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差:孫策活26歲周瑜活36歲,已超過三國時期平均年齡

孫策和周瑜都是少年得志,並分別娶了著名美女大小喬,事業有成又抱得美人歸,不知羨煞多少吃瓜群眾。悲催的是兩人都沒活太久,孫策活了26,周瑜活了36,後人嘆息天嫉英才、既生瑜何生亮之外,不免感嘆兩人壽命太短。

實則,就三國時期來說,孫策和周瑜雖然不能說長壽,卻已經活過了大多數人的平均年齡,說他們短壽可能是種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孫策活26歲周瑜活36歲,已超過三國時期平均年齡

孫策確實死得比較早,26歲就英年早逝,他的死,記錄的明明白白,是在狩獵時被刺,傷重不治。

在為孫策惋惜之餘,其實還應該看到,孫策就算躲過了這次行刺,他也很難是個長壽的命。郭嘉對孫策的評價是“輕而無備”,這算是比較中肯的評價。

要看到孫策是個軍事強人,也是個喜歡親冒矢石的將領,這點很像他老子孫堅,而孫策和孫堅的死幾乎如出一轍,孫堅是“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有孫堅的教訓在前,孫策也不知道吸取,可見他的個性就是如此,仗著勇猛而以身犯險,這樣的性格在戰場上極可能遭遇危險,所以孫策大概率會和孫堅一樣會死於刀箭之下。

​那麼周瑜呢,周瑜死的時候36歲,也還年輕,並且是病死,算得上英年早逝嗎,其實嚴格來說,還真不算。

倖存者偏差:孫策活26歲周瑜活36歲,已超過三國時期平均年齡

這裡頭牽涉到一個三國時期人均壽命的問題,

東吳有四任軍事長官,也就是俗稱的四大都督,這四個人裡,周瑜活了36,魯肅活了46,呂蒙活了42,陸遜活了62。

看到了吧,除了陸遜壽命長點,其他兩個平均起來,也就比周瑜多活了8年。

範圍再擴大一點,東吳其他幾個名將,有確切生卒年月記錄的,淩統活了28歲,太史慈活了40歲,陳武活了37歲,陸績活了31歲,他們可都沒有小喬這樣的老婆,一樣早早就掛了,周瑜活到36,看上去也夠本了。

長壽的當然也有,比如張昭活到81,差點成精,畢竟連曹操劉備孫權,都沒活過70。

如果小院再列出一個三國時期的人均壽命,恐怕您還得嚇一跳,在那個動盪的歲月,人均壽命只有26歲!

如此來看,周瑜簡直是賺大發了!

倖存者偏差:孫策活26歲周瑜活36歲,已超過三國時期平均年齡

當然,考慮到上面的數據可能統計了大量因戰亂而早亡的人們,包括了夭折的兒童,不適用於周瑜這樣的高富帥,只能從側面佐證一下。

從以上這些數據,應該可以看出,三國時候人的壽命真心不高,周瑜36歲病死,雖然是年輕了點,也在正常範圍裡。

在那個年代,主要的死因是傳染病,周瑜這個級別的人物,如果不得傳染病,完全可以活得更久。史書記載,周瑜是在建安十五年返回駐地的時候在路上突然病逝,這很有可能是急性傳染病所導致,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基本就靠自己扛,周瑜沒扛過去,所以他死了。

周瑜扛不住其實很正常,那個年月的傳染病致死率很高。

倖存者偏差:孫策活26歲周瑜活36歲,已超過三國時期平均年齡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徵吳,江東正好大疫,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此外還有王粲,司馬懿之兄司馬朗,都染病死亡。

建安二十二年,與夏侯惇、臧霸等徵吳。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藥。——司馬朗傳

幹、琳、瑒、楨二十二年卒——王粲傳

建安二十四年,呂蒙、蔣欽、孫皎三位東吳重臣,在同一年染病去世。

在心理學上,這算是倖存者偏差的一個表現,三國裡的名人們,都是經過大浪淘沙的篩選才能留名,篩選掉的則是大量在戰亂中早亡的人。

古人的壽命,即使到了宋朝也不高,蘇軾寫江城子的時候大約是38歲左右,他就寫下了“老夫聊發少年狂”這樣的句子,當然,最後他還是活了64歲,也算長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