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70個字,道出了對故去10年亡妻的追憶,也開闢了悼亡詩的先河

今日清明

是人們懷念親人的日子

看看蘇軾是怎麼悼念亡妻的

深情又無奈

蘇軾70個字,道出了對故去10年亡妻的追憶,也開闢了悼亡詩的先河


【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譯文】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不想讓自己去思念,自己卻難以忘懷。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淒涼悲傷。即使相逢也應該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髮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兩人互相望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就是與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斷腸的地方。

【賞析一】

  這是一首悼念亡妻王弗(1039——1065)之作。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詞題,乙卯,是宋神宗熙寧八年即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是具體做夢的日子。題為記夢,實際上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以及永不得見的哀痛。

  東坡19歲時,與年方16歲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貌美,知書達禮,侍翁姑恭謹,對詞人溫柔賢惠。王弗剛嫁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及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二人情意彌篤,恩愛有加。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5月亡故,先葬於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鄉。蘇軾依父親蘇洵言“於汝母墳塋旁葬之”,並在埋葬王弗的山頭親手種植了三萬株松樹以寄哀思。後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1048—1093),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遺風,由此也足見蘇軾對愛妻的深切思念。死別十年,蘇軾夜夢亡妻,悽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湧,不可遏止,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悼亡詞。

【賞析二】

  本詞為悼亡詞名作,是蘇軾懷念亡妻王弗所作。蘇軾十九歲時,與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的王弗完婚。王氏賢良聰慧,終日陪伴蘇軾讀書,二人情深意切,十分恩愛。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王氏病逝;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到密州任知州。雖時隔十年,他仍然對王弗一往情深,因夜中夢見亡妻,於是寫下這首悽楚哀怨的悼亡詞。本詞開了悼亡詞之先河,被推崇為悼亡詞中絕唱。

【賞析三】

  上片抒寫對亡妻永遠難忘的思念之情和愛妻去世後自己生活的淒涼、辛酸和傷痛。詞以十年裡雙方生死隔絕開篇,直陳難忘對亡妻的懷念之情。“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表達了內心無處訴說的苦悶之情。十年來,詞人在仕途中顛沛波折,歷經憂患,早已是“塵滿面,鬢如霜”,恐怕妻子認不出自己了,把對妻子的想念與現實中自己的遭遇聯繫起來,既道出了死者孤墳的淒涼,也寫出了生者的辛酸。

  下片寫夢會亡妻,妻臨窗而作,對鏡梳妝,再現當年閨房生活情景。這樣幸福的生活場景,反襯出今日無處無人訴說的悲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刻畫夢中悲傷相見的場面,此時酸甜苦辣湧上心頭,卻相對無言默默凝望,只有淚水簌簌流下千行,表現了深摯的夫妻情意。直到從夢中醒來,詞人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清冷的明月之夜,長滿小松林的墳岡,都是自己思念妻子而柔腸寸斷的地方,表達出對亡妻永不能忘懷的濃郁情思。

  全詞感情凝重,詞人將夢境與現實結合在一起,構思巧妙,筆法率直,格調高尚、悽清。

【賞析四】

  這是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全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上闋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寫實。下闋記述夢境,抒寫了詩人對亡妻執著不捨的深情。上闋記實,下闋記夢,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詞的悲傷基調。既寫了王弗,又寫了詞人自己。詞中採用白描手法,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從肺腑鏤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真淳。這首詞思致委婉,境界層出,情調淒涼哀婉,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蘇軾70個字,道出了對故去10年亡妻的追憶,也開闢了悼亡詩的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