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就像一面照妖鏡,把全世界人民的善惡美醜全都給照了出來。最近,國內幾起外國人在中國享受“
超國民待遇”的事件一次次激怒了國人。繼上海洋女婿拒絕隔離受優待、南京對外國隔離人員過度呵護後,4月1日網絡上又曝出了一個視頻,視頻中市民們在室外排隊等候核酸檢測,三名外籍人士不但明目張膽插隊,還搶過一位市民手中的單據扔出門外,狂妄叫囂道:“中國人出去!”
此時,工作人員不但不出面指責囂張跋扈的外國人,反而勸其他排隊的市民:“給個面子!”
這讓我想起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面子問題”。
閒暇時,我隨便跟朋友聊聊童年的父母,幾乎無一例外都在控訴:自己的童年是在父母“面子大戰”中度過的!
- 那時最怕的就是過年,一到過年家裡親戚就開始問成績,我成績差啊,比不過家裡的表哥表姐,每次都讓父母很沒面子,回到家他們就擺出一副臭臉訓斥我“成績不好丟死人了”!
- 小時候學鋼琴,親戚朋友逢年過節來我家串門,爸媽總喜歡讓我彈奏幾曲,好讓他們有點面子,那時我太叛逆死活不肯,害得爸媽氣得都想抽我。
- 我爸媽的同學聚會就是我的噩夢,叔叔阿姨家的孩子個個學霸,不是數學競賽一等獎,就是英語演講第一名,每次只有我爸媽默不吭聲低頭吃菜,都是因為我不爭氣讓他們丟人了 。
父母對孩子的高標準嚴要求,一方面是出於父母為孩子著想,希望孩子在人生路上少走點彎路,但另一方面也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通過孩子的成功為自己失敗的人生挽回點“面子”。
中國文化中的“好面子”
“面子”源於中國的恥感文化,是中國人重要的心理特徵,在中國的文化中享有特殊的地位。我國古代《辭海》對面子的解釋:面子,俗謂體面光榮。在恥感取向之下,中國人特別注重“面子”。
——摘自中國之聲《中國人為何如此好面子》
魯迅曾在《說“面子”》中提到:“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只要抓住這個,就像二十四年前(晚晴時期)拔住了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走動了。
中國人“好面子”的表現隨處可見,中國父母更是將自己的面子與孩子的在外表現捆綁在一起,在違背孩子個人意願的情況下強迫孩子打招呼、分享零食玩具、當眾表演節目,這類場景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父母甚至為孩子表現不佳苦惱不已。
心理學的“認知失調”
美國有位社會心理學家名叫利昂·費斯廷格,他在1957年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他在提出該理論之前曾親身經歷過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很久以前西方有一群信徒,他們相信世界末日會在12月21日來臨,信徒領袖告訴他們:末日凌晨,他們將會被一架飛船借走並送到安全的地方。於是信徒們辭掉工作、花光積蓄等待末日來臨。
終於到了末日凌晨,信徒們四處張望並沒有看到飛船的影子,他們懷著焦慮不安的心情熬到了凌晨四點,還是沒能見到領袖描述的飛船。就在這時,他們的領袖又拋出了一句話:
因為信徒們無與倫比的虔誠,世界已經被救贖了!這事要是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毫不猶豫認為這個領袖就是個騙子,不會再相信他的鬼話了。但令人意外的是,這些信徒們居然相信了領袖的話,開始欣喜若狂地走到大街上宣揚自己的信仰,並要求媒體報道這個“奇蹟”。
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就潛藏在這群“虔誠”的信徒中,他原本是想搞清楚“世界末日”的真假,但當“世界末日”被證實是個天大的謊言之後,他卻看到信徒們比之前更加忠於自己的信仰,他很好奇這種心理奇特的現象,於是潛心研究後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
費斯廷格認為一般情況下,個體對於事物的態度以及態度和行為間是相互協調的;當出現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認知不和諧的狀態,即“認知失調”,並會導致心理緊張。個體為了解除緊張會使用改變認知、增加新的認知、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改變行為等方法來力圖重新恢復平衡。
當發現自己犯錯時,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錯誤,因為承認錯誤就是承認自己的愚笨,這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反之,他們更願意通過改變認知,將自己錯誤行為“合理化”來逃避痛苦。
不輕易低頭認錯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願意道歉認錯,是父母在教育中經常犯的錯誤。表面看似是好面子維護自尊心,其實質是心理上的“認知失調”在發揮作用。
最常見的表現是,明顯是父母的錯,但他們不但死不認錯還強詞奪理。例如,很多父母內心認定“唯讀書論”,不斷跟孩子強調:只有讀書才有出路,只有成績好才有好工作。可孩子成績不好,讀的也是普通的本科學校,但孩子畢業之後依靠吃苦耐勞的精神擁有了一份不錯的事業。
當孩子對父母的“唯讀書論”提出質疑時,父母內心是不願意承認錯誤的,於是大多數父母不但不服輸,還會蠻不講理地反駁:“如果你當時能認真讀書,現在肯定混得更好!”
對外客氣,對內刻薄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
中國人好面子,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孩子的時候是沒有面子的,既然父母怎麼對孩子都是對的,那麼父母可以肆無忌憚地否定孩子、攻擊孩子,孩子的尊嚴蕩然無存。於是,等長大了有力量有力氣了,就會過度地去捍衛自己的面子。
我們的文化裡有個詞叫“客氣”,這個詞一般都是用來對外的,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事件,工作人員從大局出發,本著對外國友人的友好態度,對他們非常“客氣”,以至於在社會公序良俗面前失了分寸,才會被網友吐槽“對外唯唯諾諾,對內重拳出擊”。
中國是個“熟人社會”,我們對外是很講禮節、很懂禮貌、很講人情味的。比如,父母帶著孩子外出遇到熟人,為了表示禮貌,父母總會誇讚別人幾句,尤其是對方也帶著孩子,父母通常都會誇讚人家孩子,因為誇讚孩子就順道誇讚了ta的父母。
為了讓自己顯得更有禮貌,父母還時不時貶低自己孩子幾句以凸顯人家孩子的優秀,說“我家孩子不如你家孩子聽話”之類的話,先不論話的真假,自家孩子聽到這話一定會當真,而且會傷心。
只要孩子開始走出家門,ta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家庭教養。通常我們看到一個“熊孩子”,一定會指責ta的家長管教不力。因此,家長認為他們跟孩子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父母教育孩子怎麼調出“好面子”的怪圈
1、學會承認錯誤
兒童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講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企鵝媽媽對著小企鵝發脾氣,小企鵝被媽媽的吼叫聲嚇得魂飛魄散,身體各部分散落到了不同地方,最後企鵝媽媽找到了小企鵝,幫它把身體拼接完整縫合好,對小企鵝說了一句“對不起”,小企鵝很快就原諒了媽媽,跟著媽媽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因為年幼經常犯錯,小企鵝對媽媽犯的錯誤可以做到無條件原諒。父母不要害怕因為承認錯誤、承認自己的愚蠢而被孩子瞧不起,其實孩子內心根本不會瞧不起父母,他們對父母只有愛。
2、表達對愛孩子
家庭教育需要的是平等、尊重和自由,不需要對外的奉承話和對內的嘲諷話。父母用客套話尊重了別人,尊重了自己,卻傷害了孩子。
孩子彷彿被放置在一個看不到的角落,得不到父母的愛,孩子會恐懼、害怕甚至自卑,他們擔心父母有一天會因為厭惡自己而拋棄自己。
父母需要經常表達對孩子的愛,即便是因為“客氣”而說出不符合內心想法或者客觀事實的話,但一定要記得事後對孩子做出解釋和彌補,孩子能夠理解也能夠原諒。
你對待孩子是“死要面子”嗎?歡迎在留言區評論~
閱讀更多 馬麻不煩 的文章