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的下場為什麼感覺那麼慘?

威史


戴梓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戴梓,字文開,生於明永曆三年,卒於清雍正四年。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僑居揚州,晚年在遼東自號“耕煙老人”。清初火器製造家。

戴梓博學多能,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長詩書繪畫,通曉天文、曆法、河渠、詩畫、史籍等,是著名的機械、兵器製造家,曾製造了“連珠銃”和“威遠將軍炮”。

戴梓被流放

如此有才能的戴梓卻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只因當年得罪了南懷仁而被其一黨誣陷“私通東洋”,康熙一怒之下把戴梓發配東北的盛京,也就是今天的瀋陽,在那裡窮苦地生活了30多年,直到1704年才被赦。1726年在貧困交加中去世。

下場悲慘的原因

戴梓被流放並不是因為什麼科學技術,戴梓這個人,是江南士大夫出身,這在清初的“政治生態”中簡直就是原罪。而且這個戴梓頗有晚明士大夫那種“公知”心態,寫詩作文經常針砭時弊,對大清朝的”豐功偉績“往往輕描淡寫,反而是揪著官吏貪腐、民生疾苦這些問題不放。比如在《猛虎行》中再次發揮“苛政猛於虎”的話題,對康熙盛世的實質進行了毫不留情揭露“稱言今歲納糧難,官止收錢不收粟。舉目周瞻四壁空,兩歲嬰兒難賣鬻。丈夫被吏牽見官,妻兒坐向窮簷哭”——也就說康熙帝的“這盛世,如你所願”本質其實是“苛政猛於虎”。康熙十七年三藩之亂正在激戰,此時葡萄牙國王阿方索送來一頭獅子,被清廷視為國勢強大的證明從而大肆宣傳。但戴梓卻在《西洋貢獅歌》中吐槽清廷上下的虛榮浮誇,並暗示朝廷對吳三桂這些猛將的涼薄寡恩,才是大亂的根源。

所以像戴梓這種人,康熙帝早就看他不順眼了!

但是,戴梓不好對付,他一不貪財二不好色,所以就很難設局,讓他”請君入甕“,因此只能搞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而“私通日本”這個罪名就再合適不過了。這種罪名看似荒謬絕倫,但是卻很容易糊里糊塗的扣到戴梓這種人頭上。因為雖然當時日本正在閉關鎖國,素不與外界交往,但是卻在實際上支持大明朝遺民的光復活動,並慷慨的接納了不少明遺民,甚至包括改名張振甫的定王朱慈炯。而戴梓少年時就曾經和明遺民中的領袖人物如錢牧齋有來往,乃翁戴蒼不僅和明遺民往來甚密,而且和遠在日本,輔佐定王的兩位謀主隱元隆琦、獨耀性日師徒也能扯上些關係。於是康熙帝就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下旨將戴梓流放瀋陽。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涯之後,年逾古稀的戴梓終於得到了新帝的赦免,但此時的戴梓卻已經習慣了流放地的生活,繼續留在這裡。並在四年後與世長辭,很是悽慘。

總結

戴梓是有真本事的,但命運不行,不該為清庭效命,類似崔浩死於拓跋氏。

其實每個朝代都會有優秀的人才出現,只是差了一些機遇,能夠名垂千古之人可謂鳳毛麟角,而像戴梓這樣能較強能力卻很少被後世之人知曉的佔有大部分。

這些人,只能在我們詳細翻閱史冊的時候,才會想起他們的名字、他們的事蹟與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