就是殺人。我國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識受到儒家和佛家影響很深,一方面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多數為孔孟傳人,禮法觀念強烈;另一方面人們也相信輪迴和墮入畜生道的佛家思想,所以才用浸豬籠的方式對犯人施用詛咒性懲處。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浸豬籠這種刑罰的出現是由於取材方便——我國古代先民早有養豬的習慣,豬籠也是家中常備的物品,因此浸豬籠的刑罰很容易執行。

孝文化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肖蔚雲先生指出,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我們對長輩和宗祖懷有敬畏之心,就會對他們的文化懷有敬畏之心,因此也就會繼承他們的傳統文化,而這也正是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數千年來薪火相傳的重要原因所在。

北大國學課:儒釋道的來龍去脈,傳統文化是打哪兒來的

我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孝的解讀包含兩點,一是對長輩的尊敬,比如對父母的尊敬、贍養,祭祀祖先時的虔誠等;二是對傳宗接代的重視,即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國傳統文化認為,一個人不守孝道的行為有三種,首先是一味迎合父母所好,最終將其陷於不仁不義;其次是家中貧窮,父母老邁,卻仍然不想辦法謀生;最後就是不娶妻生子,延續祖宗的香火。在《論語》一書中,孔子曾不止一次地闡釋“君臣父子”這一觀念,總的來說他的解釋是:“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各守其道,天下治也。”反之,臣子和子女也要遵守自己的職責,如果對聖人之言、父母之命不加遵從,也是破壞社會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