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讓大唐王朝的旗幟在西域高高飄揚

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當中,唐朝建立之後歷經太宗皇帝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玄宗皇帝李隆基的開元盛世等長期積累,使得其軍事、經濟、文化實力得到持續性增長,從而使得其國家整體處於一種外向型擴張狀態。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使得唐朝對於長期遊離於華夏中心區域之外的西域,其經營和治理達到了我國封建王朝普遍難以企及的高度。

那麼唐朝經營西域有什麼獨到之處呢?這裡筆者要特別指出:唐代治理西域的核心思想是圍繞中心,兼容幷蓄、因地制宜、層層遞進!

接下來我們便來進行詳細的分析:

“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讓大唐王朝的旗幟在西域高高飄揚


一、“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成為大唐在西域的核心

在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再到武則天這一段時間,唐王朝在對外戰爭中連連告捷。公元640年,大唐在滅亡高昌麴氏王朝之後建立“安西都護府”;公元702年,在剿滅西突厥之後,武則天又建立; “北庭都護府”。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成為了大唐在西域地區的最高軍事機構和行政機構。那麼這兩大都護府對於唐朝經營西域又有著什麼特殊意義呢?

一是政治輻射作用。兩大都護府的設立實際是唐王朝在西域釘下的兩顆“釘子”,只要這兩顆“釘子”釘在西域,便無時無刻不在向西域各方勢力宣示著李唐王朝的存在。在這同時,通過這兩顆“釘子”,唐朝會將自己的一系列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向西域進行長期的輸入,從而使得整個西域在方方面面受到唐王朝的影響,進而逐步同化。

“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讓大唐王朝的旗幟在西域高高飄揚


二是區域中心作用。“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雖然在名稱上是以軍鎮的稱呼命名,但是其職能卻是同時涵蓋整個西域地區的軍事和行政。也就是說,唐朝經營西域最重要的兩大職能抵禦外敵和內部治理在這兩個機構當中得到了統一。這種“軍政合一”的模式,使得兩大都護府實際上便代替了遙不可及的長安城,成為了唐朝在西域一系列體系的直接掌控者,從而大大的降低了朝廷控制西域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效率。

三是軍事威懾作用。“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下轄若干軍鎮,比如著名的“安西四鎮”等等,其共有兵力近10萬人,這實際上已經成為整個西域地區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這股軍事力量的存在,使得整個西域地區的各方勢力長期處於大唐王朝的利劍之下,稍有不從立刻便是雷霆一擊,如此便確保了西域穩定的秩序得以長期維持。

“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讓大唐王朝的旗幟在西域高高飄揚


二、多元化的行政體系發揮管理的效能

西域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且生產力發展極不均衡,那麼正是因為這樣的實際狀況使得其必須針對不同的現實條件採取相適應的行政管理手段:

一是推行漢制的伊、西、庭三州。伊、西、庭三州主要位於現今新疆哈密、伊吾、蒲昌、托克遜等地區,是漢民族集中且佔據優勢的地區。故而在這一區域實行州、縣、鄉、裡的中原行政區劃,管理模式也和唐朝內地基本一致。而這些區域同樣也是唐朝統治基礎最為堅實的地區,是唐朝政權經營西域的核心區,也是向四周擴展的跳板。

早在貞觀十四年,唐朝猛將侯君集在西域用兵取得一連串大捷,唐太宗李世民便決定將伊、西、庭三州地區打造成唐朝在西域核心區域,遭到宰臣魏徵、褚遂良等重臣的激烈反對,但還是太宗皇帝乾坤獨斷,直接越過魏徵和褚遂良把這件事情定了下來。事後看來,果然還是李世民眼光獨到!

“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讓大唐王朝的旗幟在西域高高飄揚


二是管理依城而居的部落。隨著唐朝逐漸在西域站穩腳跟,西域大大小小多個部落開始依附唐朝。面對這樣的情況,唐朝政府普遍採取的措施是將這些部落遷徙到各個軍鎮的城池周邊毗鄰而居,所以這些部落又叫“城傍”。這些部落雖然保有原先部落的體制和生活習慣,但是在周邊唐人的影響下開始逐漸耕作務農等等,實際上在潛移默化之下開始逐漸“漢化”。而且這些依城而居的部落實際上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都護府的扶持與幫助,所以他們的順從程度也是比較高的。

三是最為普遍的羈縻州體制。總體而言,在西域的部落雖然歸附唐朝,但還是願意在自己部落舊地居住,故而對於這些部落的管理又與“城傍”有著不同。唐朝將這些部落所在地設置為“羈縻州府”,然後任命這些部落的首領和頭目為唐朝的官員,而且這些官職是可以世襲的。這些部落雖然有著較大的自治權,但是必須以“稅收”的形式定期向都護府繳納錢糧。但是與“城傍”不同,這些部落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就比較大了,他們處於實質上的獨立狀態,但是向唐王朝表示著一種“恭順”的態度。

“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讓大唐王朝的旗幟在西域高高飄揚


三、整合力量,軍隊構成的多元化

由於西域地域廣袤、情況複雜,單純依靠唐朝的本土軍隊實際上並不能夠完全對其形成掌控。而唐朝兼容幷蓄的文化特點在這一環節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其軍隊廣泛汲取本土資源而逐步出現了多元化的特點:

一是中原本土唐軍構成基礎。中原本土唐軍是唐朝的骨幹軍事力量,同時也是李唐王朝能夠爭雄天下,打敗突厥的天下強軍。故而震懾西域的最根本力量當然必須要依靠他們!前文所述,“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所轄兵馬約10萬人左右,而其中有6萬人以上皆是中原本土唐軍。雖然其數量較之廣袤的西域地區來說實在不多,但是其精銳程度確實天下第一強軍。威風凜凜的陌刀隊,神出鬼沒的輕騎兵,讓大唐的敵人無時無刻不膽戰心驚……

“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讓大唐王朝的旗幟在西域高高飄揚


二是“城傍”部落軍形成補充。如前文所述,“城傍”部落受“漢化”程度比較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部落的青壯也開始逐步進入唐軍的序列。這些胡人部落的子弟作戰驍勇、騎射精湛,從整體上大大的加強了唐朝騎兵部隊的戰鬥力。包括在後來的“安史之亂”中,從西域各都護調往中央參與平叛的部隊中,這些“城傍”部落軍隊發揮出了極強的戰鬥力,為光復帝都長安立下了赫赫戰功。

三是番將進入唐軍高層。從經營西域開始,唐朝的軍隊中胡人將領便開始逐漸增多。這些胡人將領為大唐的軍隊注入了胡人獨有的勇悍和野性,並且在戰場上為大唐帝國披堅執銳立下了赫赫戰功。而唐朝軍隊中兼容幷蓄的整體氛圍,也使得這些番將得以逐步走上軍隊的高層。正是這些番將成為了中原本土唐軍和“城傍”部落軍的聯繫紐帶,從而將兩支人馬整合在了一起。這些番將中不乏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輔國大將軍阿史那·杜爾,右武衛將軍阿史那·思摩,輔國大將軍契苾何力,安國公執失思力,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等等,這些名字代表了一個唐軍天下無敵的時代。

“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讓大唐王朝的旗幟在西域高高飄揚


四、總結

前面我們從政治、行政、軍事三個層面對唐朝依託“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經營西域的舉措進行了一個整體的概述,從中我們可以發現:

一是“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成為了西域兩個重要的“核心”。

正是這兩個核心的存在,唐王朝向整個西域地區不斷的輻射著政治影響,同時又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維護了整個西域的秩序穩定,而圍繞著這兩個核心所建立起來的一系列行政管理體系有效的對西域進行著管理。所以,西域的政治、軍事、行政統一於兩大核心,一切事務都以這兩大核心為牽動,一切動向都必須遵循兩大核心制定的規則,這就是我們前文所述的圍繞中心的原則!

二是行政體系多元化適應於西域的現實狀況。我們可以發現在唐朝對西域的行政管理上明顯的體現出了兼容幷蓄、因地制宜、層層遞進的特點。首先要充分的承認西域地區民族雜居的現實狀況,從而根據各個民族部落的不同而設定三級管理體系。在核心地區沿襲“漢制”,從而確保對其完全掌控;在“城傍”式的歸附部落層面,在保留其部落基本架構的同時予以施加強烈的“漢化”影響;而對於“羈縻州府”,首先要保證態度上的“恭順”和稅收上繳,在此基礎上通過任命官吏等制度逐步對其施加影響。

三是軍隊的多元化為掌控西域提供了力量。我們可以看出,唐朝軍隊的多元化實際上正是其兼容幷蓄思想的具體化體現。在軍隊建設中依然是遵循著圍繞中心,兼容幷蓄、因地制宜、層層遞進的思路,以中原本土唐軍為骨架,“城傍”部落軍為補充,番將為紐帶。在這過程中,西域都護府打造了一支無敵的強軍,從而使得唐朝的戰旗在西域無邊的曠野之上高高的飄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