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郁達夫是南方人,在南國的時候,每到秋天,最讓他思念的是北國有名的景點:“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但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到北平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雖然來到北平只有4天,但他卻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在文章中他對魂牽夢繞的知名景色,只是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這些北平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但經郁達夫的描述,平凡的景物卻有了不平凡的味道,細小的東西卻有了故都的秋味。因為他把那些滲透於北平人骨髓裡的傳統神韻,那種京韻京味,那種北方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寫了出來,讀後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故都的秋》多年來被選進高中語文課本,被人們熟知,那麼這篇文章的魅力在哪裡呢?

寫秋的文章,有人寫秋聲,有人寫秋形,有人寫秋色。而郁達夫是通過寫秋色、秋聲來寫秋味。他筆下的北平秋天有清、靜、悲涼的特點。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一、 郁達夫寫牽牛花,從色調上寫故都的秋“清”的特點,通過“清”寫秋的“悲涼”。

“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

他喜歡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而這兩種顏色屬於冷色系。白色乾淨、素雅;藍色寧靜、深遠;藍白的牽牛花和“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形成了北方秋的基調,給人的感覺是明淨、高遠、清涼。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不過作者仍嫌不夠,在牽牛花出場前,他特意營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的清涼的氛圍:一椽破屋、一碗濃茶、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下“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這個時候再加上牽牛花的藍朵,真的讓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氣撲面而來。

這種意境和王安石的“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相同。一個“久”字寫的不是時間,而是王安石罷相後清靜閒暇中透出的落寞。作者靜觀牽牛花,不僅看到的是故都的秋特有的“清”氣,更體現的是他當時落寞的心境。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二、郁達夫寫槐蕊,從感官角度寫故都秋的“靜”,通過“靜”寫秋的“悲涼”。

寫靜的方法我們最熟悉的是以動襯靜,最著名的詩句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郁達夫也使用了這種方法。“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便息列索的下起雨來了“等都是這種寫法。

除了聲音,郁達夫還通過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角度來描寫清秋的“靜”。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鋪得滿地”從視覺角度說明花落得時間長,沒有人發覺。早上起來才驚奇地看到,說明落蕊無聲。突出了一個“靜”字!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是靜;“氣味也沒有”,是靜;微細和柔軟的觸覺一般人難以感覺到,而作者卻能感觸得到“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兩個“極”的渲染使這份靜已不僅是環境的寂靜了,更是心境的寧靜。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落寞。”

作者能注意到掃帚的絲紋,說明他感覺細膩,而這份細膩的感覺是因為他的清閒,而這種清閒讓他感到萬分的落寞。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三、郁達夫寫秋蟬、秋雨、秋果,從感覺上寫故都秋的“悲涼”。

“天氣灰沉沉的”,樹上“淡綠微黃”的棗子,“秋蟬衰弱的殘聲”,淅瀝的雨聲,這是從視覺,聽覺、觸覺寫人“涼”的感受,但從字裡行間讀者還能讀到一種悲涼的感覺!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特別是穿著“黑色皮襖的都市閒人”之間的對話: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麼?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老北京人用北京語音一說,那種"悲涼"的味道就出來了。

作者這裡寫都市閒人閒話秋涼,其實是有言外之意的。天氣轉涼,一年將盡,秋蟬也命不久矣。而歷盡滄桑,飽嘗了人世間酸甜苦辣的作者已到中年,光陰又有多少呢!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時光飛逝,人生短暫,而作者只能捧著一杯濃茶從清晨坐看牽牛花和青空,這是何等的清閒,而這種清閒作者並不想要,所以作者感到苦悶和落寞。從這個角度來說,作者在這裡不僅說的是自然的秋天,更是人生的秋天。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總之,郁達夫筆下的秋天,秋色是冷色調的,秋聲是寂靜的,秋味是悲涼的。郁達夫的“秋”有一種“悲涼”的美感。

四、 故都的“秋”,其實是郁達夫的“秋”。

故都的秋是“悲涼”的秋,作者並未刻意去寫自身的悲涼,但字裡行間卻瀰漫著一種悲涼的氛圍。寫“清”寫的是“悲涼”,寫“靜”寫的是“悲涼”,寫人的對話,寫的依然是“悲涼”!

故都的“秋”,其實是郁達夫的“秋”。郁達夫筆下自然的秋天已經帶上了作者的主觀感情。這種悲秋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關,跟作者的文學主張有關,跟作品的創作背景也有關。

《故都的秋》: 郁達夫寫的悲涼的秋被選進高中課本,魅力何在

“悲涼”和作者的身世、性格有關。郁達夫3歲喪父,17歲來到日本,客居異鄉十年,飽受屈辱和歧視。他的性格是抑鬱、孤僻的,而這種性格也會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悲涼”和作者的文學主張有關。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得也多是“靜如止水的遁世文學”。他的作品體現著極強的“主觀色彩”。

“悲涼”跟作品的創作背景有關。作為思想進步人士,郁達夫重遊北平,想到它可能會遭到外敵踐踏;想到心愛之物可能會被別人佔有,而自己卻無力抵抗,內心是無奈和悲涼的。作者在寫作中藉著寫景把心中的苦表達了出來。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當我們透過“景”,窺視作者的“情”時,不難看出作者的愛國之情。愛國,不光愛她的強大、繁榮,也愛她在磨難中的堅強。所以,《故都的秋》美麗而不膚淺。

總之,作為一篇寫景狀物散文,《故都的秋》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很高的價值。所以被選入高中課本多年,值得學生學習。

關注“幽蘭笑一笑”,讓我們一起笑對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