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历史上的“亡国”之音,你想起哪个

说起历史上的亡国之音,大家可能最先想起来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他的一阕《破阵子》,悲切婉转,使人一抛同情的泪水。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另一位被俘的君主和他的亡国之音。

谈到历史上的“亡国”之音,你想起哪个

赵佶 听琴图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 赵佶

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宋徽宗赵佶,自小养尊处优,对书画金石等颇多兴趣,表现出了特别的天赋。他在书法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其独创的"瘦金体",字体秀美洒脱如"屈铁断金",他的花鸟画亦有很高成就,组织创办"画院",汇聚和培养了一批书画大师。

赵佶初即位时,宋朝繁荣一时,无论在农耕经济、城市规模还是人口数量、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堪称强大,举世无双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时期社会形态的一个缩影。

谈到历史上的“亡国”之音,你想起哪个


徽宗在位期间,骄奢玩乐,耽于求道(这点和李煜也很像,李煜一心向求佛)朝堂之事不管不顾,外有金辽觊觎,内有起义不断(北宋江,南方腊)内忧外患,最终在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破都城东京(汴梁),将徽、钦二帝虏往北方,即历史上有名"靖康之耻",至此北宋消亡。徽宗的第九子赵构称帝,南宋开始。


本首词,写于徽宗被押往北方五国城(黑成江依兰一带)的途中。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绡,丝质轻纱,冰绡,突出了其本色是素白,更兼有高贵的含义,这样的薄纱经巧手轻叠几层,再以淡淡的胭脂均匀地晕染,仿佛刚刚画好的美丽妆容的绝色女子,窈窕曼妙,惹人怜爱。

"艳溢香融",用了两个动词"溢"和"融",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杏花颜色的娇艳欲滴和香气馥郁,读者只通过这四个字就能见其艳、闻其香、醉其态了。这样的"靓妆"就连仙宫中的仙女见了也自惭形秽。

谈到历史上的“亡国”之音,你想起哪个

赵佶 腊梅山禽图


赵佶善画,上片开篇几句极尽描画之能事,以细腻的笔触写杏花的美艳与盛放。然而,就是这样丰姿无限的花朵,却是"易得凋零",花期本就极短,更何况又遭风雨欺凌。从杏花极盛,转而写其极哀,从高峰直跌到谷底。在凄凉庭院里只经过几个风雨日落,就已满地残红了。此杏花的衰落即意味着国家的败亡,赵佶语带双关,写得曲折哀婉,无限幽怨。

上片写花,下片写徽宗自己千万重离恨悲情:眼见双飞燕,向着故国之地飞去,可它们不解人语,满腔的悲愤说与谁听,此一重恨难消;又兼去路迢迢,金国与中原隔着万水千山,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能再回还,再一重恨难消;曾经繁盛一时的大好河山,令人万分眷恋,如今只能在梦里重回故国,又一重恨难消;可是近来,就连回家的梦都没有了……肝肠寸断、万分凄凉尽在词意之外。

"亡国之音哀以思"(礼记)!

谈到历史上的“亡国”之音,你想起哪个

赵佶 柳鸦图


倘若赵佶一直作他的端王,没有被向太后硬拽上皇位,那么他一定能成为有着非凡成就的艺术家,可惜,历史没有"倘若",阴差阳错地,赵佶成为了一国之君,尽管在艺术领域,他仍旧享有盛名,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以至江山破碎,多少遗民"泪尽胡尘里",多少英雄"老去似等闲"。历史的"骂名",他不得不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