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國內需求,需要增加收入與減少稅費

昨天下鄉“送法進基層”並贈送口罩,與司法所的幹部交流。他們說前一段時間基層的任務是“安全復工復產”,這一段時間的任務是“尋找訂單”。前一陣子擔心工人不能返回工廠不能正常開工,現在則是擔心沒有訂單,畢竟珠三角地區大量的企業都是“出口貿易”。


擴大國內需求,需要增加收入與減少稅費

我說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國家,寄希望於“國際市場”其實是不安全的,“國內市場”才是關鍵。振興國內市場,既能減少“貿易摩擦”,又能經濟發展彙集全國。要開拓國內市場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增加國人的購買力,並吸引資本向國內流動。

增加國人的購買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給老百姓發錢”,讓老百姓可以“有錢消費”。例如政府發現50萬億國債,然後按照戶籍發給全體公民。為了避免有人“截留”,可以委託建設銀行或者農業銀行幫全體公民“開戶”,憑身份證或戶口本去銀行激活即可。

增加國人購買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政府購買”廉價服務,例如政府“買斷”高速公路通行費,從而免費通行;政府“補貼”日用品50%的成本價格,從而老百姓可以低價購買日用品;政府“補貼”電價、水價、燃油價、鐵路票價,從而全面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讓他們更願意消費。

增加國人購買力,最值得推崇的方式就是消滅國人的“三座大山”,那就是教育、醫療、住房的福利制度。“教育福利”,即政府購買“十二年義務教育”,普及高中(包括職業高中)教育;“醫療福利”,即政府強制購買重大疾病保險,政府承擔這些重大疾病的80%(而不是100%),也是避免資源浪費;“住房福利”則是推行“廉租房”制度,把住房分成“商品房”與“廉租房”兩類,享受同樣的“居民待遇”,但“廉租房”都是樓梯房與公共洗手間,地理位置集中在工業區附近,這才能杜絕“開著大奔住廉租房”的現象。

資本是逐利的,要吸引資本“迴流”,就應該全面“減稅”,甚至恢復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四馬分肥制度”,即投資利潤、工人工資、企業公積金、政府稅費各佔四分之一,必要時可以變成“一二三四”模式,即企業公積金佔10%,政府稅費佔20%、企業利潤佔30%、工人工資福利佔40%。工人工資佔比增加,其實就是增加了社會購買力,工人不僅是勞動者更是消費者。企業利潤增加,這才能刺激投資。政府稅費最好不超過20%,這才能讓政府“量入為出”並“藏富於民”。“降低稅負,打擊逃稅”,這才是“王道”。一旦出現“規範納稅就是企業虧損”,那個企業會規範納稅?

對於“精兵簡政”,晉朝名臣荀勖說得好,“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 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蕭曹相漢,載其清 靜,致畫一之歌,此清心之本也”。能夠交給市場的就無需設置政府機構,這才能從根本上節省龐大的行政開支。能夠通過銀行徵收稅費或者發放補助,就不需要通過政府機關。網絡化時代,政府只需要很小的“人工服務”,其他都可以交給“網絡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