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接上期《唐德宗為什麼逃往奉天避難?》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目錄

1段秀實的出身

2段秀實在西域的成長經歷

3段秀實和李嗣業的關係

4兩支安西軍團合併

5安西節度使三大軍團最終統一

6段秀實為馬璘治喪

7建中之後安西軍團領導人變遷

8段秀實和朱泚的分裂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唐德宗跑到奉天,先有蘇弁接駕,後有渾瑊來護駕,從新獲得了關隴地方勢力的支持,方得喘息。但是這卻讓長安的朱泚和源休大為緊張,特別是渾瑊護駕德宗,等於說關隴地區的軍功貴族支持德宗,如果關隴軍功集團全都支持德宗,那麼,朱泚在長安是肯定呆不住的。這是入主白華殿後朱泚第二次政治危機。那麼,他該怎麼辦呢?

在此時的長安城中有一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誰?段秀實。只要獲得他的支持,朱泚就可穩坐泰山了。可以說,段秀實最後在歷史上是以大義凜然死於朱泚屠刀之下而為忠烈名臣揚名後世的。反過來,人們就缺乏對之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換言之,段秀實也是一個被大家誤解很深的人,只要是因為他的忠烈之死的光環!


1段秀實的出身

我們先來仔細看看這個段秀實的出身。

《舊唐書卷128列傳78段秀實傳》記載:

段秀實,字成公,隴州汧陽人也。祖達,左衛中郎。父行琛,洮州司馬,以秀實贈揚州大都督。

我懷疑這個段秀實是慕容前燕時期勢力非常大的段氏後裔。這個段氏非常具有戰鬥力。當然這是好多年以後了。我這裡只是懷疑,僅供參考。

這裡介紹的是段秀實是汧陽人。這個汧陽,就是現在的陝西的千陽。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唐代汧陽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千陽縣衛星圖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千陽縣地形圖


官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改左翊衛為左衛府而置,高宗龍朔二年(662) 去府字,置一人,正四品下,將軍缺,則代之,掌貳上將軍事。這說明這個左衛郎中其實是預備替補將軍的軍官,可是職位不低,四品下,中高級將領。他爺爺段達極可能在高宗或者是武后時期就是中高級軍事將領了。明顯是屬於軍功系統的人。

之後他父親作到了洮州司馬。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洮州,又稱臨潭,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


洮州,又稱臨潭,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地處中國內陸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甘肅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部。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臨潭,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臨潭,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


在這裡當司馬當然是為了對付青藏高原的吐蕃。這就積累了不少的軍事經驗了。只不過當時大唐正盛,吐蕃還不敢太猖獗而已。

到了段秀實這裡就是三代從軍了,典型的軍功家族無疑。

但是這個軍功家族還有另外的特點,就是文化修養上和家風上有了儒家士族的風氣:

秀實性至孝,六歲,母疾,水漿不入口七日,疾有間,然後飲食。及長,沉厚有斷。

其實這種至孝,我們何嘗不也可以看作是家族中有重母的文化基因呢?這就說明他家的文化不是純粹的儒家的,儒家是重視父系,所以這裡也可以側面證明段氏極為可能是鮮卑人,而非漢人。也就是說段氏家是有鮮卑的重視母族和儒家重孝的雙重文化特徵。重母則自孝,所以這個鮮卑習俗的特點就很巧妙的和儒家的重孝結合起來了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基因,自然也形成了獨特的利益集團。這個文化基因的結果就是“沉厚有斷”。所謂沉厚自然是胸有城府,這是那種大家族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有斷,則是軍功家族中培養出來的特點。“沉厚有斷”四個字絕非浪下。合起來就是段家就是當地的軍功大家族。

段秀實就是出身在這樣的環境中。

但是這裡有個小細節,就是他爺爺只是預備役的軍官,沒有實際的戰功,而他父親只是中下級軍官,似乎也沒有太大戰功,否則以武后或者玄宗的大方,早就名揚四海了。

他們家真正發達是在段秀實的時候,立功的地方是在西域。而段秀實成為關隴軍功集團的另一部分的領袖的過程也只有在西域的戰鬥中去印證了。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2段秀實在西域的成長經歷

段秀實的成長是在西域。

他的發達,是從天寶四年開始的。

天寶四載,745年,安西節度馬靈察署為別將,從討護蜜有功,授安西府別將。

天寶四年,他跟隨安西節度使馬靈察以別將的身份征討護密,有功被授予安西府別將。護蜜,也叫護密,古代西域國名。即《後漢書》之休密。今阿富汗東北境之瓦漢走廊地帶,這裡又稱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爾,是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巴達赫尚省至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東段之間的一個山谷。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整個走廊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最窄處僅15公里,最寬處約75公里。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45公里。中阿之間一年8-9個月大雪封山。歷史上曾為中國領土,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東晉高僧法顯、大唐高僧玄奘和西域佛經漢譯創始人安息高都曾經過這裡去印度研究佛法。瓦罕走廊的阿富汗地帶是1895年大英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劃定的英俄緩衝區,送給阿富汗王國。該領土及帕米爾高原本大清帝國的領土。英俄劃界事件,大清帝國府政向英、俄進行了抗議和交涉。廣義瓦罕走廊長約400公里,東西走向,其中在中國境內長約100公里。中阿邊界線只有92.45公里。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瓦罕走廊,網絡圖)

遺憾的是馬靈察這個人沒有更多的資料,不過在天寶後能做為西域節度使,其地位和能量絕不會低。馬靈察讓段秀實在這裡鍛鍊是是實實在在的培養的意思很明顯。

之後是跟隨高仙靈芝在天寶七載,748年,在怛邏斯和黑衣大食大戰。

怛羅斯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南部塔拉茲附近。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怛羅斯(網絡圖)


怛羅斯戰役是東西方兩大帝國勢力擴張的必然後果。以唐軍失敗告終。史載戰鬥持續了五日。初期戰鬥唐王朝的精銳步兵佔上風,但是兵力懸殊戰爭變成僵局,其間大唐聯軍的葛邏祿部見勢不妙,倒向大食。唐軍步兵因此與唐軍主力失去聯絡。阿拔斯王朝聯軍乘唐軍士兵發生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主力對唐朝步兵猛攻。高仙芝受到大食與葛邏祿部兩面夾擊,無力支撐而潰不成軍。於是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和別將段秀實收攏殘部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聯軍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李嗣業惟恐大食追兵將及,殺死百餘名拔汗那軍士才得以率先通過。最後高仙芝等和數千名唐兵逃至安西。此役以大食軍勝利為結局,唐三萬餘士卒,只有數千人逃脫。

如果這個故事就這麼完了,那麼我們的解讀就沒有意義了。因為過程大體就是誰講也不會有太大區別。可是,我要在這裡說的是,我的重點不在於戰事過程,而在於戰事過程的人物關係。首先,也就是段秀實和高仙芝。

《舊唐書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記載:

高仙芝,本高麗人也。父舍雞,初從河西軍,累勞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少隨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遊擊將軍。年二十餘即拜將軍,與父同班秩。事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未甚任用,後夫蒙靈察累拔擢之。開元末,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高仙芝是高麗人。這點非常重要。後來的安祿山反唐的勢力就有不高麗人。他在西域居然和父親一起同為將軍,這足以說明這支軍隊的高麗人,或者說是非關隴勢力的人不少,也就是說到了高仙芝時代,西域的唐軍的成份發生了重大變化。也許正是因為他是高麗人,所以他開始侍奉的兩位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都不大待見他。而後面的馬靈察提拔他,雖然不能說明馬靈察是鮮卑人,但是起碼說明唐軍對軍隊的人員的成份的要求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加上府兵制早就廢除,也就不難知道高仙芝應該是僱傭兵出身,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和父親一起在軍中當差作將軍。可以設想,他們父子的麾下一定會有不少類似的部曲的高麗人跟隨。

高麗人正是在府兵制敗壞,唐軍大肆吸收非漢軍和關隴貴族勢力的情況下進入唐軍的,此時,不僅是在盧龍節度使、幽州節度使,就是在西域的安西節度使方面,唐軍的成份都有大量的高麗人,這說明,今天河北,到遼寧地區的社會勢力影響是極大極大的。而安祿山謀反的地區的基礎就是今天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地區。按照常理,很難排除高仙芝部隊中不會有什麼契丹人、奚人或者是粟特胡人一類。

因此,到了高仙芝時代,唐軍安西節度使部隊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而這個高仙芝卻很欣賞段秀實。這當然證明段秀實本人認可高仙芝的治軍思想:對唐軍的成份的變化的認可。這背後當然是對這些成份後的社會利益的認可和維護了。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3,段秀實和李嗣業的關係

怛羅斯戰役後,他卻得到了高仙芝手下大將李嗣業的青睞,成了李嗣業的得力助手。

(《舊唐書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李嗣業,京兆高陵人也。身長七尺,壯勇絕倫。天寶初,隨募至安西,頻經戰鬥,於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為能。每為隊頭,所向必陷。節度使馬靈察知其勇健,每出師,令嗣業與焉。累遷至中郎將。

李嗣業是京兆高陵人。高陵,隸屬陝西省西安市,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內有奉正塬,塬體高隆,稱塬為陵,故名高陵。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三原縣高陵區)


從馬靈察對李嗣業的偏愛看,馬靈察應該是關隴集團的人。李嗣業是標準的長安城郊區的人。而李嗣業又偏愛段秀實,這說明段秀實的傾向是在關中的,當然也和高仙芝有很大比重,只是相對更傾向於關中的李嗣業而已,道理不難明白,段秀實是千陽人,李嗣業是關中人,二人都是長安都市圈人。這比起高仙芝這個外人來,肯定是有更多利益關係。

這只是李嗣業和高仙芝的差別的一面,這個差別的一面在後來是有影響的,可不要小看這個差別。

可是還有相同的一面。高仙芝也很重視李嗣業。當高仙芝接任馬靈察為安西節度使後,李嗣業就是高仙芝手下大將了。天寶六年(747年,《舊唐書》誤作天寶七年),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四鎮節度副使、行營節度使高仙芝奉命率軍攻打小勃律國。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爾吉特)。唐朝時是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諸山地區)上兩個較大的國家之一。吉爾吉特 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克什米爾西北部城市。位於吉爾吉特河南岸,海拔1,454米。人口5,000。曾為佛教中心,現為克什米爾北部經濟、交通中心。東北沿罕薩河谷經中、巴邊境的明鐵蓋山口可進入中國新疆。吉爾吉特(GILGIT)其實並不在喀喇崑崙公路上,而是在喀喇崑崙山和興都庫什山脈(HINDUKUSH)的分界河--吉爾吉特河邊上,離公路十多公里。很久以前,絲綢之路就已蜿蜒山間。那連綿了十幾個世紀的商隊,載著不僅僅是絲綢香料瓷器,還載著思想哲學宗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就是從這裡先後傳向中亞和中國的。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吉爾吉特小勃律都城)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吉爾吉特小勃律都城)


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中郎將田珍擔任左、右陌刀將。小勃律國平服,拂林、大食國等七十二國都歸順唐朝。李嗣業因功升任右威衛將軍。天寶十年(751年),李嗣業跟隨高仙芝討平石國和突騎施,高仙芝向朝廷奏報李嗣業的功勞,朝廷升任李嗣業為右金吾大將軍,留任疏勒鎮使。天寶十二年(753年),朝廷加任李嗣業為驃騎大將軍。收攏人心的意圖非常明顯。這年,封常清取代高仙芝為安西節度使。隱約間朝廷有分化安西軍系統的意思。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唐肅宗李亨徵調李嗣業,命李嗣業和郭子儀、僕固懷恩配合行動。後升任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從名義上,李嗣業此時已經是安西節度使派入關內平叛的部隊的總司令了。不過,從其直接可以接受肅宗的詔書看,他實際上已經有別於封常清系統不受安西節度使調遣,而是在名義上歸安西節度使管轄。所以,他是單獨進關勤王的。段秀實就在這一路人馬之中。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大勃律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大勃律


天寶十二載(753年),封常清取代高仙芝為安西節度使,段秀實跟著封常清攻打大勃律,進軍賀薩勞城,一戰而勝。

大勃律在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都城巴勒提斯坦。小勃律和大勃律原為勃律,是克什米爾東部拉達克地區印度河流域上游地區的古國,扼印度次大陸、中亞細亞和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區之間的交通要道。大約在公元720年以後分裂成大勃律與小勃律。

大勃律在巴基斯坦所領克什米爾的巴勒提斯坦。

巴勒提是明清時期存在於拉達克西北的一個西藏地方政權,多數人講藏語。唐朝時期的大勃律就是在巴勒提。巴勒提雖然在西藏文化圈,但是和印度、克什米爾的政治軍事關係更加密切,被印度、波斯稱為小西藏。巴勒提曾經向清朝進貢,成為清朝藩屬國。19世紀克什米爾滅巴勒提,後來英國征服克什米爾,巴勒提成為英國殖民地。

現代的巴勒提一般被成為巴爾蒂斯坦,是位於巴控克什米爾山區的一片山間盆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西北端,喀喇崑崙山脈西南端,拉達克山西部,興都庫什山脈東北端的交匯地,印度河上游河谷之中。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大勃律地區,列城上面大紅圈大致範圍)


段秀實因戰功改任命為綏德府折衝都尉。而封常清,蒲州猗氏(今山西省臨猗縣)人,唐朝名將。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寶六年(747年)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天寶十一年(752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為安西副都護,後接替高仙芝為安西節度使,並率軍攻破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天寶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安史之亂時,被唐玄宗因出師不利被處斬。

現在有對封常清的民族成分猜疑,一種認為是他是鮮卑人,一種則不是。還說他是鮮卑姓氏賁氏的改姓,不知有何證據。

山西省猗氏縣,臨猗縣古稱郇陽,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臨猗縣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併而成,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西臨黃河,東望太嶽,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境內無山,是山西省唯一的平川縣。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臨猗縣


從地圖看其實這個臨猗縣與關中的高陵區都不遠,這都是唐帝國的核心地區。也自然是唐帝國最為信賴的人群。這就是封常清解體高仙芝的原因。天寶十年,安祿山的反狀已經實分清晰了。所以,唐玄宗講高麗人高仙芝撤下來不是沒有原因的。

總之,段秀實何這四個人都有著很好的關係,很深厚的戰鬥友誼。可是後來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和封常清都因為戰敗而被玄宗處斬,李嗣業隨後戰死,馬靈察估計是早就提前去世了,後面沒有記載。

封常清之後安西節度使的實際負責人是李棲筠。當今河北趙郡李氏,大士族的手可見伸的得多長,居然將軍權抓到西域。李光弼守河陽,高其才,引為行軍司馬,兼糧料使,主抓軍隊後勤。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4兩支安西軍團合併

為定安史之亂,肅宗向各地徵兵,安西大都護府長史李棲筠選拔七千名精銳騎兵入關勤王,白孝德隨軍進入內地,在蕃將僕固懷恩的隊伍中充當軍吏。這說明這支軍隊的領導人是李棲筠。

白孝德是安西(今新疆庫車)的少數民族,是龜茲王族白氏的後裔。入關後,白孝德的部隊又跟隨郭子儀帳下僕固懷恩作戰。這樣,我們就可以梳理出一條線:大士族——胡人。這支部隊的政治性質就是大士族和胡人的聯盟軍。僕固懷恩後來反唐,說明,這個聯盟的軍隊不是很可靠。這是白孝德這支軍隊的特點。

總之,安史之亂後,安西節度使系統實際上是出來兩支部隊勤王。李嗣業一支,李棲筠一支。


郭子儀領兵屢敗叛軍,收復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白孝德因功升任裨將(副將),隸屬於河北節度使李光弼麾下。這當然是李棲筠的功勞。不過這樣一來,白孝德一支就和郭子儀和李光弼兩支軍隊都有了聯繫了。在政治上腳踏兩隻船,比較穩妥。

李嗣業死後,安西的軍隊推選安西兵馬使羌人荔非元禮為節度使。

當時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荔非元禮貪婪殘暴,不斷剋扣軍糧,經常鞭打將士,白孝德卻平易近人,愛兵如子。寶應元年(762年)二月,鎮西、北庭行營的將士群起譁變,殺死荔非元禮,推舉白孝德擔任節度使。唐肅宗久聞白孝德的才能和品行,於是任命白孝德為鎮西、北庭行營的節度使,受郭子儀的節制。這是李嗣業去世後,李嗣業軍團和李棲筠領導的軍團合併了。

這次譁變,段秀實的部隊卻完整保了下來。如果細看就會發現,李嗣業的軍隊背後沒有大士族門閥支持,自入關一直是獨立的。所謂的內部分歧,應該是門閥士族把手伸進去了,而那些反對的人不樂意。如果我們從後果看,段秀實極可能是這次內亂的主謀——我這樣想,也許確實是有些陰謀論——可是何以段秀實的部隊就完整保存下來呢?如果看到段秀實軍隊的完整,我們可以推論說段秀實其實是這次兵變的成果的受益人。從誰獲益,誰是主謀的角度推論,不能派除這個可能。因此,李嗣業去世後,李嗣業的軍隊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導向了有士族背景的一面,也就是軍權實際上落到了段秀實手裡。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段秀實的軍隊和白孝德的軍隊才能走到一起去。

之後眾人又推舉胡人白孝德為節度使。段秀實又擔任白孝德的副手。

反過來看為什麼譁變?關鍵是缺糧。肯定是李嗣業去世後,主管軍糧的對這支部隊斷供了,導致荔非元禮壓縮軍糧導致士兵不滿。而李棲筠是主管軍糧供應的。所以他的軍隊就沒有問題。因此,譁變並非沒有原因,兩軍合併也不是沒有原因,說到底就是軍糧鬧的,誰控制軍糧,誰就是軍隊的主人。


當白孝德遷任邠寧節度使的時候,奏段秀實試太常卿、支度營田二副使。當時肅宗時期,正是天下大亂的時候,關中老百姓都跑光了,缺乏糧餉,軍隊也是走到哪裡,搶到哪裡。讓段秀實作支度營田副使,這分明是讓他負責在關中地區的軍餉後勤問題。這也充分說明他在關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此外,他本人應該是很有錢,之前的李嗣業戰死,喪事就是段秀實出錢辦的。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邠寧節度使


但是,這裡最關鍵的信息卻是段秀實和胡人方面有了聯繫,這與之前的高仙芝時代有些相似。換言之,段秀實是不排斥胡人的。

在負責了白孝德的後勤後又代替了白孝德管理軍紀,成績斐然,深得代宗賞識,任命他擔任涇州刺史。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涇州刺史


廣德二年(764年),白孝德改任鄜坊、邠寧節度使,奉命抗擊吐蕃。這樣這支安西勁旅就到了關中,成為長安正北的防禦力量。


白孝德勤奮好學,戎馬倥傯之時,經常手不釋卷,因而很快就掌握儒家文化,精通曆朝掌故。可是他的副手是段秀實,那麼段秀實和他的文化興趣就應該差不多,這是大概率的。或者說猛將白孝德也許正是以段秀實為師更合邏輯。這裡的所謂歷朝掌故不是歷代的故事,而是歷代的禮儀。這從側面可以印證段秀實的文化傾向也是如此。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5安西節度使三大軍團最終統一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唐代宗以馬璘兼南道和蕃使,出訪吐蕃。不久,又任四鎮、北庭行營(治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邠寧(治今陝西彬縣)節度使兼御史大夫,旋加檢校工部尚書。這樣,白孝德和段秀實就都成為了馬璘的部下,歸他管了。朝廷將關中的核心地帶的軍權歸到漢人馬璘這裡。

馬璘的系統與之前的兩支安西軍團都不一樣,是安西節度使的又一支軍隊。按道理來說他應該受安西節度使的調動,可是史書上沒有寫,只寫他在至德元年(756年)六月,自帶三千人馬到鳳翔救駕。這說明他和之前的兩支都有所區別。到關中後他是奉命更碎李光弼作戰的。

之後為了對付吐蕃,加強涇州的防務,代宗將馬璘調至涇州,兼權知鳳翔、隴右節度副使及涇原節度、涇州刺史,其餘職位如故。而後又任河南道副元帥,以鄭(治今河南鄭州)、滑(治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二州隸屬於他。這樣,馬璘就駐紮在了涇州。這裡離他的老家扶風很近。

大曆元年(766年)二月,代宗任命馬璘兼任邠寧節度使。這就等於由他來管理白孝德的安西軍。這樣三支安西軍團就都聚集在了馬璘的麾下了。從此,白孝德和段秀實也就都成為馬璘部下。

在馬璘時期,段秀實助理馬璘管軍:

大曆元年,馬璘奏加開府儀同三司。軍中有能引二十四弓而犯盜者,璘欲免之,秀實曰:“將有私愛,則法令不一,雖韓、白復生,亦不能為理。”璘善其議,竟使殺之。璘決事有不合理者,必固爭之,得璘引過乃已。(《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段秀實傳》)

這說明段秀實在馬璘這裡已經有了極大的影響力。雖然馬璘很能打仗,可是治軍卻是段秀實的長項。這等於說軍權很大的部分在段秀實這裡。

之後配合郭子儀對吐蕃作戰又有所調動,不提。

大曆三年(768年)十二月,宰相元載認為吐蕃連年進犯,馬璘所率的四鎮軍隊駐紮邠寧,其兵力無法與吐蕃對抗。而郭子儀率領朔方重兵鎮守河中,卻處於沒有戰事的腹心之地。他便有意讓馬璘移鎮涇州,而讓郭子儀率領朔方軍隊鎮守邠州。代宗讓馬璘改任涇原節度使,將邠州、寧州(治今甘肅寧縣)、慶州(治今甘肅慶陽)歸屬於朔方。馬璘接旨後,先去涇州修築城防,讓都虞候段秀實擔任邠州留後。這樣安西軍團就成為防禦京城西北的重要力量,基本就是涇原節度使轄區範圍了。這是唐王朝對馬璘的信任,將重要的防衛方向交給馬璘負責。

涇原之地,荒涼凋殘,無法供養軍隊。為此,馬璘多次上書陳訴實情。大曆五年(770年)四月,代宗將鄭州、潁州之地劃給馬璘,並讓他兼任鄭潁節度使。甘肅的節度使居然代管鄭州和潁州,這當然是為了將這裡的租賦掉給他當軍費。所以就出現了這種奇怪的官職:涇原節度使還同時是鄭州和潁州的節度使。

大曆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777年 ),馬璘在涇州的軍中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馬璘之後的實際的這支安西軍旅的負責人是段秀實。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6段秀實為馬璘治喪

我們之前看到的都是段秀實和關隴勢力、胡人勢力的聯繫。而缺乏他和士族之間 的聯繫。應該說這方面的聯繫確實不明顯,可是他的行為卻也不是沒有一點跡象。最為典型的就是馬麟死後馬麟的葬禮是段秀實主辦的。這是他辦理的第二檔子主帥的葬禮了,前面的是李嗣業的。而辦葬禮,得懂葬禮的內套繁文縟節的禮儀。這說明,段秀實和儒家的禮法一派走的比較近,我們知道顏真卿本人就非常懂禮儀這套東西。

大曆十一年,涇原節度使馬璘病重不起,臨終以行軍司馬段秀實知節度事,付以後事。段秀實派兵嚴加把手府邸內外,調派詩員大將戒備。馬璘一死,軍中奔來哭吊者多達數千人。一時間,都聚集在帥府門口哭成一片。可是段秀實就是不讓他們進門,無論他們怎麼要求進入。注意這是不讓軍兵將校來哭靈,而非不讓人家的親戚、朋友、故舊來。一方面命押牙馬頔治喪事於內,一方面命李漢惠接賓客於外,這其實最重要的兩個人,各負其責。就不會亂了。此外,他們家的妻妾子孫位於靈堂上,這也不讓亂走動,誰來弔孝,親屬得陪著啊。而他的宗族位於靈堂外的院子裡,這是由疏到親的原則。當然也不能亂走動。此外,又挑選了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靠譜的將佐站立在庭院之前,起到震懾維護秩序的作用。府邸安排完了之後,又讓將士們在軍中哭靈,不能離開軍營。百姓則各守其家不能隨便外出走動。這就是將涇州戒嚴了。如果有離開家出來,站在一起街頭說閒話的,立刻逮捕。到了出殯的時候,不是護喪從行的人絕不許遠送。總之,是致祭拜哭,皆有儀節,送喪近遠,皆有定處,違者便以軍法從事。這種嚴密的做法不是沒有道理的,馬璘的都虞候史廷幹、兵馬使崔珍、十將(中下級軍官的名字。)張景華早就謀劃因喪作亂,被段秀實偵察到了,可是段秀實很有辦法,一方面向朝廷請求調史廷幹去長安宿衛代宗御駕,這點他是不幹部去的。之後又調崔珍屯靈臺。靈臺縣是甘肅省平涼市代管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東南與陝西省長武、彬縣、麟遊、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甘肅省崇信、涇川縣毗鄰。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靈臺縣)


然後又調張景華去外地任職,拆散了他們的陰謀團伙,不戮一人,軍府晏然。這個喪事辦得漂亮!可是最為突出的是他在喪禮方面的實際的執行的能力。

以禮法治家其實是傳統的士族的做法。所謂的傳統士族的意思就是以農業自然經濟為根本的士族的部分。所以,在這方面,我們看到段秀實的傳統的一面。

馬璘之後,朝廷拜段秀實為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鎮北庭行軍涇原鄭潁節度使。

再此期間,本傳稱他:

三四年間,吐蕃不敢犯塞,清約率易,遠近稱之。非公會,不聽樂飲酒,私室無妓媵,無贏財,退公之後,端居靜慮而已。德宗嗣位,就加檢校禮部尚書、張掖郡王。(《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段秀實傳》)

清約率易,指政事清明簡約,對地方和下屬管理比較寬容,不苛刻。這是一種寬容自由的管理風格,對下屬和百姓要求比較少。這種管理方法就,普通小老百姓當然喜歡,而那些商人階層可就更喜歡了,這樣的管理可想而知不會多收稅的。

所謂端居靜慮,是說他日常沒事的家居時候,就如僧侶一樣,滌除一切雜念,靜心思考,冥想妙理。這從文化上說他多少有些向佛教徒的方式。總之,無論是為政,還是家居,都是清靜無為。典型的自由主義管理方式。

從此可以看到他的經濟政策必然是反對唐德宗徵收房屋間架稅等一些列財經政策的。段秀實家很有錢,我們前面已經證明,所以德宗為籌措軍費的一系列極端財政政策自然就得罪了以“清明簡約、端居精慮”為特徵的段秀實及其背後的財閥豪族。

朱泚的幽州兵可是在大曆八年就來這裡防秋駐防了。這說明,安西軍團在段秀實的管理下和幽州兵團是和睦相處的!這點是要格外注意的。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7,建中之後安西軍團領導人變遷

一支勁旅,長期軍權在本系統中,是非常危險的。建中元年,朝廷借段秀實和楊炎爭論修陵陽渠的理由,罷免了段秀實的軍權,將他調入中央擔任司農卿,相當於農業部長。同時,以邠寧節度李懷光兼涇原節度使。

應該說調李懷光擔任涇原節度使是很有合理性的。一方面李懷光此時是朔方節度使,手握重兵,另外,李懷光本人其實就是胡人,而且此時李懷光大軍中有大量的胡人。在文化上是有利於他在涇原節度使上管軍的。在當時,他幾乎是第一人選。

可是他去了就將劉文喜逼反了。涇原劉文喜兵變我們在前面講過。建中元年八月,朝廷這才調朱泚擔任涇原節度使,接替李懷光的爛攤子。同時,又以舒王李讓遙領涇原節度——這就是說沒有真正的 給朱泚名份,意圖在壓制朱泚的權威。此外,又以涇州牙前兵馬使河中姚令言為留後——當然是涇州留後,涇州的實際負責人。


孟暤為涇原節度留後,自以文吏進身,不樂軍旅,頻表薦令言謹肅,堪任將帥。暤尋歸朝廷,遂拜令言為四鎮北庭行營涇原節度使、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這樣等於將涇原節度使一分為三,有三個涇原節度使了。舒王是虛的,朱泚一個,姚令言一個。不過朱泚的駐地是在鳳翔。與姚令言駐地在涇州不同。

朱泚擔任涇原節度使,可是沒有全部的名份。當然朱泚的涇原節度使不是白乾的,因為人家自己有幽州兵。而姚令言作為馬璘的舊部擔任涇州留後,說明極大程度上,應該是段秀實當時統帥的安西軍團是歸了姚令言管理的,也就是說,朝廷實際是將幽州兵和安西軍團分開的。雖然在名義上都歸朱泚管理。朝廷更是信任馬璘的人,這裡是不言而喻的。

不過話說回來,姚令言跟隨馬璘,至少和段秀實認識十多年了,這十多年,姚令言其實都是在段秀實的管理下的。這個關係非常重要,對於後來涇原兵變來說。

可是誰想到,這個姚令言早就和朱泚穿了一條褲子。

那麼,在很大程度上,難道不也是在說明段秀實也和朱泚穿了一條褲子嘛?

毫無疑問的是,作為有著長期領導安西軍團的經驗的老領導段秀實對安西軍團和朱泚的幽州軍團產生了融合性不會不知道,不會不清楚,否則他何以以精明簡約的自由風格來管理當地和軍隊呢?這不過是說對當地發生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姚令言和朱泚共同負責涇原節度使安防和軍務的局面到了四鎮之亂末期,他弟弟朱滔反唐的時候才結束的。時間是建中三年四月:

三年四月,以張鎰代泚為鳳翔隴右節度留後,留泚京師,加實封至一千戶,與一子正員官,其幽州盧龍節度、太尉、中書令並如故。(《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張鎰是個士族大夫,根本不可能領導朱泚的幽州兵團這些兇狠貪婪的虎狼之師,所以,純粹是個擺設。而真正的領導權一定還在朱泚這裡。

總之,截至到涇原兵變發生,段秀實,朱泚,姚令言實際上還是一夥的。

朝廷罷免段秀實,當然是早就擔心段秀實不聽話,原先的安西軍團鬧獨立性,尾大不掉。

在這種情況下,前面我們介紹了德宗在河南李希烈滬澗大敗唐軍之後立刻在長安徵兵的事情,目前看來背後也是另有隱情:


初,神策軍使白志貞掌召募禁兵,東征死亡者志貞皆隱不以聞,但受市井富兒賂而補之,名在軍籍受給賜,而身居市廛為販鬻。司農卿段秀實上言:"禁兵不精,其數全少,卒有患難,將何待之!"不聽。至是,上召禁兵以御賊,竟無一人至者。(《通鑑卷二百二十八》)

這是兩個徵兵思路。如果我們想到不同的徵兵思路後面是不同成份的兵卒,而後面必然是不同的領導人,那麼,段秀實的這個建議幾乎就是在和白志貞搶奪軍權。而白志貞當然沒有同意,其實就是背後的唐德宗不同意。段秀實的意思分明是說你白志貞不行,可是交給我段秀實肯定行。要知道,白志貞當年是李光弼的軍事參謀,段秀實也跟隨李光弼作戰過,二人本來是老相識的,何以思路還不同?自然是立場不同。白志貞要替唐德宗把守軍權,當然不會聽段秀實的。可悲的是,不聽,還就出亂子,如果聽了呢?軍權也沒有了。反正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一個司農卿居然干涉軍務——典型的越權。德宗能不警惕?你段秀實在我最艱難的時候跳出來對軍務說三道四,想幹什麼?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涇原亂兵入長安之後,唐德宗急得火燒屁股,有忠臣之稱的段秀實為什麼會沒有出來阻止亂兵入宮搶劫。放眼長安城,此時最能阻止涇原兵的一定是段秀實,而他前敢於處理郭子儀家的亂兵,後敢處理馬璘的亂兵,從能力來說,阻止涇原兵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一方面他沒有主動出來,另外,唐德宗在關鍵時刻,居然也沒有派他出來,君臣彼此疏離和猜忌之心已經強到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否則唐德宗何以不讓這位老臣來出面處理?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宦官出來。這說明,此時的段秀實已經豬八戒摔耙子——不伺候了。唐德宗就是想請,人家也不出面。人家就是來德宗笑話的。

這也就說明,為什麼,德宗出逃奉天后,段秀實居然沒有跟隨護駕,更沒有在那三天自由選擇期離開的原因。段秀實在朱泚稱帝之前是一直站在朱泚和源休一派的。

正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夥的,所以,當同為關隴貴族的蘇弁和渾瑊選擇了唐德宗後,朱泚立刻來找涇原軍團——原安西軍團的老領導段秀實來支持自己,絕非沒有原因。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8,段秀實和朱泚的分裂


先來看通鑑關於段秀實和朱泚的相關段落:


朱泚以司農卿段秀實久失兵柄,意其必怏怏,遣數十騎召之。秀實閉門拒之,騎士逾垣入,劫之以兵。秀實自度不免,乃謂子弟曰:"國家有患,吾於何避之,當以死徇社稷;汝曹宜人自求生。"乃往見泚。泚喜曰:"段公來,吾事濟矣。"延坐問計。秀實說之曰:"公本以忠義著聞天下,今涇軍以犒賜不豐,遽有披猩,使乘輿播越。夫犒賜不豐,有司之過也,天子安得知之!公宜以此開諭將士,示以禍福,奉迎乘輿,復歸宮闕,此莫大之功也!"泚默然不悅,然以秀實與己皆為朝廷所廢,遂推心委之。左驍衛將軍劉海濱、涇原都虞候何明禮、孔目官岐靈嶽,皆秀實素所厚也,秀實密與之謀誅泚,迎乘輿。(《通鑑卷228》)

從字面看,似乎段秀實沒有參與政變。我感覺不象。當時安西軍團的老領導就只有段秀實了,如果他不默認,我想朱泚很難發動政變。段秀實治軍很嚴,姚令言的涇原亂兵何以敢在京城肆意搶劫?

大家其實都看輕了段秀實此人。

這個人長期以來其實是做參謀出身,善於知其雄而守其雌,從李嗣業開始就一直作副手,其實他起的作用比主帥還大。李嗣業來開他入丟失左右手,白孝德根本不敢去管郭晞,馬璘面對驕兵悍將也只能姑息,但是這對於段秀實來說都不是事。所以,他段秀實雖然是副手,可是卻是起主心骨的作用。因此他不會輕易走到前臺來,因為那樣會冒政治風險。只是馬璘之後,沒有合適的人來接替,安西集團後代乏人,他只能走到前臺主持軍務了。

因此,這樣一個習慣在二把手的地位進行觀察的老油條的官場鬥爭高手,絕不會輕易給人留下把手讓人抓的,他只是習慣於待在暗處進行觀察,伺機而動,後發制人。具有豐富鬥爭經驗的人深深知道,往往是輕舉妄動,容易陷入被動,只有後發制人,才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可以推想,涇原兵變和源休與朱泚及後來李懷光的密謀,段秀實是沒有直接參與的,然而他是知道的,他默許了,所以,他是間接參與的。正因為他是間接參與,所以,他才在事後容易洗清,也沒有留下有力的證據表明參與——起碼後代史家肯定是將相關的證據刪去了。

也正是因為段秀實默許——本心是同意驅逐德宗的,所以,朱泚才趕來找段秀實,而《通鑑》這裡的記載是朱泚根據段秀實被剝奪了軍權心中不爽。這樣的估計一般來說也足夠了。而後面的記錄確實也沒有否定這個看法。與段秀實合作,朱泚內心是有把握的,其實,他們已經合作了。

通鑑這裡寫的很妙,朱泚派兵來,段秀實關閉不納,最後讓人家給等於是綁架走的。這樣寫分明是說段秀實是被迫到朱泚那裡去的。可是,既然你不樂意和朱泚合作,為什麼不逃走呢?其實這個問題是最能駁倒段秀實是被迫和朱泚合作的把戲的。他不僅不跑還等著人家上門來抓,這豈非是自相矛盾?還跟家人說,國家有難,他沒有地方逃難,他怎麼會沒有地方逃?人家時間都給你了啊!接著還說,吾當死社稷,這是瞪眼說瞎話,既然死社稷,為什麼不死呢?我甚至懷疑這都是後來的史家給編的謊話,因為前後文不對。

他這邊和家人道別,一副生離死別的樣子,而朱泚那邊已經喜上眉梢:“段公來,吾事濟矣。”可見對他期望非常大,如果兩個人之前世界觀、價值觀不同,朱泚怎麼會這樣想?

沒料到的是,見面後,兩個人談崩了。

朱泚是想當皇帝,說白了,就是朱泚系統,源休派系,及安西勢力已經轉化到朱泚系統的三股勢力——此時還沒有算上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的勢力——希望是推倒李唐,另建新朝——完全是一副要革命的思想方針。

這是大為出乎段秀實意料的。

段秀實的想法是改良,而非革命。他希望是打壓、制約、利用皇權,而非推倒皇權,更為推倒李唐,另立新朝。所以他對朱泚說,德宗逃難奉天是有司所為,不是皇帝的問題,你朱泚應該去把皇帝接回來。涇原兵變,有司所為,這個看法是與後面陸贄的看法是一樣。陸贄的原話是:"致今日之患,皆群臣之罪也。"德宗反對這種看法說:"此亦天命,非由人事。"所謂群臣之罪,就是群臣不好,既然不好,把不好的換掉就是,所以,這背後其實就是士族和寒族的矛盾而已。既然是士族和寒族的矛盾,當然就沒有上升到要革李唐命的地步。這是段秀實對問題的基本看法。而朱泚對這個看法是不贊同的。換言之,他的看法其實是和德宗的看法是一致的,或者說是背後的源休的看法是和德宗一致:天命。當然雖然是天命,源休和德宗的肯定也不一樣。源休是要革李唐的命,換言之,李唐歷數已盡;而德宗則是認為涇原兵變事出有因,是必然性,用古人的說法算是“小厄”也就是一個必然出現的波折、坎坷。

然而接下來有趣卻有矛盾的是,朱泚雖然不悅,卻又將軍務交給了段秀實來掌管,居然是“推心委之”。足見段秀實的影響力之大,朱泚居然都得將軍務交給段秀實來處理。道理很明白,因為這都是人家段秀實掌管的軍隊,別人也帶不了啊。

正是藉此機會,段秀實和以前厚待的老部下左驍衛將軍劉海濱、涇原都虞候何明禮、孔目官岐靈嶽謀劃誅殺朱泚,從新迎接德宗回來了。可見,涇原兵變的人中,是有段秀實的老部下的,他對涇原兵變情況 的掌握必然是門清!

就這樣,不僅安西軍團和幽州軍團發生分裂,安西軍團內部也發生分裂了。這個巨大的分裂為最後德宗收復長安取得勝利埋下了伏筆。或者這邊發生分裂,朝廷和叛軍勝負之分其實大局已定。


安西節度使軍團安史之亂入關勤王后領導權和結構成份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