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過後,周國平談如何迴歸正常生活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4月3日發佈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疫情還未真正過去,迴歸正常生活是我們所有人期盼已久的事情,但面對這樣嚴重的災難,我們應該有更深入的反思。現轉發周國平老師在汶川地震時所寫的文章,希望能給你我一些啟示。

我們都是倖存者

灾难过后,周国平谈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發生了這麼巨大的災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幸福,正是為了不放棄幸福,我們要深入地思考這場災難。有多少個家庭,曾經和我的家庭一樣,在天倫之樂中過著平凡的日子,突然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此時此刻,一切文字的表達都是虛偽。我惟一能夠原諒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個倖存者。我,你,每一個活著的人,我們都是倖存者。災難完全可能落在我的頭上,如果那樣,我也只好承受。就好像是上帝要毀滅一部分人,毀滅哪些人是在抓鬮,不是讓我們來抓,是上帝在抓,完全有可能抓到的是我們。所以在這樣的災難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一、對災難的思考

1. 用大尺度衡量大苦難

越是面對大苦難,就越是要用大尺度來衡量。所謂大尺度,第一個是哲學的尺度,第二個是歷史的尺度。用哲學的尺度衡量,就是站在永恆宇宙的立場上來看人世間的事情,你就會看到,無論對於人類,還是對於個人,人世間的一切災禍和幸福都是暫時的,都是過眼雲煙

你想一想,在無邊的宇宙中,人類只是在一個很小的角落裡面生存,而且從永恆的眼光來看,生存的時間極其短暫。用這個眼光看,你就會覺得所有的禍福苦樂其實都不太重要,都是暫時的。在大尺度之下,一切苦難都顯得小了。當然,如果我們總是用這樣一個大尺度看事物,那就太消極了,但是在遇到大災難的時候,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大尺度。我們只好想開一些,否則還能怎樣呢?

灾难过后,周国平谈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除了哲學的尺度,還有一個歷史的尺度。用歷史的尺度衡量,我們會看到,人類從來是在災難中生存的,災難和重建乃是尋常經歷,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不斷遭遇災難又不斷重建的歷史。不論科技落後還是先進,人類控制自然力量的能力永遠有其限度,災難的發生具有它的必然性。

2. 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災難面前反思,我認為應該著重反思人和自然關係的問題。人和自然到底誰更偉大?誰更厲害?人對自然的態度應該是征服還是敬畏?我們曾經認為人比自然偉大,人厲害得多,人定勝天,我們要征服自然,要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我們有這個本事。

事實上有些災難的確是大自然本身那種原始的力量造成的,是純粹的天災,但有些災難卻正是我們的這種錯誤觀點、錯誤做法造成的,或者和大自然的力量一同起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人禍。

灾难过后,周国平谈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德國20世紀有一個大哲學家叫海德格爾,他後半生思考的重點就是人和自然的關係。他認為,人類早期和自然是一種和諧共處的關係,但是在技術發達以後,人就用一種技術的方式來對待自然,對待地球上的萬事萬物了。什麼叫技術的方式?就是一切都為我所用,把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看作是一種可被利用的原材料,一種能夠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功能,因此每一樣事物都失去了自己的本質,失去了自身存在價值。

比如說土地,原來是養育我們的母親,是我們的家園,在技術的眼光下就只成了任人開採的礦床,現在要加上一條,成了房地產開發的地塊。比如說畜禽牛羊,本來是獨立的生命,長期以來是人類的夥伴,現在僅僅成了食品廠的原料。比如說河流,本來是自然的風景,而且是民族的搖籃,各大文明都是從大河發源起來的,現在僅僅成了用來發電的水壓的供應者。

海德格爾說,當人們在萊茵河上建立了發電廠的時候,實際上是把萊茵河變成了發電廠的一個部件,萊茵河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灾难过后,周国平谈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人類太狂妄了,以自然的主人自居,以為我所用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如果有上帝創造這個世界的話,創世之初一定不是這樣的,自然界的每一樣事物都應該有自己的地位,有自己的價值。我們應該轉換眼光,不能僅僅用技術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當然,人類為了生存,技術的眼光是不能缺的,但是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眼光,最好還不要成為主要的眼光。主要的眼光應該是親近自然萬物,和它們處在共生的關係之中。人在地球上到底是一個什麼地位?我們原來認為人是地球的主人,地球上的萬事萬物是來為人服務的,都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可以利用的資源。在這樣一種觀點之下,必然是怎麼樣對人有利就怎麼樣對待自然。但是後來我們發現,必須為人類的長遠利益考慮,比如說生態和環境的破壞對人類的長遠利益是不利的,所以開始改變看法,認識到人作為地球的主人,要做一個好主人,不能做一個壞主人,不能做一個敗家子,否則會遭到報復。

3. 對災難的態度

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災難?我歸納了一下,大致可以有四種態度。

第一種是理智的態度。既然災難是事實,躲避不了,那就只好受著,否則還能怎樣?儒家就有這樣一個觀點,所謂盡人事而聽天命。

災難屬於天命,你只能順從,在這個前提下,你可以盡人事。在減輕災難的禍害上,人類不是無可作為的,可以提高技術,做好防災的準備,增強抗災的能力。事實上,一個人即使躲過了所有的災難,最後總有一個災難是你躲不過的,那就是死亡。人人都終有一死。斯多葛派哲學家特別強調,對於死亡要抱一種很平和的心情,因為死亡是最自然的事情,就好像一個旅人在旅館裡住了一夜以後第二天天亮要上路,一個演員演完了戲以後要謝幕,樹上的果實成熟以後要掉下來,應該以這種非常平和的心情來接受死亡。一個人如果對於自己的死亡都能夠想得開,能夠平靜地接受,那就什麼樣的災難都奈何不了他了,大不了就是一死。所以,經常思考死亡問題,不畏懼死亡,可以使我們面對災難有更從容的心態,有更強大的承受力。

灾难过后,周国平谈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第二種態度我稱它為倫理的態度,就是肯定苦難的精神價值。對於災難、苦難,不只是順從它的問題,還要通過它來獲得精神上的提升。一方面,苦難可以讓人對人生有更深刻的領悟。

塞涅卡就說過,一個人一輩子如果總是走運,沒有經歷過苦難,這樣的人實際上就喪失了對生活的另一半的認識,這樣的人是比較淺薄的。另一方面,苦難具有提升人的道德的價值。也是塞涅卡說的:災難是美德的機會,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承受了什麼,而是你怎麼承受的。

災難考驗人,因此也就提供了一個機會,為了經受住考驗,你必須提高自己。肯定苦難的倫理價值,也是一些文學家的觀點,最突出的是陀斯妥耶夫斯基,他說:“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他的意思是說,承受大苦難需要人格上的偉大。這有點像我們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也”那一番話,不過孟子強調的是大苦難與偉大使命的聯繫。

灾难过后,周国平谈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關於苦難的精神意義,我覺得講得特別好的是一個叫弗蘭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是猶太人,弗蘭克被關進了奧斯威新集中營。我們都知道,進了奧斯威新基本上是死路一條,事實上他的妻子、孩子、父母都在那個集中營死去了。

他說他觀察到,如果一個人在那種境況裡看不到苦難有任何意義的話,這樣的人很容易垮掉。遭受著種種不人道的折磨,同伴們不斷地被送進煤氣室裡處死,看不到任何生還的希望,面對這樣的苦難,人生還有沒有意義?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弗蘭克說,當時他有一個信念,就是以尊嚴的方式承受人生中這最後的苦難,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證明了人在任何時候都擁有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這最後的苦難本身好像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只是酷刑和死亡,但是,你是以尊嚴的方式承受,還是以沒有尊嚴的方式承受,卻是完全不同的。以尊嚴的方式承受,這本身就是意義,證明了你仍然擁有精神自由,無論多麼大的苦難也不能剝奪你的這個自由。

其實佛教也很看重苦難的精神價值,不過強調的不是倫理價值,而是啟發人生覺悟的價值。佛教有四諦說,苦、集、滅、道,諦的含義是真理,苦是第一個真理。因為有了苦難,所以要思考它的原因,集的含義是苦難的原因,找到了原因,就要從源頭上消滅苦難,道是解脫苦難的辦法,就是覺悟和修行。所以,苦難是覺悟的開端。

灾难过后,周国平谈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第三種是審美的態度。在中國哲學裡,莊子是一個代表。前面說過,在莊子看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是很渺小的,就好像是一石一木在大山中,但是他認為,人可以靠一種精神自由的境界來超越這個渺小,超越人作為自然物所受的限制。他講齊生死,講逍遙遊,倡導與造物者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樣一種境界,把小我化入到宇宙的大我中去,進入了這個境界,你的小我所遭受的限制和苦難就都不在話下了。第四種是宗教的態度。

佛教和基督教有很大的區別,佛教更多的是從理智的和倫理的角度來看人生的苦難,要我們看明白痛苦的根源是那些負面的慾望和情緒,應該從中擺脫出來,那樣就不會痛苦了。

它強調通過覺悟人生的真相來達到心的清淨,不染負面的慾望和情緒,從而使得一切外來的打擊都沒有了殺傷力。基督教不同,基本的思路是把肉體和靈魂分開,災難只能傷害和毀滅肉體,靈魂的來源是神聖的,是上帝給你的,靈魂不會死亡,任何災難都傷害不到它。

兩者有共同之處,都強調人的精神性的那個方面,它是災難、苦難、痛苦傷害不到的,也都認為它是每個人生來就具有的,但往往迷失在俗世之中了。區別在於對它的本質和重獲它的途徑的解釋,佛教把它叫做佛性或清淨心,通過覺悟人生得以顯現,基督教把它叫做靈魂,通過信奉上帝得以覺醒。

二、對生命的思考

第二個問題是對生命的思考。災難往往會打斷我們習慣了的日常生活,逼迫我們從中跳出來,用倖存者的眼光重新審視人生。

在災難面前,我們一個共同的最強烈、最直接的體會就是生命的寶貴。無論對社會來說,還是對個人來說,尊重生命都是最基本的、最應該確立的一個價值觀念。我曾經說過四句話: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保護生命是法治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事實上,人生和社會最重要的價值,包括幸福、道德、法治、信仰,都是以尊重生命的價值為基礎的。

1. 熱愛生命,追求幸福

現在社會風氣普遍很浮躁,人們最看重金錢、成功、人際關係這些東西,很少把時間留給自己去做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可是你看,一場巨大的災難來了,生命隨時可能結束,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樣的。這個時候我們真應該好好想一想,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我們一直以來為之奔忙的事情到底有沒有價值。

灾难过后,周国平谈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我們不要到了生離死別的時候才意識到這個東西,平時就要珍惜。我一直認為,人生的幸福主要是兩種享受,

一個是享受大自然所賜予你的生命本身的快樂,另一個是享受上帝所賜與你的精神的快樂。生命本身的快樂似乎是很平凡的,比如親子之愛,但是你千萬不要因為它平凡就忽視它。災難給了我們一個尺度,我們平時就應該這樣來想問題,就是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最捨不得的是什麼,那麼現在就要懂得珍惜這個東西。

2. 同情生命,提升道德

同情生命是道德的重要基礎,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我們社會的同情心非常薄弱,善良成了稀缺品質。假藥,偽劣食品,礦難,兇殺,野蠻執法,見死不救,各種損害生命的事件層出不窮,對生命冷漠甚至冷酷已經是普遍現象。

現在我們看到,在這一次災難的巨大悲痛和感動之中,國人的同情心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了。善良這個最基本也最可貴的品質,曾經在平庸的環境裡一直被壓在下面的,現在我們發現它還在,現在好像甦醒了,顯現了,這的確是令人欣慰的。

而在災難中表現出的對生命的同情和關愛還能不能保持下去?怎麼保證它保持下去?保持下去不能靠感動,感動是會過去的,時間一長會淡忘的。那麼要靠什麼?我認為我們對道德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且按照這個正確認識進行道德教育就是真正建立一個法治社會。

3. 保護生命,健全法治

法治社會的出發點就是保護生命,要建立一種能夠最大限度保護生命權利的社會秩序。只有在一個法治健全的社會環境裡,尊重生命才會成為人們的基本共識,人和人之間的同情和互助才會成為常態。

4. 敬畏生命,擁有信仰

最後,我們對生命都應該懷有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是任何一種信仰不可缺少的因素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灾难过后,周国平谈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中國人缺少什麼》

周國平 著定價:68.00元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8.8

駱新說 | 對話真的能夠解決分歧和紛爭嗎?

駱新說 | 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灾难过后,周国平谈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