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員寫了一本奇書,在國內被唾棄,卻被美國日本奉為掌上明珠

在美國首都的華盛頓市區有著長4.5英尺(約為1.37米)、寬3.5英尺(約為1.07米)的花崗岩紀念碑,此紀念碑不是記載美國人的歷史,而是紀念我國清朝晚期一位官員——徐繼畲。

這位徐繼畲是何許人也,為什麼會被紀念在美國的紀念碑上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晚清官員寫了一本奇書,在國內被唾棄,卻被美國日本奉為掌上明珠

徐繼畲生平簡述

徐繼畲生於山西省代州五臺縣的清貧的士宦之家。其生平受到儒家影響,更是師從著名文學家高顎等人。並在1826年中了進士,擔任翰林院的庶吉士。隔年為其父親整理好《敦艮齋遺書》,從此對寫作更加青睞。

晚清官員寫了一本奇書,在國內被唾棄,卻被美國日本奉為掌上明珠

1833年,進入翰林院進行編修文件等事務,並且提升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及對時事的看法。

同年,因道光帝在朝廷上宣召徐繼畲進行時局的探索,徐繼畲侃侃而談,對答如流,備受皇帝欣賞,同年,更是對其的《政體宣崇簡要疏》大為讚賞。在1836年10月,便任命其為廣西省潯州府知府,從此仕途上平步青雲,先後任福建福建延津道、汀漳龍道等職,並獲得當地民心,也獲得皇帝的讚譽。

在道光二十四年(1843年),徐繼畲與美國傳教士雅裨理,進行了歷史性對話,深入瞭解美國及中國的時局與民族文化。這次對話,不僅讓徐繼畲開拓了眼界,還讓美國對其大為賞識。徐繼畲備受啟發,在1844年完成初稿《輿地考略》,帶還未發表。而後,徐繼畲續集踏上與西方人的交流之路,並且參考魏源的《海圖勵志》,來完善《輿地考略》。時隔4年,徐繼畲將《輿地考略》全部寫好,同時,將其書名更改為《瀛環志略》。

晚清官員寫了一本奇書,在國內被唾棄,卻被美國日本奉為掌上明珠

奇書《瀛環志略》問世,國內被唾棄,國外視為掌上明珠

《瀛環志略》問世,就被國內外政要人員所關注。此書共分為10卷,每卷共有6冊,總圖共有44幅,詳細介紹了是大清王朝的地圖板塊,及朝鮮、日本與歐洲人繪製的地圖及當地種族、人口、生活文化、文明禮儀,還記載著世界各國各類的政治體系,宣傳了西方民主制度與理念。

晚清官員寫了一本奇書,在國內被唾棄,卻被美國日本奉為掌上明珠

國內政治要員,看完此書,都做出了謾罵的評論,其中就有李慈銘評論說:“人需要有明辨是非,辨別好壞的能力,不要輕易相信本書,也不要浮誇地對列強的讚許,這樣是在傷害國家的尊嚴。”再有評論道:“此書將我大清國國土版圖,畫於紙上,讓列強徹底瞭解我國的領土要塞等,以便於佔我國之領土,徐繼畲實為賣國賊”,雖然大清國的國人對此人報以一片罵聲,這本書也在國內被唾棄,但是在美國與日本等國卻視為掌上明珠。

晚清官員寫了一本奇書,在國內被唾棄,卻被美國日本奉為掌上明珠

《瀛環志略》問世,也很快就傳往日本後,被認為是"通知世界指南針,有助於日本的維新變法的實施,"日本要員對其書介紹的內容十分重視與感興趣,連忙數日快速翻譯及刻印成書達到10萬餘冊,並要求每位日本要員都要了解此書。

晚清官員寫了一本奇書,在國內被唾棄,卻被美國日本奉為掌上明珠

在咸豐三年(1853年)六月,浙江寧波府集《瀛環志略》記載介紹道美國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經過歷程,還說道美國總統華盛頓在戰爭中的英明的領導能力,及後來美國的資本主義的制度設定都是幫助美國取得勝利,成為世界強國的方法。美國總統也翻譯刻印此書,讓內閣人員學習、參考,同時,還大大的讚賞徐繼畲頗有眼界。

晚清官員寫了一本奇書,在國內被唾棄,卻被美國日本奉為掌上明珠

在歷史上,徐繼畲也被世人稱之為“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