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真的是“摸金校尉”的鼻祖吗?

点击关注,沐子读史,换个角度看世界。


称霸一方的他,生前盗别人的墓,死后却被别人盗墓。一代枭雄的遗嘱,让后人从曹操墓中,看到了真实的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真的是“摸金校尉”的鼻祖吗?

2009年12月27日,在河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外,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专家学者,在众人面前,一座甲形陵墓瞬间洞开,随着一件件文化被工作人员取出,墓主人的身份最终确定。他正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魏武帝曹操。


曹操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又是如何?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讲,可以通过曹操墓发掘出的文物以及他所立下的遗嘱,来揭开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神秘面孔。


众所周知,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生性多疑,却雄才大略。通过自己艰辛的创业,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立下了不世之功。不仅仅在政治上成就一番伟业,在文学上也独树一帜。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作为“建安七子”的成员,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曹操墓的布局以及安排上,就能够看出这位枭雄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雄才大略。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真的是“摸金校尉”的鼻祖吗?


据说,在曹操出殡那天,邺城城门洞开,七十二具木棺自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出城,谁都无从知晓,曹操的到底是在哪一个木棺之中。这便是民间以及众多文学作品中盛传的“七十二疑冢”。


由于各种传说众多,因此在曹操墓位置被发现之初,很多人并不十分确定。再加上当时的考古技术并不是太成熟,出于文物保护方面的考虑,并没有立刻展开发掘。结果,却引起了盗墓贼的注意,很多盗墓贼跃跃欲试,曹操墓的附近也出现了很多盗洞。基于此,十年后官方正式对曹操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其实,在曹操墓中,并没有太多贵重的物品,也没有大型的玉器和青铜器,只是一些普通的金银器物。这一点,基本上符合曹操在遗嘱中强调的薄葬。但是,在墓中出土的8件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碑,便可充分说明此墓真实的墓主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随着曹操墓的确认,墓主人的身份出现了疑问,墓中发现的头盖骨据古人类学家测定是一男二女,男的是曹操,但二女一为20几岁,一为50岁,这两个女人到底是谁?


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激烈讨论。


二女身份暂且不论,单从曹操陵墓的规模和出土文物上看,就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真的是“摸金校尉”的鼻祖吗?


在挖坟掘墓的勾当上,曹操绝对可称得上是鼻祖了,当年他兴兵之初,为了充实军需,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专门挖掘古墓中的财物。所以在他死后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被后人挖掘,故意将自己的墓弄得真假难辨,早在《三国志》上就对曹操墓的位置有记载,说在邺城西面的丘陵,无随葬,也无祭殿。


可实际位置上却什么都没有。至宋代之后,通过文学作品,曹操奸诈的形象深入民间,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也传了出来,关于曹操墓的传说也越来越多,所以使得曹操墓的传说更加扑朔迷离。


其二,主张薄葬的现实主义者。


曹操不仅将自己墓的位置弄得真假难辨,而且在墓中也根本没放什么金银财宝。当时北方已定,曹操是有实力像秦始皇一样对自己死后之事大操大办,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主张薄葬。


相较秦始皇那样重视来生及千秋万代,曹操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更看重的是现世。曹操墓的发掘情况基本符合曹操在临终前颁布的《遗令》,他说:“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他还在遗嘱中说,他不要他的妃嫔陪葬,还让她们改嫁。


在魏晋以前的帝王都是要厚葬的,只有汉文帝刘恒时,因国库空虚才主张薄葬,但规模也要比曹操墓大。因此曹操也算是帝王薄葬的开启者。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真的是“摸金校尉”的鼻祖吗?

其三,重民、节俭的执政者。


在曹操行将就木之前他颁布了两道有遗嘱性质的诏令,即《终令》和《遗令》,在诏令中曹操事无巨细,交代了朝内朝外,家里家外,大大小小的事务,在当时“天下未定"形势下的特殊安排,不特别增加政府开支、又减少人民负担、不与民争地,真实地反映了曹操节俭务实的安民思想。


一个历史人物,往往有多张面孔,曹操尤其如此。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奸诈狡猾的反面形象,还是摸金校尉的鼻祖,无论他是乱臣贼子还是一代枭雄,而曹操墓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他节俭,爱民的真实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