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於春”,後一句很多人都答不對

又是一個溫暖和煦的春天,到處桃紅柳綠,大地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時,我們常常想起“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古話,勸導人們珍惜大好春光,為生活和理想奮力拼搏。

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句,就是“一日之計在於寅”。此話,原出於南朝蕭繹《纂要》。

“一年之計在於春”,後一句很多人都答不對

在《增廣賢文》中,還有更完整的表述: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

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古人將採用12個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作為一天12個時辰的名稱。“寅”是古代的計時法,是一天中的第三個時辰,相當於凌晨3時到5時,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五更”。

古人的意思是說,在寅時就要做好一天的準備。可能很多人就要說了,寅時還那麼早,我還正在甜美的夢鄉呢,古人就已經起床了嗎?

沒錯,古人與現代人不同,他們睡得早起得也早。《黃帝內經》中說:“亥時睡,寅時起,午時少休。”古人一般晚上九點鐘左右就睡了,早上三四點鐘就起床了。

“一年之計在於春”,後一句很多人都答不對

比如,北宋時規定,在五更必須準時在待漏院等候上朝。當還是滿天星辰的五更天時,文武百官們就已經在待漏院等候,一片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

而在冬天,五更時往往寒氣逼人,蘇軾就對此頗有怨言,在《薄薄酒二首》中說:“五更待漏靴滿霜,不如三伏日高睡。”

在寺廟中,僧人或道士們,一般都是在寅時就要做早課,集體在大殿內誦經。所以,僧侶們通常三點鐘就要起床做準備了。

所以,古人常用寅時起床來衡量一個人是否勤奮。明代無名氏《白兔記·牧牛》中說:“春若不耕,秋無所望;寅若不起,日無所辦;少若不勤,老無所歸。”

“一年之計在於春”,後一句很多人都答不對

當然,這也是傳統農業社會的特點,它與符合大自然的陰陽交替循環的規律。不過這句話也提醒我們,凡事早做準備,在面對突發情況時,我們就能夠從容應對。每天勤奮一點,就能彌補天賦上的差距,比如自認為不聰明的曾國藩,他每天都會堅持讀書,即便是在帶領湘軍作戰時,他也會在百忙中抽空讀幾頁書,常年不輟。

在這個美好的春天,讓我們重新振作精神,走出疫情的陰霾,一起攜手迎接未來的挑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