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被黑人毆打:同事們發聲被罵,為何“鄧主任”會被熱搜亂燉?

近日,廣州某醫院ICU護士,在病房內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的“黑人”(男,47歲,尼日利亞籍)毆打,護士面部,脖頸處以及腰部都發現損傷。目前,涉事“黑人”已被警方控制(監管下隔離治療),待其治療結束,將立即對其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護士被黑人毆打:同事們發聲被罵,為何“鄧主任”會被熱搜亂燉?


不過,事發後,不少護士在社交媒體上發聲,卻被院領導“鄧主任”批罵。據悉,“鄧主任”是怕“影響不好”。可事實上,真正造成壞影響的是罪魁禍首的黑人暴徒,而非是為受害護士發聲的同僚們。甚至,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鄧主任的批罵”反而更加令人憤懣。

說實話,自己的醫院發生傷醫事件,最先應該解決的是“暴徒”,最先應該撫慰的是“受害者”。至於輿論場上的聲音,只要不偏不倚,客觀公正,維護正義,是應該去支持,而不是去批罵。於此,“鄧主任”所謂的“影響不好的思維”,可能比“影響不好”本身,更為影響惡劣。

要知道,醫院發生傷醫事件,報警捉拿暴徒,輿論譴責惡行,這本是合乎情理的事情。甚至,只有不斷的形成對傷醫惡行的輿論打壓,輿論警示,才能讓暴徒們不再無法無天,肆意妄為。所以,“鄧主任的批罵”,自然是有違公共監督原則的。

由此,也導致社交媒體上,不少人直言,這是“優待洋刁民”的表現。可事實上,“優待或不優待洋刁民”這可能是立場視角的問題。但是,對於惡行的懲治,總應該做到無差別對待才好。否則,“洋刁民橫行”,就會成為更多暴行的邏輯。

所以,回到“護士被黑人毆打”的事件上,就“鄧主任”的表現,以及她對“影響不好”的理解,還應該更全面地去剖析,而非只是限於“袒護洋刁民”的視角之中。事實上,她可能還真的不是為“袒護黑老外而批罵護士們”,只不過就立場的即視感而言,讓人感到有些不妥。而這背後的紛雜,著實值得玩味。

很大程度上,“鄧主任”批罵護士們在社交媒體上“發聲”,並非為解決問題,而是為“降熱度”。之所以這樣理解,是因為很多人總把惡性事件籠統看待。事實上,醫院發生傷醫事件,並不是醫院或者醫生的錯誤,而是暴徒的錯誤。

所以,作為醫院和醫生,根本就不應該為此感到恥辱,而是應該為此感到憤怒才對。或許,有人會認為“鄧主任”顧全大局,不想讓輿論跑偏,才作出的一種“批罵”姿勢。這樣的考慮邏輯可以有,但是,作為受害者的同事,在社交媒體上指出黑老外的暴行,又有什麼不妥呢?

不應該對任何人有偏見的前提,不只是享受同樣的待遇問題,而是要在作惡的懲治上,態度上,也應該無差別對待。要不然,所謂的偏見罅隙只會增大,不會彌合。所以,“鄧主任”真的不該批罵護士們發聲,而是應該鼓勵護士們發聲,讓更多人知道黑老外的卑劣行為。

世界各國的公共秩序原則不同,但是,基本的底線應該都差不多。所以,黑老外不服從醫院檢查,並且試圖強行走出隔離病房,之後還打傷護士的行為,就算放到任何國度,都應該受到嚴懲。說實話,我們不是討厭“黑老外”,而是討厭行為噁心,品行卑劣的“黑老外”。

所以,就“護士被黑人毆打事件”而言,我們就算譴責,也要只針對打人的“黑老外”,而非將所有的“黑老外”捲入其中。這其實,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存在的一種偏見。比如,一類人行為卑劣,就認為其同僚也是卑劣的。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其實是一種“偷懶的認知”,也就是“以偏概全,籠統打擊”的思維。疫情以來,這樣的“話術邏輯”其實挺多的,比如“留學生都愛耍橫”,“移民都十分矯情”,可事實上,任何群體之中,都有害群之馬,並且也都是極少數的存在。

不過,就懲治“洋刁民”上,依然還是應該零容忍,畢竟,他(她)們是“外國人”。這裡並沒有排外的意思,而是想強調,作為外國友人,即便做不到入鄉隨俗,也要做到遵紀守法。要不然,有多遠滾多遠。事實上,這次疫情中,類似的問題還挺多的。所以,就《外國人永久居住條例》而言,只能嚴,不能松。

要不然很容易養成一種“洋大爺模式”,久而久之,邊界被越拓越寬,直至沒有底線。事實上,從這位“黑老外”毆打護士的事件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他還不是簡單的攻擊,而是下死手,發狠的的攻擊。這從女護士眼角的傷口,就能看得出來。

所以,這樣的人渣,必須嚴懲。當然,有人建議,這樣的“黑老外”就不應該繼續隔離治療,而是立即遣返,讓其滾蛋。只是,作為基本的原則性,要一碼歸一碼。畢竟,在疫情之下,對於隔離性治療屬於公共性的治療,不為他考慮,也要為更多人考慮。

護士被黑人毆打:同事們發聲被罵,為何“鄧主任”會被熱搜亂燉?


所以,回到“護士被黑人毆打事件”中,最核心的問題,依然要回到涉事黑老外的身上,而非把重點跑偏,直指“鄧主任”。因為,整個事件中,“鄧主任的批罵”只是事件外延,而黑老外毆打護士的問題,才是事件的主要癥結。

當然,這不是為迴避“鄧主任”的問題,只是就事論事而已。與此同時,這其實也反映出一個現實問題。可能正因為“洋刁民”存在被優待的問題,才會讓“鄧主任的批罵”顯得更加不合時宜。所以,作為“鄧主任”來講,除卻要向“發聲的護士們”道歉,同時也要反思自己的“領導思維”。

至於,當事醫院最新的回應中說,可能有人故意在其中“挑事”,可能有些想當然。作為外圍的人來講,很多時候不見得都是一擁而上,只聽一面之詞。事實上,就算“鄧主任”被輿論圍攻,這也只是針對她的“領導思維”,並沒有針對她的“職業身份”。並且,我們也要清楚一點,不能因為職業榮耀,就見不得別人的批評:“這是病,得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