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插队还出言不逊,工作人员的“给面子”值得父母反省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就像一面照妖镜,把全世界人民的善恶美丑全都给照了出来。最近,国内几起外国人在中国享受“

超国民待遇”的事件一次次激怒了国人。

继上海洋女婿拒绝隔离受优待、南京对外国隔离人员过度呵护后,4月1日网络上又曝出了一个视频,视频中市民们在室外排队等候核酸检测,三名外籍人士不但明目张胆插队,还抢过一位市民手中的单据扔出门外,狂妄叫嚣道:“中国人出去!”

此时,工作人员不但不出面指责嚣张跋扈的外国人,反而劝其他排队的市民:“给个面子!”


外籍人士插队还出言不逊,工作人员的“给面子”值得父母反省

这让我想起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面子问题”。

闲暇时,我随便跟朋友聊聊童年的父母,几乎无一例外都在控诉:自己的童年是在父母“面子大战”中度过的!

  • 那时最怕的就是过年,一到过年家里亲戚就开始问成绩,我成绩差啊,比不过家里的表哥表姐,每次都让父母很没面子,回到家他们就摆出一副臭脸训斥我“成绩不好丢死人了”!
  • 小时候学钢琴,亲戚朋友逢年过节来我家串门,爸妈总喜欢让我弹奏几曲,好让他们有点面子,那时我太叛逆死活不肯,害得爸妈气得都想抽我。
  • 我爸妈的同学聚会就是我的噩梦,叔叔阿姨家的孩子个个学霸,不是数学竞赛一等奖,就是英语演讲第一名,每次只有我爸妈默不吭声低头吃菜,都是因为我不争气让他们丢人了

父母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为孩子着想,希望孩子在人生路上少走点弯路,但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功为自己失败的人生挽回点“面子”。

中国文化中的“好面子”

“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是中国人重要的心理特征,在中国的文化中享有特殊的地位。我国古代《辞海》对面子的解释:面子,俗谓体面光荣。在耻感取向之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

——摘自中国之声《中国人为何如此好面子》

鲁迅曾在《说“面子”》中提到:“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晚晴时期)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外籍人士插队还出言不逊,工作人员的“给面子”值得父母反省

中国人“好面子”的表现随处可见,中国父母更是将自己的面子与孩子的在外表现捆绑在一起,在违背孩子个人意愿的情况下强迫孩子打招呼、分享零食玩具、当众表演节目,这类场景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甚至为孩子表现不佳苦恼不已。

心理学的“认知失调”

美国有位社会心理学家名叫利昂·费斯廷格,他在1957年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他在提出该理论之前曾亲身经历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很久以前西方有一群信徒,他们相信世界末日会在12月21日来临,信徒领袖告诉他们:末日凌晨,他们将会被一架飞船借走并送到安全的地方。于是信徒们辞掉工作、花光积蓄等待末日来临。

终于到了末日凌晨,信徒们四处张望并没有看到飞船的影子,他们怀着焦虑不安的心情熬到了凌晨四点,还是没能见到领袖描述的飞船。就在这时,他们的领袖又抛出了一句话:

因为信徒们无与伦比的虔诚,世界已经被救赎了!

这事要是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毫不犹豫认为这个领袖就是个骗子,不会再相信他的鬼话了。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信徒们居然相信了领袖的话,开始欣喜若狂地走到大街上宣扬自己的信仰,并要求媒体报道这个“奇迹”。

外籍人士插队还出言不逊,工作人员的“给面子”值得父母反省

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就潜藏在这群“虔诚”的信徒中,他原本是想搞清楚“世界末日”的真假,但当“世界末日”被证实是个天大的谎言之后,他却看到信徒们比之前更加忠于自己的信仰,他很好奇这种心理奇特的现象,于是潜心研究后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以及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理紧张。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

当发现自己犯错时,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错误,因为承认错误就是承认自己的愚笨,这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反之,他们更愿意通过改变认知,将自己错误行为“合理化”来逃避痛苦。

不轻易低头认错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愿意道歉认错,是父母在教育中经常犯的错误。表面看似是好面子维护自尊心,其实质是心理上的“认知失调”在发挥作用。

最常见的表现是,明显是父母的错,但他们不但死不认错还强词夺理。

外籍人士插队还出言不逊,工作人员的“给面子”值得父母反省

例如,很多父母内心认定“唯读书论”,不断跟孩子强调: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只有成绩好才有好工作。可孩子成绩不好,读的也是普通的本科学校,但孩子毕业之后依靠吃苦耐劳的精神拥有了一份不错的事业。

当孩子对父母的“唯读书论”提出质疑时,父母内心是不愿意承认错误的,于是大多数父母不但不服输,还会蛮不讲理地反驳:“如果你当时能认真读书,现在肯定混得更好!

对外客气,对内刻薄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中国人好面子,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孩子的时候是没有面子的,既然父母怎么对孩子都是对的,那么父母可以肆无忌惮地否定孩子、攻击孩子,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于是,等长大了有力量有力气了,就会过度地去捍卫自己的面子。

我们的文化里有个词叫“客气”,这个词一般都是用来对外的,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事件,工作人员从大局出发,本着对外国友人的友好态度,对他们非常“客气”,以至于在社会公序良俗面前失了分寸,才会被网友吐槽“对外唯唯诺诺,对内重拳出击”。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我们对外是很讲礼节、很懂礼貌、很讲人情味的。比如,父母带着孩子外出遇到熟人,为了表示礼貌,父母总会夸赞别人几句,尤其是对方也带着孩子,父母通常都会夸赞人家孩子,因为夸赞孩子就顺道夸赞了ta的父母。

外籍人士插队还出言不逊,工作人员的“给面子”值得父母反省

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有礼貌,父母还时不时贬低自己孩子几句以凸显人家孩子的优秀,说“我家孩子不如你家孩子听话”之类的话,先不论话的真假,自家孩子听到这话一定会当真,而且会伤心。

只要孩子开始走出家门,ta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家庭教养。通常我们看到一个“熊孩子”,一定会指责ta的家长管教不力。因此,家长认为他们跟孩子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父母教育孩子怎么调出“好面子”的怪圈

1、学会承认错误

儿童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讲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企鹅妈妈对着小企鹅发脾气,小企鹅被妈妈的吼叫声吓得魂飞魄散,身体各部分散落到了不同地方,最后企鹅妈妈找到了小企鹅,帮它把身体拼接完整缝合好,对小企鹅说了一句“对不起”,小企鹅很快就原谅了妈妈,跟着妈妈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因为年幼经常犯错,小企鹅对妈妈犯的错误可以做到无条件原谅。父母不要害怕因为承认错误、承认自己的愚蠢而被孩子瞧不起,其实孩子内心根本不会瞧不起父母,他们对父母只有爱。

2、表达对爱孩子

家庭教育需要的是平等、尊重和自由,不需要对外的奉承话和对内的嘲讽话。父母用客套话尊重了别人,尊重了自己,却伤害了孩子。

孩子仿佛被放置在一个看不到的角落,得不到父母的爱,孩子会恐惧、害怕甚至自卑,他们担心父母有一天会因为厌恶自己而抛弃自己。

外籍人士插队还出言不逊,工作人员的“给面子”值得父母反省

父母需要经常表达对孩子的爱,即便是因为“客气”而说出不符合内心想法或者客观事实的话,但一定要记得事后对孩子做出解释和弥补,孩子能够理解也能够原谅。

你对待孩子是“死要面子”吗?欢迎在留言区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