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的知識付費是一場騙局嗎?

不要菜


羅振宇的知識付費不是一場騙局,但我們為知識付費的時候也要講究一個度。


天,朋友找我說,他最近購買了太多微課,花費了一萬多元,惹他媽媽生氣了。從小就很聽爸爸媽媽的話他,不想看著媽媽不開心,想到我跟他媽媽年齡相仿,我們最近一個月又在一起共事,就向我求援,希望我給他媽媽打個電話,解釋下,不要讓媽媽再生氣。

朋友的媽媽是哭著接聽我電話的。他媽媽告訴我,她們家在農村,賺錢很辛苦,供兒女讀書已屬不易,現在兒子雖然賺錢了,可還要買房結婚,依然需要很多錢。

她說兒子以前很聽話,開了工資都會如數交給她,這次國慶節回家,原本以為兒子仍會交回幾個月的工資,結果兒子工資卡里空無一物,說是買了網上的課程,無論兒子如何解釋,她都無法想象和理解。

她心事離家在外工作的兒子,擔心他吃不好,穿不好,更擔心他不走正道。她堅持認為網絡不是好東西,懷疑她的兒子學壞了,拿著這些錢不是去打遊戲了,就是去賭博了。

可能因為認知的原因,我向朋友的媽媽再三解釋她兒子的行為,她依然不能理解,她始終認為網絡是騙錢的,她不想兒子變壞,當然就不想讓朋友再接觸網絡和手機。

作為同是做媽媽的我,也曾有和朋友的媽媽有著同樣的擔心,我也是流著淚在跟朋友的媽媽做解釋聆聽朋友媽媽的訴說。

從我私下跟朋友溝通了解到,他也沒意識到自己會買那麼多的課程,有些課程確實不錯,但有些課程買過後幾乎都沒有聽過,原本是想快速提升自己,儘管花費巨大,但並不是立馬見效,反而欲速而不達。加之這些課程全部是從網上付款,也感覺不到數額巨大,以至於在回家時才發現自己囊中羞澀。

他現在也後悔當初頭腦發熱,但他確實是想去提高與改變,而且他最近也已經在發生改變,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只是與投入比較起來,產出慢了些。

2016年是知識付費的元年,現在大家交談時似乎不談論幾節微課,就顯得自己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了。於是乎,每個人的手機裡都會躺著或多或少的微課。

購買這些課程的時候,以為自己可以學完,以為自己會從中受益,可漸漸課程多了的時候,就像那些束之高閣的書,被打入冷宮,再也無暇去翻看一眼。

放下朋友媽媽的電話,我去翻看了自己購買的一些微課,感覺真的想把自己變成一個全才。聲音課程、寫作課程、執行力課程、理財課程、運營課程,涉及方方面面,而實際上真正聽完的課程寥寥無幾,大部分都在沉睡當中。

細算了一下,雖然沒有像朋友那樣花費了一萬多,但幾千元綽綽有餘。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有些課程看似不貴,69、99、199,可架不住多了。原本覺得免費的課程自己會不重視,付費覺得心疼就會用心去聽。可真正對自己起作用的,實在是有限。

聽了朋友和他媽媽的訴說,加之盤點自己的行為,我一度陷入沉思:知識付費是時代進步的表現,年輕人想努力改變也是好事,可如何改變,做哪些選擇是個問題,而且對於課程也不要寄予太高的期望值,同時也不該只是去追求形式,哪些課程適合自己,是該專注目標還是全面提升,量入而出也是需要的。

雖然我們期望像知識網紅一樣成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知識網紅,就像我們讀了很多書,依然沒能成功一樣,我們要對知識付費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在此,我也想根據最近一段時間的學習提幾點建議:

001.選最需要的且最好專注一個方面的課程

我們購買課程時,有時是因為正好有優惠,有時是覺得便宜,有時是覺得沒事的時候可以聽一聽。可真正買了之後才發現,那些課程還是睡大覺的居多。自己每天要工作、讀書、寫文、做家務、帶孩子,真正能靜下心來學習的時間真的不是太多。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選擇自己最需要的,最好專注一個方面。今天想理財,明天想寫文,結果是財也沒理好,文也沒寫好。

年輕人想購買課程提升自己固然是好事,但還是要做些選擇。如果這段時間就想學理財,就專注理財課程,把理財學好、學懂、學透。覺得理財學得可以了,然後再繼續下一個目標。這樣做的好處是,專注一個目標,可以課盡其用,將課程反覆聽,不斷揣摩老師的意圖,徹底get個一項技能,而不是蜻蜓點水。

002.不要流於形式,也不要期望值太高

許多人購買課程時就期望著通過這些課程能夠如何如何,那是異想天開。上了四年大學,畢業了出來找工作都不容易,更何況是聽幾節無關痛癢的課程,擺正心態去學習很關鍵。

不要看到別人買什麼課程,自己也買什麼,要看是不是適合自己,不適合的再便宜也不要,適合的,只要價格自己能接受得了,就可以買。

買了課程用心去聽,有提高就好。別期望著聽幾節課就可以成名成家,那些知識網紅也做不到,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小白。

003.量入而買,重實踐而不是看數量

購買課程最好是在自己的經濟能力能承受的情況下,量入而出,而不是不管自己或是家人能否承受,一味地購買,導致自己囊中羞澀,家人反對。

買書也好,課程也罷,都要結合書中所講,老師所說去踐行,如果光看不做,光聽不動,依然不會有任何提升。要提升的是自己,不要去攀比,只要優於過去的自己就好。

美國心理學家羅特提出過一種個體歸因傾向理論:對某些人來說,個人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取決於個體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努力程度,所以這些人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的發展與結果進行控制,此類人被叫做內控者。在成敗歸因中,成功時,個體傾向於內歸因,失敗時,個體很少用個人特徵來解釋,而傾向於外歸因。

所以,在對待該不該再花錢購買課程這件事上,還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定位,需要就買,但也要量入而出,把控好質量關;買來了要最大限度地用,使投入產出比最大化;希望提升改變是好事,但也要有度,有時慢慢來,比較快。


我是媛姐讀書,一起讀書,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媛姐說職場


受眾不是傻子。一個風口如果是騙局,倒是能夠確保證火一陣子,但不能確保永遠火下去。

而判斷一個風口是否是騙局只需要一個標準:就是看它是不是能夠滿足一種剛需。

曾經的雲視鏈,各種P2P衍生品,虛擬貨幣,山寨VR,共享XX,也曾經無限風光過,但後來都無疾而終,歸根結底都是因為這些人為製造的風口都是為了迎合趨勢而製造出一種偽需求。

而羅胖顯然有備而來,在做知識付費之前,他已經在其它門戶平臺上深耕細作了三五年之久,《羅輯思維》在各大平臺的播放量達到了數以億計,收穫了大量的層次不低的擁躉,其中的主流以城市中產階級或者各層次的知識分子為主,這部分人群是有旺盛的信息需求和可觀的消費能力的。

就在幾年前,中國電影的票房過億還可以作為一種現象,值得被大書特書一番,而今這個標準已經整整提高到十倍以上,連《芳華》這樣的文藝片都能過十億,其背後是中國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大佬們是有眼光的,無論是王健林還是馬雲,在五六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巨型航母的轉型,從電商和地產的老本行逐漸開始向文化產業靠攏,無論是阿里的各種收購還是萬達“讓迪士尼二十年盈不了利”的雄心勃勃,都能看到未來真正風口的大方向。

電影這樣的傳統文化需求自然是確定的增長點,但是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領域,最為典型的就是通過付費來獲取有價值的稀缺信息了。

這種信息時代的信息焦慮症實際上是一種隱形但是實際存在的剛需,比起營銷品牌洗腦的物質剛需,知識付費的消費門檻更低,選擇門類更多,理應為成為一片未被挖掘的藍海。況且它不需要像收購一家院線或者拍一部電影那樣的大製作,而是可以通過集約化的作坊生產,持續不斷地輸出。

某種程度上來說,知乎能夠作為後起之秀,完全超越百度知道,就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較為合理的信息交換平臺,能夠負載大容量高密度優質內容的討論和產出,從而吸引了一部分城市中產為主的小資群體而逐步崛起的。

但剛需的存在只是一方面,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外部環境和土壤也同樣重要。

羅振宇開始做《羅輯思維》時還是2012年,那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軔之年,其中的一個分支——移動支付也在這洶湧的浪潮之中漸漸鋪陳開來。到了得到app上線的時候,五年前還習慣於刷卡消費的人群,逐漸習慣了掃碼消費,資金流動終於可以在互聯網上暢通無比的流動。

而羅振宇也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調推出得到App,拉出了“知識付費”的大旗。

各種付費課程逐步上線,有北大的經濟學者的經濟學講座刷爆得到App的訂閱紀錄,也有伯克利的音樂王子教你古典音樂入門,還有比特幣的大佬李笑來教你實現財富自由之路。

當然還有團隊運營的欄目,譬如廣受好評的“每天聽本書”、“外國主流紙媒的選讀”等等...

很多人對這些嗤之以鼻,認為聽這些付費課程並不能提高姿勢水平,只是瞭解一些邊角料而已,況且長期的被動接受,也會讓人喪失獨立思考能力;更何況很多人只是心血來潮地購買了課程,然後就放置一邊,幾個月都沒有聽一次。

於是得出了所謂知識付費只是騙局罷了。

其實,任何風口總有泡沫出現,哪怕這個風口的行業存在剛需,也有市場,但是渾水摸魚的情況總是不能避免的。猶如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那幾年,這類情況尤為突出,淘寶上假貨、灰色產業的泛濫比起今天要嚴重十倍。

而知識付費領域也同樣如此,應運而生的很多大V的社群就是依靠收智商稅發家的。很多之前講過的東西,可以公開查閱的信息,經過二次包裝,新瓶裝舊酒再賣一次。他們的功夫都花在瞭如何誘導更多的人進來已經心甘情願付費這一步驟上,而忽略了知識服務本身的品質。

這一點,羅振宇的整個產品線因為有規模優勢,很多招牌課程的受眾層次也比較高,所以也不太好糊弄。因此整個品質上,在知識付費領域也算是行業的標杆了。

當然,作為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自然少不了一些營銷技巧,也就是用所謂“話術”來放大這種信息飢渴焦慮感,這個無可厚非,畢竟喬布斯的話術也是槓槓的,但是因為蘋果太成功了,產品質量太高了,沒有人覺得他是在騙而已。

倒是最大的騙局在於:知識付費和健康付費一樣,一切只有實踐了,才有意義。很多人被各種健身媒體營銷洗腦,火急火燎地去健身房辦了一張年卡,各種裝備購置一套,然後實踐了一個星期,就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年加起來去健身房的次數不足一個月。

這部分在知識付費領域也是一樣,花了大把金錢專欄挨個訂閱一遍,三分鐘熱度之後,情願拿閒暇時間刷刷快手,打打王者榮耀也不碰自己訂閱的課程一下。

如果真的說知識付費是一種騙局的話,那麼這部分人應該算是“受害最深”的受眾吧。

堅持優質原創,向你分享我的經歷和見解。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就請點贊和關注,並在評論區發表高見吧!


佩子臨


想起作家劉瑜的一句話:我們和社會,就像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個魅力四射的老公,我們總是擔心自己被甩掉,所以各種日霜晚霜往臉上糊,直到每一個毛孔都被塞滿。

在我看來,為知識而付費的過程,其實就是女人買護膚品的過程。那些小藍瓶小黑瓶,未必真的就能挽救容顏的衰老,但大多數人還是願意花大價錢購買,為什麼呢?因為使用這個東西的過程,重於它所帶來的結果,讓人意識到我還在乎自己的容貌,我還在為了不被老公拋棄而努力,這種短暫的心理安全感,比結果更重要。

中國過去的三十年,是坐火箭上升的三十年,我相信不需要舉例,我們大家都能感受到生活的變化和國際地位的提升。最簡單的物理學告訴我們,過快的速度會帶來人身體上的不適,這種不適的集中體現,就是我們擔心自己被從高速上升的火箭上甩下去,我們總是恨不得要抓住點什麼,以安慰自己不平靜的內心。

羅振宇所做的工作,就是在人岌岌可危的時候,遞上來一個把手——它未必堅不可摧,也未必一定有效,但是,讀書總沒壞處的潛意識確實能起到安撫的作用,更何況除此之外,也很難再找到別的什麼來穩定自己了。

從這樣的角度理解,騙局一說肯定是言過其實了。如果販賣知識是騙局,那麼販賣化妝品某種意義上也是騙局。我認為所有成功的商品,都有超出其商品本身的附加意義,有些時候,附加意義會大於商品的本質。比如說,耐克就是運動鞋而已,作為鞋的標準,好看舒適保暖耐用就可以了,百十來塊錢就能買到這樣的商品,但是,耐克之所以是耐克,它之所以比其他運動鞋更加昂貴,是因為許許多多其他的意義。

這個理論放在羅振宇身上,也完全適用。


默爾索


問這樣的問題的估計不是因為羅振宇本人,而是知識付費這個行業把。最終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大量的知識付費產品,給人造成了強大的心理壓力,進而轉向深深的焦慮。

原因也很簡單。通常情況下,一個人想要得到蛻變,或者是成為別人眼裡“非常厲害的人”,需要持續精進好幾年的時間。

而只是付費為了業績,利用大量的新名詞,新概念,浮誇的文案和營銷,給人極大的知識壓迫感。

讓你感覺不買你就落後了,不學習你就完蛋了的假象。然後刺激你這一秒種產生購買行為。

但是知識付費終究是一錘子買賣。平臺或內容生產者不會保證你的後期學習狀況。平大多數人的自覺性,估計是很難做到認認真真全部學完的。這樣就必然導致用戶沒有足夠的獲得感,生活照樣拮据,工資依舊平庸。

這樣一來,這些佔據大頭的依舊平庸的人,就不免反過來怪買來的知識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實質性的成長。只是在購買那一瞬間有一種“完美人格的想象”。

那麼,這一批人就從原來的“愛你的人”,變成“罵你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罵羅振宇是騙子的原因了。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點一下關注哦~


大黑不小白


先講個真事吧。

我寫學位論文時,需要參考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獻。而這篇文獻還沒有公開,密級非常之高,被鎖在圖書館的保密櫃裡。若要看到這篇文獻,首先要向館員提出申請,再由館員向圖書館長申請,批准後,由圖書館副館長拿著鑰匙來開保密櫃。為了閱讀這篇文獻,我每天八點鐘就來到圖書館,履行一次審批程序。當這篇文獻拿到我的手上,那種沉甸甸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我帶了一個筆記本,翻一頁抄一頁,如飢似渴,密密麻麻的抄了厚厚的一本。邊抄邊學,邊佩服文獻的深度和視野。

過了有兩三個星期吧。文獻公開了,可以隨時借閱。我如願以償的借到了這本文獻。第一天翻開瀏覽了一下。之後它就躺在我的書架上,直到歸還。

我講這些,就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書非借,不能讀也。



學習也正是如此。只有經歷千難萬險,痛苦的求索,深入的思考,才能真正學到東西。而輕而易舉得到的東西,不管是知識,物品,還是人,往往我們都不會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愛情中不是有句名言嗎?只有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至於羅振宇的知識付費。這要從兩方面看。一方面,如果你真的想學到某種知識或技能,正處在關鍵的瓶頸期,付費學習可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口。也許你並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但是你可以瞭解到當前領域,人們研究的現狀。再經過自己的思索,很有可能找到突破點和切入口。為此花點錢也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如果你想系統的學習某些知識,想利用知識付費來訓練一種新的技能。我勸你還是不要花冤枉錢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如果學校正規的教育都不能讓你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靠短短的幾十節或十幾節課,那就是一種幻想。當然,如果你是個天才,就當我沒說。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你不差錢,只是想拓寬一下知識面,聽著解解悶,積累一些社交的談資,那羅振宇的知識付費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對我的觀點認同或者有疑問,請關注我的頭條號,以便進一步深入討論。謝謝!


Fandy


2017年的跨年夜,我是在上海度過的。那天晚上,我接受羅振宇“得到”app的邀請,去聽了他的那個長達四個小時的跨年演講。

老實說,我之前對於羅振宇本人所做的羅輯思維並沒有太多的興趣。因為他主要的目標聽眾並不是我們這些能夠自己讀書、願意自己讀書的體制內的知識分子。羅振宇和papi醬之間後來鬧出的撤資糾葛,也讓我覺得這裡面有太多炒作的嫌疑。

真正改變我對羅振宇看法的,實際上是他專心做“得到”app後,投入大量的心血來做文學名著的解讀,邀請了很多國內外資深的文學讀者、文學教育家來製作音頻,幫助廣大聽眾打開文學名著的玄奧之門。

這樣所創立的知識付費模式,其實已經不是簡單的買東西,而更像是他們所說的,叫“知識服務”,是一種“終身教育”的體現。如果羅振宇這樣的知識付費模式能夠很好的在市場當中存活下來,能夠不斷的吸引到投資,同時還能夠給予幫助他參與內容生產的知識分子以極高的酬勞,那麼這樣一種多贏的局面,又怎麼能稱為是一場騙局呢?

那天跨年夜的演講也確實讓我有一點點驚喜。因為這不是一個企業家開年會,花錢買吆喝的活動,我著實被他的那些擁躉粉絲們嚇了一跳。一萬多人的大體育場簡直是座無虛席,很多觀眾我在私下聊天的時候遇到,得知他們都是天南海北自費坐飛機,花幾千塊錢住酒店,然後來趕場。他們還說自己的孩子沒有機會來聽,但是在家裡面收聽深圳衛視的現場直播。

後來和我的一些從商的朋友聊天,發現他們也都一直在關注羅輯思維和得到APP。這個名為“時間的朋友”的演講,也確實有很多的乾貨。他並沒有自吹自擂自己的產品,而是以一種非常大的格局觀,來審視中國當下經濟的變局,以及那些小創業者所還可能擁有的機會空間。

他講的是非常的誠懇,而且沒有任何累贅之感。這個據說打磨了十幾遍的演講稿,當然不是羅本人親力親為,而是體現了羅振宇現在的寫作團隊已經達到了多麼驚人的水準。他們經過了長期的市場調研,諮詢分析,才能得出這樣一些金子般的看法。

羅振宇那天晚上還講了一個讓我非常服氣的觀點,那就是“超級用戶”思維。他希望自己打造的品牌不是為了追求流量,他也不用KPI來考核自己的團隊,因為這個產品不是服務於所有人,而是服務於那些他稱之為“超級用戶”的小眾團體。

付費,只是一種區格超級用戶和普通用戶的方式。羅振宇以自己教主般的人格魅力,試圖給予這些超級用戶一種極強的存在感和優越意識,這種優越不是來自於他們本人的經濟或者是社會地位,而是因為羅振宇告訴他們:你們和別人不一樣,因為你們有著終身學習的熱情,你們對這個世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好奇心。


洛之秋


先用三句話說我的觀點。第一,羅振宇的知識付費不是騙局;第二,知識付費不是新事物;第三,羅振宇的商業運營很成功。


首先,羅振宇的知識付費不是騙局。

什麼是騙局,我的理解,應該是用虛假無用或者劣質的產品,騙取客戶的錢財吧。 羅輯思維裡面的課程,主講者都是在某一領域裡非常有成就或者觀點非常獨特的人物,不管是教授博導,還是海外的科學家,投資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人生體驗和學術成就。這樣的課程,憑什麼說是騙局?


第二,知識付費的模式並非羅振宇首創。

往遠了說,從孔子收徒弟,收取乾肉開始,知識傳授就開始收費了。話說回來,人家的知識憑什麼免費傳授給你呢?你又不是人家兒子!現在你看一場爛片要掏百八十塊錢,聽一場垃圾演唱會要花幾百上千元,請健身教練塑身,一個小時也要收兩三百塊錢。人家羅振宇請來清華北大的專家,給你講一年的課程,收你199塊錢,你這時候卻要懷疑人家是騙局了?你們是什麼心態呢?


第三,羅振宇的商業運營很成功。

羅胖自己多次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就是一個商人,並且以自己是商人而自豪。商業就是要掙錢,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眼光,發掘社會大眾對知識更新的渴求,找到貨真價實的專家,生產出有市場的知識產品,賣給有學習渴求的用戶,這不是很好的商業運營嗎,這有什麼錯呢?

總結:羅振宇的知識付費生意經常被人潑髒水,說明他的生意做的不錯,值得點贊。希望做這種生意的人越來越多,讓更多人充實大腦。比花錢買保健品強!


鐵錘文史


很多人情願為一部爛片浪費時間和幾十元錢,卻不願為知識付出一丁點的代價,這無疑是對動輒高喊知識改變命運社會的一種極大諷刺。有人看了爛片,讀了幾本爛書,他們不會質疑,但當羅振宇的知識開始收費時卻懷疑人家是場騙局,委實可笑。

小編不是羅粉,只是偶爾聽過羅振宇的演講,其實在我看來,於我已經毫無價值,因為已經過了那個容易被煽動和激情隨意跳躍的年齡,聽了大麼多大道理,至今卻沒有過好這三十幾年,所以在本能上對雞湯哲學是拒絕的。別說讓我去付費聽羅的演講,不要錢都不會去的,浪費時間折磨心靈。

但是,不同的年齡對人生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經歷需要不一樣的精神撫慰,雖然當下社會很反感所謂的成功學和情懷販賣,可我們不得不承認,有許許多多的人是需要這種知識碰撞的,這些年成功學處事學這學那學的為什麼在微信不斷刷屏,就是因為它是有生命力的,市場需要這種知識來提振士氣。

羅振宇,到現在來看,他在事業上起碼還算是非常成功的,他的知識積澱肯定有借鑑和學習價值的,他的一些理念和經驗能夠擊中傾聽者的心靈,這也是他為什麼如此受歡迎的原因。深圳衛視為何敢於拿出跨年這麼黃金的時刻交給他,足以說明他的知識是有用的。

所以說,我們不能說羅振宇的知識付費是一場騙局,確切的說應該是一場生意,他認真的貢獻了自己的知識,而參與者付費,買賣雙方各取所需又有何不公之說呢?這和我們學習充電、培訓交流等等是沒有區別的。

再者,連我們的悟空都重金簽約了問答答主,人家羅振宇作為大咖又為何不可呢?


元芳有看法


你情我願的事情,從來說不上是騙局。羅振宇的知識付費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有需求,所有的市場都是建立在需求之上的。

你像獲取知識,但平時又沒空去看各種書,羅振宇就為你提供了說書,在你閒暇的時候,或在行走在路上的時候,都可以帶著耳機去聽別人給你灌輸的知識。至於聽完後你能記住多少收穫多少,要看個人了。

就像是以前聽電臺,聽故事,你感興趣就能記住,不感興趣的或者晦澀難懂的知識,就自然記不住。看書也一樣,但書本你可以自動調節速度,看到那句話那段話不懂,可以反覆咀嚼,上下文判斷,但聽書雖然也能隨意調節進度,但畢竟沒有眼睛方便。此外,眼睛看到的是文字,會有一種親近感,而且便於記住漢字,聽書看不到文字,久而久之,恐怕連最簡單的一些字,你都會寫錯。

所以,聽書這個市場需求雖然旺盛,但我個人以為,發展空間有限,聽書不像聽故事、聽音樂,對股市也音樂我們只是單出的享受需求,聽書是我們對知識的需求,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對聽書的要求要比聽音樂嚴苛的多。

再來說說知識付費,這個社會已經進入了知識付費時代。沒發現嗎,現在網上許多歌曲都是要錢的,看電影是要會員的,看文章也有打賞,像財新網上好的文章和專欄都是要付費的,這無可厚非,反倒能夠淨化市場,讓社會對版權意識更強烈,尊重別人的知識。


天天說錢


先說結論:羅振宇的知識付費並非一場“騙局”

第一

在大眾的常規思路里,“騙”指的是投資與回報不成比例或回報值未達到承諾。

也就是說,一方利用“信息不對稱”讓另一方多付了錢。

當你理解了 騙 的這種定義後,再看羅振宇的知識付費項目——

1,它騙了你的錢嗎?

2,它騙了你和親朋好友的錢嗎?

3,它騙了除你和親朋好友之外的人的錢了嗎?

如果1/2你都給出了肯定答案,說明你的付費者,羅的課程給你的收穫低於你的預期,所以你覺得受騙了。

如果是3,那麼,這些付費者自己覺得受騙了嗎?

沒錯,這是否是一場騙局取決與付費者怎麼看,而不取決於旁觀者怎麼看。

第二

有人覺得羅的很多內容為自己節省了獲取知識的時間和精力,他覺得值;

而有人覺得羅的課程假大空,自己雖然付了費,但覺得很不划算,所以覺得不值。

說到底,知識和思想這種不能量化的東西,有時取決於使用者的體驗。

如果是明顯的謬誤或者胡說八道,這樣的知識就是在騙你的錢。

如果只是一種個人的思路或體會,也要看你個人的領悟力。

就像《易經》,有些人把它用來算命,有些人讀出攻略天下的味道,你說它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真正的騙局,是像e租寶、泛亞這種“空手套白狼”的金融詐騙,因為它們實實在在把很多人的血汗錢誆走了,而且還血本無歸。

第三

再說羅的商業模式,在商業領域,只要能賺到錢,且沒有違法違規,它就是成功的。

羅的內容違法違規了嗎?沒有。

他的作品內容有幫助到一些人嗎?肯定有。

他把消費者的錢捲了之後跑路嗎?沒有。

既然這些都沒有,那就不是騙局。

不管怎麼說,人家至少成功了,還賺到了錢,乾乾淨淨的,它的商業模式才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你說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