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悲伤而又充满希望的节日,叫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等,唐朝时,清明节才正式形成。清明节的活动主要有赐新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等。唐、宋时的诗人、词人们,也妙笔生花,用一首首传诵千古的诗词,记录下了唐宋时期清明节的万种世间风情。

这个悲伤而又充满希望的节日,叫清明!


晏殊曾写过“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样清新美好的诗句,生气盎然的春光与少女们的天真可爱形成了完美的映衬,让这个节日更加充满生机。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木皆绿,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这也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的《采桑子》一词,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当时西湖游春时的热闹与繁华。

在所有描写清明的古诗词中,只有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倍受后人推崇,千百年来,清明与杜牧已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二者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这首《清明》也被誉为清明诗的千古绝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个悲伤而又充满希望的节日,叫清明!


这首小诗,只有28个字,一个生僻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都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但却鲜活生动,意境优美,读后余音邈然,令人回味无穷。

“清明时节雨纷纷”,首句写景,同时点题清明,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自从有了这句诗,“细雨纷纷”似乎就成了清明节的标配,如果不下雨,清明节似乎缺了点情调缺了点诗情画意。

路上行人欲断魂”,第二句写人,路上的行人神色凄迷,就像是丢了魂魄一样。其实“丢了魂”的就是诗人自己啊!杜牧孤寂的走在小路上,走在清明节的纷纷细雨中。他的背影已经被风雨淋湿,不知道他要去的地方到底是故乡还是他乡呢!

“借问酒家何处有”,酒是古代文人最爱的东西,没有酒,就少了半个盛唐气象,没有酒,就少了七分英雄气概,没有酒,就少了几分漂泊愁绪。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杜牧说“一个人漂泊太寂寞凄凉,喝杯酒暖暖身体吧。

“牧童遥指杏花村”,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杜牧笔下牧童的一“指”,就“指”出了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杏帘在望”;“指”出了俏皮灵动的中华民歌《小放牛》;“指”出了享誉千年的“杏花村”美酒。在这句诗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倒骑黄牛的牧童,拿着一管长笛,为路人指路。这个”遥“字,用得十分巧妙,若杏花村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和诗作发生艺术联系,但是杏花村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而全诗也因为这个可爱的牧童,一扫之前的阴霾压抑,变得愉悦生动起来。


这个悲伤而又充满希望的节日,叫清明!


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这一点杜牧的《清明》和李白的《静夜思》都做到了。这两首诗都很简单,简单到就连毛娃娃都能倒背如流,这两首诗又都很不简单,这普普通通的几十字,由低而高、逐步上升,很简短,一览无余却不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如果要写几千字的论文什么的,相信很多人稍加思考都能写出一二来,但是这种诗现在却没有人能写出来了,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继承的地方。

清明节每年都会过,当时今年的格外令人印象深刻,我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而有些人却永远的留在了上一个冬天。有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会经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被所有活着的人遗忘。清明节既是对死亡的祭奠,也是对生命的呼唤,就如于丹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说道,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这一天,大约是生与死最近的一天,近得他们的对白也如此清晰。他们说什么呢?他们说,生者,永远热情地活着,死去的人们和故土,永远铭记于心。

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人生难得几清明!


这个悲伤而又充满希望的节日,叫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